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知言大义(二):以心著性,尽心成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5章<胡五峰开湖湘学统>第3节

一、心本天道爲用,至大至善

 

胡五峰言“心”,本于孟子。故既言心之遍在性,亦言心之超越生死,永恒常在。《知言》云:

 

心无不在,本天道变化,为日用酬酢,参天地,备万物。心之为道,至大也,至善也。

 

心无所不在,“本天道变化”之“本”,非根据义,乃相应义。本心呈现,则相应天道变化,“为日用酬酢”,而应事接物亦莫非天理之流行,“参天地,备万物”,而无一物之能外,此即程明道所说“只此便是天地之化”。

 

若推广而言之,科学之神奇,亦仍然是心能之呈现发用,离开心灵之创造,物之质能亦不能尽其神奇之用,而终只是物而已。“天地之化”的“善”,正是通过心之觉润创造而豁显而形著者,所以说“心之为道,至大也,至善也”。

 

二、性是形上实体,是天下之大本

 

五峰言性,以为“万物皆性所有”,又说“有而不能无者,性之谓欤”!性是“天地之所以立”,是“天下之大本”,是“天地鬼神之奥”。凡此,皆表示“性”是“形上实体”。

 

五峰上承周、张、大程,是由《中庸》《易传》之讲道体性体,而回归《论语》《孟子》之讲仁与心性。回归之后,必须对超越的道体性体有一回应。(这是不可少的,必然要出现而完成之)此即“尽心以成性,以心著性”。因著心之形着,而使天命流行之体(性体),成其为真实具体的性。

 

三、以心著性、尽心成性

 

《知言》云:

 

天命之谓性。性,天下之大本也。尧、舜、禹、汤、文王、仲尼,六君子先后相诏,必曰心,而不曰性,何也?曰:心也者,如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六君子者,尽心者也,故能立天下之大本,人至于今赖焉。不然,异端并作,物从其类而瓜分,孰能

一之!

 

此一段明言六大圣人(六君子)是“尽心者也”;能尽心之用,则能立天下之大本。而前文已言“性是天下之大本”,今再言必须“尽心”,方能“立天下之大本”。这表示,性要通过心而后乃能起用,以显发其创造之功能。

 

性是自性原则,心是形著原则

 

性为客观性原则,为自性原则;心为主观性原则,为形著原则。性至高尊,亦至祕至奥,但若非心之形著,则性便不能彰显。所以性至尊,而心则至贵。性之所以至尊,是因为它是形而上的实体;心之所以至贵,是因为它具有形著的功能。如果只有自性原则而无形著原则,则性体便只潜隐而自存,它自己不能彰显它自己以真实化、具体化。

 

“心”能“知天地,宰万物”。此“知”如《易传》“乾知大始”之“知”,乃是“主”之义。所以心之“知天地”与心之“宰万物”,义实相同。“知天地”不是认知心之认知的知,而是实体性的心之直贯(本体宇宙论的直贯)。知之(主之)即是通彻之,通彻之即是实现之。所以心对性而言,是形著原则;而对天地万物而言,则是生化原则或创生原则。

 

以心著性,尽心成性

 

“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牟先生特为指出:此所谓“成性”,不是“本无今有”之成,而是“形著之成”;意即因心之形著,而使性成其为真实而具体之性。潜隐自存之性,步步彰显而形著,此即所谓“成性”。

 

“六君子者,尽心者也,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所谓“立天下之大本”之立,亦不是“本无今有”之立,而是形著之立;意即由于“尽心”,才能使那作为“天下之大本”的性,得其具体化与真实化。性虽为天下之大本,而“六君子先后相诏,必曰心,而不曰性,何也?”此无他,正因为“尽心以成性”之故,正因“性必须由心而彰显之形著之”之故也。

 

凡由《中庸》《易传》之“於穆不已”的天命之体而言性,而又回归“论、孟”以会通扎子之仁与孟子之心性,则此“形著”之义、“成性”之义,便是应有而必然的,亦是恰当的。因为超越客观面的道体,只有形式的意义,它下贯而为人之性,亦仍然是潜隐而自存的。必须再进一步通过道德的实践,而后才有精神之表现。亦就是说,必须通过内在主观面的心之形著,那客观面的潜隐自存之性,乃能在生命中呈现而得其具体化与真实化。

 

在此“形著”之中,超越客观面的道体性体,步步内在化而显示其主观之意义;内在主观面的心,亦随形著而步步显示其客观而超越的意义。此时,便由“心性对扬”而进至“心性合一”。(性体因心之形著而全幅朗现,而心亦由于与性合一而全体挺立,主观面之心与客观面之性,至此而达于真实的统一。)此即五峰“以心著性”之义理间架的价值所在。

 

 

“日用酬酢”,原为“世俗酬酢”,据朱子改。

按:性体亦是生化原则,但必须藉着心之形著而彰显,故五峰直就“心”而言。

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台北:正中书局)

同右。

蔡仁厚《宋明理学·北宋篇》第六章第三节之四,说明“尽心成性之重要性”可覆按参证(台北:学生书局、页一六七~一六九)。又,周子、大程、象山、阳明与伊川、朱子何以未言“成性”“形著”之义,该处以及拙撰《中国哲学史大纲》页二二五、二二六,亦有说明。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4年2月18日 上午5:00
下一篇 2024年2月25日 上午5: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