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意义与特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二章第二节

弁言

第一章 上古思想之趋势

第二章 孔子的仁教

第一节 道之本统的再开发

第二节 仁的意义与特性(本节)

第三节 仁智圣的生命领域

第四节 由仁智圣遥契性与天道

第五节 义命观念与主宰性之肯定

第六节 宗教性与宗教精神

第七节 义务与自我问题

第八节 孔门弟子及其流派

第三章 墨子的思想理论

第四章 孟子的心性之学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

第六章 庄子的智慧

第七章 名家与墨辩

第八章 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

第九章 荀子的学说

第十章 法家与秦政

一、仁是全德之名,仁是真实生命

 

“仁”这个字,在孔子以前就有了。周公在《尚书》全篇中有“予仁若考”,《诗

经》郑风叔于田有“洵美且仁”,《左传》大约出现三十个左右的仁字,而这些仁字(如“亲仁善邻”、“幸灾不仁”、“仁以接事”之类),大体是意指“仁爱、仁厚”之德。到了孔子,才赋予“仁”以更为深广的意义。我在《孔孟荀哲学》卷上第四章,录列《论语》所载孔子答弟子问仁之言八条,论仁之言十二条,勉仁之言八条,以疏解孔子言“仁”之义旨。可参阅。

 

孔子仁教中的“仁”,不是普通的知识概念,不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处理,必须超脱字义训诂,从孔子的指点语来求了解。

 

仁,虽也是德目之一(如“忠、孝、仁、爱”中的仁),但孔子言仁,绝不限于德目的意义。据孔子答弟子问仁之言,“克己复礼”是仁,“见宾、使民”之敬与“不欲勿施,己立立人”之恕,亦是仁。“爱人”是仁,“恭、敬、忠”、“恭、宽、信、敏、惠”,亦可以表示仁。此外,“先难而后获”与“其言也讱”,亦可称为仁者。一般的“德目”,皆依于主观的发心与客观之所对而成立。(如子女对父母而显发孝,对尊长而显发敬之类。)而“仁”则不能封限于一定之对象。仁以天地万物为对象,对亲、对民、对物,皆可。(孟子言“亲亲、仁民、爱物”,正同时说到“亲、民、物”。)

仁超越一切德目而又综摄一切德目,故仁是“全德”之名,不可只作德目看。(德目中的仁,只是仁之偏义。)

 

仁与众德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仁是道德之根、价值之源。一切德目,皆是“仁”对应于“人、事、物”而显现的德行。如对应人伦,仁显发为孝弟爱忠信和顺之德;对应于生活事物,仁显为恭敬辞让、谨慎勤俭、廉直义勇、宽恕惠敏……之德所有的目(众德),皆只是人德之一项一目,唯有“仁”,才可以统摄众德,成为德之名。因此,我们又可以用“仁”来指目人的真实生命。

 

一个人有仁,则生;不仁,则麻木而死矣。孔子言“欲仁、志于仁、不违仁、用力于仁、为仁、当仁、蹈仁、成仁”,皆是对于“践仁”的指点,而“为仁由己”一语,更表示“仁”必须通过生命而表现。而人之践仁,亦不是表现一个外在的德目,而是落实于一个个具体的人,使他自己生命中的仁显发出来,并且“因时、因地、因事”而各措其宜。仁的实践,纯粹是各人自己的事,不能由他人来代替,所以孔子对颜渊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二、仁是人格发展的圆满境界

 

仁的境界之实现,乃是一个无限的“纯以不已”的过程,必须通过“纯一无夹杂”、“践行无间断”的长时间之努力,才能达到无所憾的圆满境界。而在人生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麻烦,出现差错,所以孔子既不轻易许人以仁,也不以圣与仁自居。他一生“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到七十岁,才到“从心所欲”而“不踰矩”的圆融境界。孔子这一段自述之言,正亲切地表出他一生“不厌不倦”以全幅的生命为“仁”作见证。而仁者即圣者。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正是视“仁、圣”为人格世界最圆满的型范。

