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孔门弟子志行考述》是蔡仁厚老师早年著述。既可帮助人们了解孔门弟子之行谊,又可作为解《论语》之参考书籍。蔡仁厚老师曾自己介述自己撰述此书:
是以《论语》为据,旁采古籍,列叙孔门诸贤之生平行谊、学识艺能、志节风义、人格精神,兼及其资禀气度,才情声光。娓娓道来,庶几引人入胜。既情味深醇,又发人深省。而附录之“孔门弟子名表”与“孔门师弟年表”,简明醒目,不仅可以供参考,尤能显孔门师弟之时代社会背景,以加强读书之效果,引发阅读之兴味。
兹连载于此,以飨诸君。
《宗圣曾子》分五节
曾子传道(本节)
孔门有传道之儒,有传经之儒。
程明道说:“颜子默识,曾子笃信,得圣人之道者,二人也”(二程遗书、刘质夫录)
陆象山亦以为“孔门惟颜曾传道,他未有闻。”(象山全集、语录、与李伯敏语)
然颜子已先孔子而卒,故虽“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朱子大学章句序)
自从韩愈言道统,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
宋儒乃有“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之说。
圣人之道,原无不传之秘。然则前儒所谓“传道”,其意果何所指?牟师宗三先生尝言之:
“凡道之传,与技艺之传不同,此是真实生命之事。师生相承只是外部之薰习,若夫深造自得,则端赖自己。然大端方向亦必有相契,方能说传。否则倍师叛道,不得云传。生命之事至为殊特,亦至为共通。若能相契,则前后相辉,创造即重复,所谓其揆一也。有引申,有发展,有偏注,有集中,然而不碍其通契。此之谓传。夫孰谓如鹦鹉学语,一模一样,计较量之多少,语之似不似,然后谓之传与不传耶?”(见《心体与性体》第一册二五八页)
后儒言曾子传孔子之道,
一、是根据《论语》忠恕一贯之说。
二、是因为孔子之道,至孟子而大显。由孟子向上囘溯,而子思、而曾子,而孔子,乃形成一傅承之统。朱子以《大学》(属曾子)、《中庸》(属子思)与《论语》、《孟子》合成四子书,便是基于此一认定。
三、则如牟先生之所说,曾子之守约慎独的道德意识(所谓内圣工夫),乃本于孔子之仁教所应有的一步推进与加强。这内圣一面,是仁教仁道之本质的必然的一面。尅就此意,而言曾子传孔子之道。
关于“一以贯之”之文,《论语》有二章说及:
子曰:“赐也,女(同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同欤)?”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朱注:“贯、通也。”按、贯有贯串之意,贯串亦犹贯通。孔子之道,参天地,赞化育,建体立极,经纬万端,自一身以至于家国天下,要皆归此心之仁。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见孟子离娄上)但不仁之道,乃断灭、死亡之道,这当然不足以为道。所以孟子又说:“夫道、一而已矣。”(滕文公上)道一之道,便是仁道。道之周流,即此仁心之通贯,这就是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告子贡曰:“予一以贯之”,告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其一以贯之之义,不应有异,但其所指则微有分别。告子贡者,顺“多学而识”而来,是就“学”而言之。告曾子者,则就“道”而言之。道、所以成已成物也。成己成物,皆本于吾心之仁。而忠以尽己,恕以及人;尽己乃所以成己,及人乃所以成物,是忠恕为行仁之方也。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一以贯之,亦即吾心之仁一以贯之。离开仁心仁道,无有足以一贯之者。以忠说一贯,即是以仁道说一贯也。兹列一表,以助了解:
尽己之谓忠—反求诸己—内(主观面)—成己
忠恕一贯 合内外之道——仁道
推己之谓恕—推己及人—外(客观面)—成物
曾子经孔子一言点醒,遂对一贯之道,豁然晓悟,所以应声答道:“唯”。朱注云:“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然默契其指,故应之速而无疑也。”按孔子尝言:“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孔子亦说过:“参也鲁。”(先进)鲁者、才不敏捷之谓。然而同是“一以贯之”,聪明敏辨的子贡,闻后无所表示;而曾子则直应之曰:“唯”,及孔子出,又能以忠恕二字,发挥孔子一贯之旨,这与颜子之退而能发,同样都是“默识心通”的境界。象山说:“颜子既亡,而曾子以鲁得之。”(语录)鲁而能闻道,则其鲁也,不可及矣。曾子贞定笃信,故能直下承当,此所以为大根器也。
编辑排版:其嘉
《宗圣曾子》
曾子传道(本节)
【相关文章】
蔡 仁 厚|孔门弟子及其流派
【相关专题】
《孔门弟子志行考述》目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孔门弟子志行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