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境界与智悟境界|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二卷第四章人物志的才性系统第三节

由“体别”进而言“流业”,即顺“体别”而言说其特别相宜之表现,是谓流业十二家:“清节家、法(度)家、术(数)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进而再言“材理”,顺其才质情性之能尽何种理,而即依理以定体性之各别与得失。“材理篇”谓:理有四部,明有四家:

 

甲、四理

1道之理——道理属形上学。

2事之理——事理属政治社会。

3义之理——义理属礼乐教化。

4情之理——情理则属人情屈伸进退之几微。

 

乙、四明(四家)

凡契会客观之理,需有智悟之明。人之才性不同,故其烛理之机能亦异:或有适“道理”而不适于“事理”者,或有适“义理”而不适于“情理”者。理有四,明亦有四,表现明以把握理,常不能兼四者于一身。故明有四家:(1)道理之家,(2)事理之家,(3)义理之家,(4)情理之家。

品鉴此才性之姿态形相,可开出人格上之“美学原理”与“艺术境界”。由“四理、四明”等复可开出“心智领域”与“智悟境界”。

 

一、由美趣转出智悟境界

 

智悟使品鉴达于明彻,而品鉴即是智悟之具体表现。其所用的品鉴词语,有如:姿容秀雅 骨骼清奇

风神俊朗

器宇轩昂……

 

二、美趣与智悟结合,开出二系义理

 

(一)才性名理系

 

刘劭之《人物志》,与论才性“同、异、合、离”的傅嘏、李丰、锺会、王广,属于同一系统。才性是他们讨论的重点,而不及于《易》与《老》《庄》,其人也不称为名士。而才性与玄学同属名理,故牟先生认为宜分判为“才性名理”与“玄学名理”二系。而一般之分判,常随意而为之,皆欠妥恰。

 

(二)玄学名理系

 

此系人物,称为名士,以谈《易》与《老》《庄》为主。其言为清言、清谈;其智思为玄智、玄思;故其理为玄理,其学为玄学。依时间之先后,可以分为:(1)正始名士(魏初),以王弼、何晏、荀粲为主,皆谈《老》《易》。(2)竹林名士(魏末),以阮籍、嵇康为主,从《老》《易》转《庄》学。(3)中朝名士(西晋),以向秀、郭象、乐广、王衍为主,《庄》学最盛。

 

三、自然与名教之冲突

 

魏晋名士,脍炙人口。其实,魏晋人——

 

第一、在美趣智悟上,确实很不俗。一面能开出纯文学论、创造美文、书画、音乐等之艺术;一面又善名理,能持论,还能以老庄之玄理(无的智慧)接引佛教之般若学(空的智慧)

第二、但在德性上则显得庸俗而无赖(有聪明而无真心肝,有美感而无道德感),而形成“自然与名教”、“自由与道德”之矛盾。这个矛盾,是老庄玄学无力化解的,必须开出德性领域,乃能构成“德性、美趣、智悟”三度向的“立体统一”,乃能化解自然与名教之冲突。

 

 

附说:“名士”之特征

 

“名士”一格,甚为奇特。中国历史上出现名士,和禅宗的禅师一样,都是精光奇采;美则美矣,其奈昙花一现何?虽然这昙花一现,也延续百数十年,但一现之后,后代再也不能再现了。所以在历史的长流里,终究是一现之昙花。

 

然则,何谓名士?名士之特征为何?我觉得还是牟先生的说明最恰当。

 

一、名士者,清逸之气也。

 

清则不浊,逸则不俗。其风动超逸物质之机括,则为清。精神溢出成规通套,则为逸。诸如“清逸、俊逸、风流、自在、清言、清谈、玄思、玄智”,皆名士一格之特征也。

 

二、名士唯显清逸之气而无所成(此乃名士之通性)

 

名士除清谈玄理之外,其逸气无所附着,不立德,不立功,不立言,也不立名节,而却声名洋溢,人所注目。

 

三、名士是天地之逸气,亦是人间之弃才。

 

名士四不着边,无挂搭处,俨若不系之舟。其所显之艺术境界亦是虚无境界,一面可欣赏,一面任放恣肆,败坏风俗。从人间社会看来,实乃无所成之弃才也。

 

 

③今所谓某人很性格、有气质,便属于这一层。但今人欠缺教养,远不如魏晋人高雅,故不免显得伧俗、鄙陋。

④关于刘劭《人物志》的解析诠释,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台北:学生书局)第二章“人物志之系统的解析”,最为深透精当,请参阅。

⑤东晋以后的江左名士,承风接响,乃西晋之余绪,就哲学史而言,可勿论。

⑥陆机之《文赋》,刘勰之《文心雕龙》,锺嵘之《诗品》,皆纯文学论之作品。六朝之“骈体文”即是美文。嵇康之广陵散、顾恺之之画、王羲之父子之书法,皆属不朽之艺术创作。

⑦按、说“名士”是弃才,这是一句很伤感情的话。但从德性价值说,这句话亦算很平实。欧阳修有言:“魏晋无人品,惟一陶渊明而已。”欧阳子凭什麽说这句话?曰:凭儒圣之学而言之。北宋儒学复兴,眼目自高。人皆知圣贤人品必自德性言,不从才性说。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5月14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2年5月21日 下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