《论语》注疏之 公冶长第五 第22章|总第114章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

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

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之二子。长曰伯夷,幼曰叔齐。

○念,是追念怨。

○怨,是恨。

○希字,解做少字。

孔子说:“伯夷、叔齐,古之至清介者也。大凡清介的人,疾恶大甚,其中多褊狭而不能容物,故人亦多有怨之者。惟伯夷叔齐,持身虽介,处心甚平,人有不善,固尝恶而绝之矣。然只是恶其为恶,而非有心以绝其人也。若其人能改而从善,则止见其善,而不复追念其旧日之恶,其好恶之公,度量之广如此,所以人皆尊敬而悦服之,就是见恶的人,亦乐其后来之能恕,而谅其前日之无他。怨恨之心,自然少矣。”

此可见疾恶固不可以不严,而取善尤不可以不恕。古圣贤处己待人之道,莫善于此。若人君以此待下,尤为盛德。盖凡中材之人,孰能无过,惟事出故为,怙终不怙终不者,虽捠斥之,亦不足惜,然或一事偶失,而大节无亏,初时有过,而终能迁改,以至迹虽可议,而情有可原,皆当舍短取长,优容爱惜,则人人乐于效用,而天下无弃才矣。虞舜宥过无大,成汤与人不求备,皆此道也。此可以为万世人君之法。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国名。

旧恶:一说:人恶能改,即不念其旧。一说:此恶字即怨字,旧恶即夙怨。

怨是用希:希,少义。旧说怨,指别人怨二子,则旧恶应如第二解。惟《论语》又云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则此处亦当解作二子自不怨。希,如老子听之不闻曰希,谓未见二子有怨之迹。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又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盖二子恶恶严,武王伐纣,二子犹非之,则二子之于世,殆少可其意者。然二子能不念旧恶,所谓:“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其心清明无滞碍,故虽少所可,而亦无所怨。如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乃二子己心自不怨。

今按:子贡明曰:“伯夷叔齐怨乎?”司马迁又曰:“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独明其不怨,此亦徽显阐幽之意。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

 

【白话试译】

先生说:“伯夷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父亲死了,他们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后来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他们拦住车马劝阻,武王不听。等周朝统一天下,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隐居首阳山,采野菜当做食物,最后饿死了。

不念旧恶:并不记挂人家从前的过失。

怨是用希:“用”通“以”,“是以”就是“因此”的意思。“希”同“稀”,少的意思。

 

【疏解】

○伯夷叔齐本来以清著称,孟子便称之为“圣之清者”。但一般人如果只有气质之清,而不能超越气质提升到德性之清,便容易嫉恶过甚,而形成对别人的成见;自己则也容易养成孤僻、封闭的心态,而无法与世俗相流通。但伯夷叔齐之清则是已超越气质的限制而成就为德性之清的,所以他之嫉恶,便只是当时应几而生的嫉恶;有一恶行显前,他便当下如理地嫉之,但这一恶行过去了,他的嫉便也随之过去,并不凝为僵固的印象,以遮蔽他对别人其他美行的肯定。这样,他的嫉恶便是自由的德行,也因此的确会形成对他人的提醒与勉励。原来真正的德行,是一定对他人有益的。他人既因你的嫉恶而知过了;而且他的改过之善或其他之美也因你的不念旧恶而得到肯定了,那么他只会感激你,又怎么会怨你呢?原来人怨,都是因你只看到他的过而不看他的善,令他蒙受冤屈而来的。而人之所以会看不到别人的善,则多因对其人以往的恶感凝固不化所致。而伯夷叔齐则虽然是非心极敏锐强烈,却因心灵活泼,知几善化的缘故,竟也无人怨他,这可见得“德性”之为用,确是多么地善巧啊!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四【气质的成全】(曾昭旭)第十八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2)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19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