 

三、仁的特性,曰觉与健

 

仁是乾德,是阳刚之德。所以仁是生化原理。熊十力先生论仁,特重“生生、刚健、炤明、通畅”之德,而论及儒圣之学,亦以“敦仁日新”为主,谓涵养心性,要在“日进弘实”,不当以“日损”为务。这都是卓大深透的有识之言。牟宗三先生亦常说,仁有二大特性,一曰觉,一曰健

 

(1)“觉”,是悱恻之感,亦即孔子所说的“不安”之感,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有觉,才有四端之心,无觉便是所谓麻木。“麻木不仁”的成语,正反显出“仁”的特性是“觉”而“不麻木”。这个觉,不是心理上的感觉或认知上的知觉,而是指点道德心灵的。

 

(2)“健”,是健行不息的健。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谓“天行健”,实即“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的另一种方式之表示。君子见到天行健,便觉悟到自己亦要效法天道的健行不息。这表示,我们的生命必须通过“觉”以表现“健”;或者说,要像天一样表现创造性。因为天之德(天之本质)就是创造性本身,所以“健”的含义,乃是精神上的创生不已。

 

从觉与健作进一步的了解,先生又有二句极其醒豁而中肯的话:“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感通”是精神生命的层层扩大,“润物”则是在感通的过程中给人以温暖,并引发他人的生命亦进到仁的境界。仁固然是仁道,亦是仁心。仁心就是我们不安不忍愤悱不容已的“道德的本心”,是触之即动,动之即觉,活泼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生命。这仁心遍润一切,遍摄一切,而与物无对;所以仁心的感通,说到极处,必然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此时,仁心之不容已(纯亦不已),遂与“於穆不已”之天命流行之体通而为一。所以孔子所说的“仁”,实乃天命天道的一个印证。

 

附识:孔子之仁教,内涵深广而丰富,我在《孔孟荀哲学》卷上、孔子之部,分九章加以论述,(一、孔子的一生及其论赞。二、孔子对文化的贡献。三、孔子理论的形成与引申。四、孔子言“仁”的意义。五、仁与众德。六、性与天道。七、义与命。八、宗教、义务与自我问题。九、孔门弟子及其流派。)请参阅。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卷上、孔子之部第二章第一节引孔子言仁各条。又孔子还有“论仁”与“勉仁”之言。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回也三月不违仁”(雍也)。谓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宪问)。“汝安则为之予之不仁也”(阳货)。“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仁者不忧”(子罕)。“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此皆“论仁”之言。而“勉仁”之言,如“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未闻蹈仁而死者”(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仁以为己任”(泰伯)。另有践仁成圣之道,该章亦有讨论,倂请参阅。

《论语》述而篇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论语》为政篇。

按:仁之与圣,合而言之,仁者即圣者。分而言之,仁从存心言,圣从成效言。究其实,皆为人格世界之最高型范。

《孟子》离娄上篇。

按:仁道生生,仁是乾健之德。以柔德说仁,乃是一偏之义。所谓“仁者爱人”,爱有很多层次,也不必限于温煦之意。韩愈原道篇谓“博爱之谓仁”,而同时亦讥议“以煦煦为仁”者。所以只从柔德一面说仁,乃小人儒之庸卑识小,不足以尽仁之实义。

按:熊先生论及仁德仁道之意,在其《读经示要》、《十力语要》书中,随处可见。多诵其书,必可感受「生命的学问」之实。

牟宗三 《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第五讲。

见《周易》乾文言。现再综结上述之意,列为表式,以供参证:

 

仁的意义与特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二章第二节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3)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1年9月25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1年10月2日 下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5215的头像
    5215 2024年3月4日 下午12:17

    非常好的网站,给我查阅资料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感谢你们的工作!阅读时发现,本页注释8缺少了好几个字。

    • 郑其嘉的头像
      郑其嘉 2024年3月5日 上午10:11

      @5215谢谢您的关注与提醒,稍后查阅原书后会改正。希望您能继续从中有所收获。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