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谛之生平
摄论即无着所造之《摄大乘论》,乃虚妄唯识之典型作品。印度僧人真谛三藏于梁武帝末年(六世纪中叶)先至南海,二年后抵建业(西元五四八年,时五十岁),前后译唯识系之经典甚多,五六三年译出《摄大乘论》,五六九年卒于南海。(二十年后,隋统一天下。)
真谛在中国二十余年,展转南京、江西、广东各地。时南方三论宗盛行,故其学“终历陈朝,通传无地”。梁陈之时,北方地论宗大盛,及南道慧光弟子昙迁、靖嵩南来,见摄论师之学可补地论师之所未知,乃大加宣扬,转弘北方,至隋初成为显学,而昙迁遂成为摄论宗之主要人物。
二、眞谛思想与摄论
唯真谛之思想,实与无著之摄论有距离:
(1)摄论之思想,是“妄心为主,正闻熏习是客”,而摄论师真谛却引之走向真心。他译“无著造、世亲释”之摄论时,加入自己之思想而有所增益。此自翻译言为不忠实。
(2)他对作为“界”的阿赖耶识(虚妄为性)增加“以解为性”的解释,而成为“解性赖耶”。接着又说“此界有五义”(按依唯铁宗,“界”即指阿赖耶):体类义、因义、生义、真实义、藏义。此皆隋代达摩笈多与唐代玄奘二译所无之义。
(3)玄奘译为“法身”者,真谛皆译为“圣人依”,并说“圣人依者,正闻熏习与解性和合(转客为主,转妄为真,转迷为解),以此为依,一切圣道皆依此生”。此则明显地将真心思想注入摄论,转变成如来藏真心系统。
三、解性赖耶与阿摩罗识
既将赖耶说为以“解”为性,则此解性赖耶的超越之性,而成为解脱成佛的超越根据。如此乃与“妄心为主,正闻熏习是客”之摄论思想,形成严重之冲突。而且凡说到“转依”之处,真谛皆将之拆成“灭阿赖耶”以证“阿摩罗”(将解性赖耶升进为净铁)。于是“八识”转为“九识”,并建立了第九阿摩罗识为真常无漏之识心(净识)。此是真谛学最明显的特色。(不满阿赖耶缘起,趋于真心缘起。)
但立阿摩罗(净识)为第九识,不免拖泥带水,又不如直接讲“自性清净心”,所以真谛之九识义,只是过渡到起信论的方便之言。
编辑排版:其嘉
导航:本文选自蔡仁厚《中国哲学史》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