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一世一生读经之歌》释义

一世一生读经之歌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作者为圣,述者为哲;儒释道西,经传奕赫。

今日的读诵,愿我温柔敦厚,知远疏通。

来年的契会,愿我易良广博,絜静精微。

一生的践行,愿我属辞比事,恭俭庄敬。

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今日来年,一世一生……)

嗯,不只是歌曲好听,歌词也作得好!其实歌词也可以说不很好,因为几乎不是我作的,是将古人的一些话拼凑拼凑而已;但是,也可以说作得很好,因为这是所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啊!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是《诗经》的句子啊,《孟子》曾引孔子对这句话的解释: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作这一首诗的作者,是一个了悟了道的人吧!早上我们不是讲道术吗?有道的人,“其知道乎”,我们现在说“你知道吗?”知“道”,那个“知道”一词,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譬如我讲了一个道理问你了解不了解,就是问你知道不知道?你说知道。知道就是知这个道,了解其中道理的意思。“为此诗者,其知道乎!”然后孔子就开始解释了,孔子怎样解《诗》的呢?孔子说,“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这样子就解完了。我们读书不是要人注解吗?孔子当国文老师,解释《诗经》,就是这么解把原文只添几个字而已。

但我们今天可以稍作解释:“天生烝民”,“烝”者,众也,众人的意思。这个“烝”呢就好像我们用水蒸气蒸,蒸蒸日上嘛,蒸,就是盛大的样子;所以“烝民”就是很多民众。孔子说天之生民,天既然生下百姓、生下人,“有物必有则”,天之生任何的事物,有其生,一定有其所以生,或者说,有其生的原理、有其生的特性、有其生的法则,所以“有物必有则”,这就是朱熹所说的“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啦。有物有则,是“物物一太极”,而“统体一太极”,就是统合起来整个天地宇宙是一个太极。

“物物一太极”的“物”,指的是万事万物,这个物也包含事,所谓事事物物;后来朱熹解释“格物”的“物”呢,就比较往“物”这个地方说,而王阳明解释格物呢,则比较往事上说,事包含物,物也包含事。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不是物才有本末,事才有终始,是事物有本末、事物有终始的意思,所以事就是物,物就是事。我们现在呢,分开来讲,物是类似物质的存在,事呢就是人为的行动,合起来叫作事物。其实古人在用“物”这个字的时候啊,有物有则的物也包含事,就是事事物物都有它的法则,这叫作“物物一太极”。

“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这句话讲起来好像很深、很玄,为什么你会感觉这句话很深呢?因为它里面有“太极”这两个字,太极这两个字不好解啊。不过呢,如果我们知道古人的用字、用词的方法,就可以把它翻译出来,平白地解释。在《易经》里面,太极生两仪,所以两仪就是太极;早上讲过,两仪就是气,把两仪说成气,那么太极生两仪,太极就是理,道理的理啊,合起来叫作理气。阴阳造化,是以气来造化,气是活动的,像空气流动,所以气是流动的意思;理是存有的意思,它存在在那里,它有个东西在,而这个东西是流动的,所以太极就必有两仪。所谓太极生两仪,不是太极它生出两仪来,而是太极它的内容就是两仪。太极不是死的,太极是动的,中国的太极画起来是流线的,中间是一个S形。太极是动的,从动的方面来讲它是气,而这个气用“阴”、“阳”来命名。就像老子说的“道”,道不只是有死的“道理”,道是活的;要把握道,必须从两方面,一方面是有,一方面是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从“有”、“无”两面来了解。道的有跟无,比较具备上下层的关系,而《易经》的“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除了是左右的关系以外,当然也可以是上下的关系,为什么呢?阳与阴,阳比阴还要贵重,以阳为阴之主,这样讲也可以。你了解了以后,不讲也可以,大家都知道,你讲了之后,讲得太啰嗦,反而越讲越麻烦。

“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宇宙整体来说是一个太极,万事万物呢,每一个事物也都是一个太极。太极就是理,整个宇宙合起来是一个道理,而万事万物呢,也都各有它的道理,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还要讲吗,这个意思当然不需要讲啊,这个意思大家都知道啊,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书很难读,这个书是很好读的。真正的学者,他所讲的话如果是对的、有意义的,那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跟我们所想的都一样。你不要问:天地综合起来是不是一个道理?如果天地综合起来不是一个道理,那它凭什么创生万物呢?它当然是一个道理啊!那么各种事物乃至于一根头发,它有没有它的道理呢?头发有没有头发的道理?有嘛,头发有头发的道理啊!但是头发的道理也不离开天地的道理,对不对?这句话有什么难解的呢?“有物有则”就是“物物一太极”,有物有则的“则”就是那个理。

民也是一个“物”,“民”这个物的“则”、民这个物的“理”,跟一只狗一只猫的理不一样,所以“天之生民”,天如果生了人,一定有人的道理、有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叫作“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故好是懿德”,那个“彝”很难写对不对?“彝”本来是写成这个样子,后来因为这个字太难写了,于是就写成蛮夷之邦的那个夷,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中的“夷”。“夷”是什么意思呢?夷是平的意思。军队所过,村庄夷平,就是把村庄都推倒了,叫作“夷”,夷平,所以夷是平的意思;平就是常的意思,所谓平常平常;而我们用平加以正,只有平正的思路才能长久,所以夷也就是常,常道,常道就是真常之道、永恒之道。“民之秉彝”,人呢,假如生而为人,他一定秉承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常道而出生,“故好是懿德”,所以作为一个人,他一定会去好、去喜好,去喜好那个懿德懿者善也一定会喜欢那个善德。这首诗不是很重要吗?这是《诗经》“烝民”篇的开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的解释是:“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这样就解完了。

