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子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20章)
在讨论过情绪过当、虚张声势、贪恋财势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受伤生命的第四种虚假表征,那就是志气昏惰。
本来,每个生命都是活泼开朗、富于好奇心与理想性的,这原是人与生俱来、不待教养的天性本质。所以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便喜欢探索他周围的世界,不断向大人提出各种问题;才开始认得一些字,便忙不迭要阅读他所遇到的种种文化事项。还记得我儿子小时,带他上街是蛮累的,因为他看到每一方商店招牌,都要停下来念它一念。等人长到十二三岁情窦初开,更不得了,因为他在自己的生命与身体之外,还蓦然发现另外的生命,从此更是时时刻刻都极易为情所牵,为另一个人倾倒……
在这样充畅的生命情调下,人是不会无聊的。他时时都体验到生命的存在,被一切事物所吸引。充满了乐趣,感受着意义。所以,他的生活也是忙碌而充实的,生命是真的在不断成长,不是只有身体才“一瞑大一寸”。若在年终回想起来,或者回看所记的日记,会发现一年中有太多的事情发生,一年真是如此丰富而悠长。
但等到人长大、变老,很奇怪的是日子愈变得空虚、无聊而又过得飞快。常常一眨眼一年就过去了,回想前尘,却是乏善可陈,无非是朝九晚五,上班吃饭,日日如是,毫无变化,真是乏味可厌极了!
且试问:日子会变得如此无聊可厌,原因究竟何在呢?恐怕就在创造生活意义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磨蚀消损殆尽吧!但这创造力又缘何会逐渐磨损?原因恐怕又在于忙着为衣食奔走而忘记去创造吧!
原来,人的创造力是愈用愈出的,太久不用,它就萎缩消损了。而会诱使人忘记去使用他的创造力的,则是衣食谋生。乃因谋生活动虽卑之无甚高论,却有存在上的迫切性。如果人的警觉心不够,不知道适可而止(例如一吃饱便停筷连一口都再也不吃),生活会很容易便被谋生之琐所垄断。尤其当刻板的谋生活动渐渐形成愈益牢固的惯性模式(欠缺存在意义感的行为本易形成惯性),人心便更容易陷溺其中而无力创造、无能赋予生活以意义感,遂令生活更陷于刻板、反复、空虚、无聊之中,而人心也就更废而无用了。这在孔子,便称为“无所用心”或无妨就径说为不用心。
原来所谓不用心,就是不发挥其天赋本有的创造力(赋予生活以意义的能力)的意思。而当人不用心,生活之事立刻便从独一无二的具体存在变成固定模式的一次重复、抽象概念的一个外延、数学集合的一个分子了。生活与生命也因此丧失其丰富性而变为单调、空洞、无聊,再无感动之可言了。
举例来说,小孩每晚听妈妈讲床边故事或者念故事书,其实那故事已经讲过几十遍了,可小孩一点儿都不会听腻,依然兴致盎然,还要妈妈再讲一遍,不知那妈妈早已烦死了!为什么小孩一点儿都不会厌腻呢?原来在妈妈看来是几十遍一模一样的重复,在小孩的感觉却是每一遍都独一无二的真实。真的,世间事哪有“一模一样”的呢?妈妈每次讲的时候,速度、语调、表情都不同,听的人心情感觉也天天有异,更不用说天气阴晴、温度冷热的细微变化了!活泼的心就能感受到每一存在的独特而为之感动,禅宗因此说“日日是好日”,但不用之心却被惯性模式所套牢,竟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日子纳入简单抽象的概念中而以为它们全一样了!于是天天上班吃饭还不就是上班吃饭?“太阳之下无新事”,还有什么值得兴奋的?却不知这完全是由于心灵的怠惰所致。
心灵因昏昧(误把实存纳人抽象)而怠惰(遂忘记创造),因怠惰(不去感受生活实存的意义)而昏昧(遂误以为人生无聊),两者互为因果,人生便想要不堕落也难了!所以孔子才忍不住痛惜地说:整天就只知应付生活琐事,为谋生奔忙,而完全忘记用细致敏锐的心灵,去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这样的人生想要有什么成长与提升,恐怕也太难了吧!
这就是受伤生命的第四种表征,这种伤不是属于被巨大打击所伤的那种,而比较是被日常生活的模式惯性所磨损。别小看这种细微的磨损,正因它不起眼,所以人对它不提防,结果累积到最后伤害程度反而是最严重的。君不见许多人中年之后,活得愈益了无生趣,奄奄一息吗?则也当知不用心之可怕了!
编辑排版:躬厚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