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刘安(西元一七九~一二二)为汉高祖之孙,景帝之堂兄弟。武帝即位,刘安入朝献“淮南内篇”,即今所谓《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另有外书甚众,中篇八卷,皆佚。
西汉初年,道家思想在朝廷与社会流行,是即主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而又杂有权术乃至方技的所谓“黄老”,此乃原始道家之变形。而《淮南子》此一集体著作中的道家,则是与黄老不同的另一系。
《淮南子·要略》有云:“考騐乎老庄之要”。这是古籍中“老庄并称”首次出现。淮南之书,凡描写道体、功用及生成之历程者,多系《老子》思想之推演。凡强调精神心性之修养功效者,多系庄子思想之发挥。总之,论政治多本《老子》,论人生多本《庄子》。
《淮南子》自是杂家。但书中道家思想实占优势。依道家,仁义礼智皆外于性命,故贬视儒家。本经训云:“礼乐者,可以救败,而非通治之至也。”又云:“是故知神明(道之玄慧,与物俱化),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为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之不足修也。”
不过,《准南子》作者群中,亦有一些儒家之徒,故泰族训云:“人性有仁义之资”主术训:“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泛论训云:“故仁以为经,义以为纪,此万世不更者也。”泰族训中且表示道家思想当归往于儒家思想。如:
(1)言“法天”,归于“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
(2)言“神化”,归于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
(3)又强调“礼之所因”(因、凭借也),礼乐不能离乎俗,应适时改制。
(4)重视学问与为学之方向(明于天人之分,通乎治乱之本)。
凡此,皆儒家之徒所引发之议论。其他,如法家兵家之思想,亦容纳在书中。故《淮南子》一书,实可视为汉初思想之杂烩。因为书中实无特显之观念与理论系统,故不多述。(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可参阅)
附按:两汉经学旨在(1)传经,这是文献的问题;(2)进而“通经致用”,这以经义通于政治,意思是要以学术指导政治。但汉儒未能从体制架构方面致思,终究还是“有治道而无政道”。这个问题,在中国是到二十世纪才来谋求解决,迄今仍然在“尚未成功”之阶段。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