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述而第七 第06章|总第153章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

者,心之所之之谓。

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

知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

 

据于德,

者,执守之意。

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

 

依于仁,

者,不违之谓。

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

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

 

游于艺。”

者,玩物适情之谓。

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

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这一章是孔子示人为学之全功。

○志是心之所向。

○据是执守。

○依是依止。

○游是游衍玩习的意思。

孔子说:“学莫先于立志,而道乃人伦事物当然之理。志不于是,则趋向差矣。故必以道为终身之准的,而专心致志以求之,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行此道而有得于心,叫做德。德而不据,则持守之功不继,能保得者之不失乎?必拳拳服膺,务使此德常有诸己,而日积月累,不至于若存若亡而后可。体此道而心德纯全,叫做仁。仁而不依,则私欲有时复萌,能保全者之不亏乎?必念兹在兹,务使此仁存养愈熟而周流贯彻,无一毫间断错杂而后可。夫志道据德、依仁,是本之在内者,无不尽矣。至于礼、乐、射、御、书、数之事,虽艺文之末,非德行之本,然亦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缺者,亦必游息于藏修之余,从容而玩味其理,用以收敛身心,调养性情,而成其道德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而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学之全功,何以加此?然此章之旨,不但是学者所当知,在人君尤为切要。盖道、德、仁,乃人君修身治天下之本,必当深造其极,方可无歉,而凡游心于艺文者,又须务求实用,始为有益。古之帝王所以学古有获,道积厥躬,德修罔觉者,正是如此。善学者当以圣言为法程可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志于道:志,心所存向。

○据于德:据,固执坚守义。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于天下,先自据守己德,如行军作战,必先有根据地。

○依于仁:依,不违义。者,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当依此道不违离。

○游于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故游于艺,不仅可以成才,亦所以进德。

本章所举四端,孔门教学之条目。惟其次第轻重之间,则犹有说者。就小学言,先教书数,即游于艺。继教以孝弟礼让,乃及洒扫应对之节,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据,有道可志。惟就大学言,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故志道、据德、依仁三者,有先后,无轻重。而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无先后,斯为大人之学。若教学者以从入之门,仍当先艺,使知实习,有真才。继学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苟单一先提志道大题目,使学者失其依据,无所游泳,亦其病。然则本章所举之四条目,其先后轻重之间,正贵教者学者之善为审处。颜渊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固难定刻板之次序。

 

【白话试译】

先生说:“立志在道上,据守在德上,依倚在仁上,游泳在艺上。”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立定志向或一心乡慕的意思。

:固守、执守而不失的意思。

:依据、依靠的意思。

:优游、涵泳的意思,以现在的话来讲,也就是“陶冶”的意思。

 

【疏解】

○孔夫子这一句话,可当做论语思想的总纲目。志于道,是大道的理想,据于德,是德行的修养,依于仁,是仁心的发用,游于艺,是六艺的讲习。

道,是道路,人生在世,总要有路可走,而且要走在应该走的路上,如是在人生旅程中,才能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人人可走,才是大道,人人应走,就是正道。志,是心之所之,“之”是“往”的意思,也就是人的发心。孔夫子以为人生的理想,就在开发每一个人可以走也应该走的道路,此所谓“道”,不仅有事实的意义,也有价值的意义。活着,是事实,活得很好,是价值,故“道”,是既真实又庄严的人生道路。

○德是德行,走在人生道上,就是行,走在人生的正道上,则是德行。什么路是正路,又是大道呢?那就是德行的路,不论哪一个人,即使没有名位,也没有财富,仍然可以通过自己德行的修养,做个好人。所谓的功名富贵,要有才情,也靠机运,不是人人所能成就获致的,权势利禄的路,既不是人人能走,所以仅是小径,而不是大道。德行的路一方面是真实庄严的正路,另一方面又是人人可走的大道。由是而言,人生的大道,是要通过德行打开的,大道是人生的理想,德行则是实践修养的工夫。

○仁是仁心,人生可以开出理想,可以修养德行,它可能的超越根据就在于人有仁心。仁心会呈现,故德行不仅是应然的价值,也是实然的存在,仁心一呈现,人就有不安而求安的道德感,就有应该不应该的价值自觉,仁心人人有,所以德行的路人人能走,而人生的理想也才会有它的源头。如是,通过德行的修养,开出人生的大道,才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仁心自作主宰,不被世俗牵扯也不被功利拆散,可以奠定生命的方向,所以说是道德理想的超越根据。依于仁,是说“志于道,据于德”之所以成为可能,其根据就在人有仁心,且仁心会呈现,会自觉,会开发理想,而实践德行。

○艺是六艺,孔夫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8)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18)诗书礼乐用以兴发心志,稳立人生,成就德行,也就是所谓的人文教化。道,要人人能走,就有了客观的意义,所以艺是外王的学问,儒学的德行实践所开出的人生大道,是在诗书礼乐的润泽陶养中,而不是素朴无文刻板自苦的,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化”,游于艺就是在悠游自得中,实现圆满的人格。

○总括来说,人生的理想在开发人人可走的大道,这一大道是通过每一个人德行修养的正路而展开的,德行修养的可能基础,就在人人内在本有的仁心发用上,仁心发用就落实在诗书礼乐的人文教化中,使人生大道的庄严与德行实践的工夫,皆在悠游自得中呈现,此生命已入圆满化境。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一【人生的理想】(王邦雄)第一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2日 下午6:18
下一篇 2021年5月22日 下午6: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