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里仁第四 第8章|总第74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闻,是闻知。

○道,是事物当然之理。

孔子说:“道原于天而赋于人。人生下来,便有日用常行的道理。如为子便要孝,为臣便要忠,一毫亏欠不得。若不曾知得这道理明白,便是枉过了一生,虽死犹有所憾。若是平日间,着意去讲求,竭力去体认,一旦豁然贯通,无所疑惑,则凡性分之所固有,与夫职分之所当为,事事完全,无少亏欠,就是晚上没了,其心亦安,而可以无遗恨矣。”

孔子此言盖甚言道之不可不闻,欲人知所以用力也。然人不学不知道,欲闻道者,可不以务学为急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正因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若使朝闻道,夕死即不为枉活。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本章警策人当汲汲以求道。石经“可矣”作“可也”,也字似不如矣字之警策。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若在朝上得闻道,即便夕间死,也得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是“可以”的意思,此专就价值讲,“死”而说“可”,是说就是死也没有什么好遗憾了。

 

【疏解】

 道是人生的理想,发自仁心的发用,是属于应然价值的领域,然这一理想,能否行之于世,则落在历史条件与社会因缘的实然限定中,应然是理上的应该,实然是事上的可能,人生在世,不知有多少理上应该的事,却在现实的条件限定中,成为无可奈何的不可能。问题是,事实的不可能,在价值上仍是应该的,终究是人生的缺憾,所以面对客观条件的限定,还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38),在事实上,明知是不可能的,在价值上,还得不计成败的担负起来,甚至逼到最后,要以生命顶上去,以生命完成生命。不然的话,人活着完全被现实外在所决定,一点也显不出生命存在的庄严,只是苟且过活罢了。朝闻道,而谓夕死可矣,意谓人生的理想,本在大道的开发,一朝发心闻道,也算不虚此行了。虽说,死生是人生大关,然不能“守死善道”(子罕13),就突显不出生命的庄严,可以说虽生犹死,在这个意义之下,孔子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9)志士当是志于道,仁人当是依于仁,道由仁而开出,可以杀身以成就仁,也就是朝闻道夕死亦无不可的意思。

 当然,为了闻道成仁,不一定要付出夕死杀身的代价,故这句话仅强调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肯担当,才能挺立生命存在的价值,决不可为了功名利禄,苟且求生,而放弃了人生的操守原则,所以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9)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32)不耻恶衣恶食,不谋食不忧贫,凡此安贫,正所以乐道,把生命从衣食物欲的层次,提升到道德理想的层次,生命的庄严由斯始立,存在的价值也因此而显。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一【人生的理想】(王邦雄)第五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1)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日 下午4:20
下一篇 2021年5月2日 下午4: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