作者为圣,述者为哲

“作者为圣,述者为哲”,这句话来自《礼记》。《礼记》本是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但为了押韵,“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则、德是《诗经》的押韵,而明就是明白,明白为哲,所以我把明改成哲,述者为哲。其实明就是哲,所以哲学的意思啊,就是明的学问,所谓明学,哲学即是明学。明什么呢?明“理”之学,哲学是明白道理的学问。但哪一种学问不是明白道理的学问呢?都是明白道理的学问对不对?是的,所有的学问都是“哲学”。所以学术的最高学衔西方称为Ph. D,这是从拉丁文Philosophiae Doctor 来的,英文翻译作Doctor of Philosophy,一般就是指博士学位。一直到现在,除了非常少数特殊的专业领域,所有的博士衔都称作Ph. D.,P指的就是Philosophy,哲学。西方人认为学问是从哲学开始,而且都从哲学开出来,就像我讲“诸子出于儒家”一样,所有的学术都出于哲学。西方的古代学问也只有一门,就是哲学,哲学下面呢,各个学问家虽然有自己特别的专长,但是也都说他们是“哲学家”,意思就是他是明白道理的人。只不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矣,致远恐泥”,虽小道,也一定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研究嘛,如果有人专门做头发专家,他研究头发,他可以研究一辈子研究不完,这叫作“虽小道,必有可观”;然后渐渐地这些人的学问越做越大,有些学问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就忘记了它是从哲学而来,而且它自己坐大了,就不认它的主人了,它要跟主人并驾而驱,于是就产生近代西方的各门学问。你们在大学里面所修的各门学问、各个系啊,本来都是哲学系,只有一个哲学系,后来它说我不是哲学系,说我是物理系、我是化学系、我是心理系、我是教育系………那莫名其妙,分这些系做什么?这些系不是要明白道理吗?对,我明白的是心理的道理,我明白的是教育的道理…………这真的莫名其妙!所以“致远恐泥”,这些人渐渐就泥在他专长的那个地方。其实这些学问原来都统一叫作哲学,你不可以忘记你学问的源头是哲学。西方人没有忘记,至少在他们的学制、他们的教育体制中没有忘记,凭什么你知道他们没有忘记呢?因为大学是分科分系的、硕士也是分科分系的,但如果你是博士,他在形式上就不要你分了,所有的博士都是Philosophy of Doctor,而不是其他分科分系的Doctor,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学问研究到了这么高的时候,一定已经接近“哲学”了,所以你就是一个哲学家。任何一个学门的最高成就都是哲学,所以西方的博士衔,它的简写是Ph. D.,懂吗?那当然,每一个Ph. D. 也有他自己一个专业,那是指专业,但是你的水平,是到了哲学的境界……不过现在这个是假的,这只是名称这样称,除了真正的哲学博士,其他博士都是专业博士,不是哲学博士。什么叫专业博士?照着这个专业,研究得很透彻,这样的人叫专家。专家就是在很小的一个学问里面,研究得非常多的人。专家是最不值钱的,专家就是钻牛角之家、专家专家专门骗人家。因为他的学问太少了嘛!研究头发也可以成为一个Ph. D.,你是什么博士?我是头发博士。哦,好厉害,头发博士。博士是好厉害,但是头发博士,如果只是研究头发,那是不值钱的。头发要不要研究啊?当然要研究。研究头发对不对?有没有价值?当然有价值。但是他研究头发的目的是什么呢?“物物一太极”,头发也有道理,而这个道理通于“统体一太极”,所以头发也通于天道。假如是这样,这时候研究头发的学问就有了意义,懂吗?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讲读经教育?为什么把读经教育讲得好像就读经就好了嘛,孩子聪明了,功课不就好了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教育是通于人性的。所以讲读经教育,一定要讲到人性,这就是最高的讲法,是“教育家”的讲法,不是“教育匠”的讲法。教育匠就是只知道教育这一门学问,而且这一门学问还没有知道得很通透,因为如果通透了教育的学问,就会知道教育的结论就是人间的学问,人间的学问是通于人性、从人性出发,而从人性出发的学问一定从天地而来、通于太极。假若研究教育、讲教育,而知道“物物一太极”,通于“统体一太极”,这样讲就是教育哲学。教育不从教育哲学讲起,讲教育还讲什么东西呢?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就是丧失了教育哲学,讲教育的人在我看没有一个有哲学素养,不是他大学的时候不修哲学课,不是啊,就是大学的时候有修哲学课也没有用,那顶多变成一个哲学专家,还是专门骗人家。现在我所说的“哲学”,是那一种整体的、“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的内圣外王的学问,只有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哲学。

但是“作者为圣,述者为哲”,这些哲学家他还是第二流、第二等的人物啊,第一等人物是圣,圣人呐!圣人就是能够从生命里面把天地之道表现出来的人,叫作圣人,作者为圣;至于述者呢,就是来描述、来讲一讲圣人道理的人。以生命来印证、以生命来表现人生之道的人叫作圣人,而用学问来描述、来传播圣人之道的人,就是哲学家,就是明白道理的人。所以我把“作者为圣,述者为明”呐,改成“述者为哲”。

儒释道西,经传奕赫

那么,圣跟哲有多少呢?噢,儒释道西。儒家有圣哲,道家有圣哲,佛家有圣哲……西方也有圣哲,苏格拉底不是圣哲吗?耶稣不是圣哲吗?而圣哲表现在哪呢?表现在“经”;经的解释叫“传”,所以解经的书叫传,合起来叫经传。经传都很光辉灿烂,都是非常的光明,能够照亮人心的,叫作“奕赫”。奕就是大,赫就是显,非常广大而显明叫作“奕赫”,“经传奕赫”。

今日的读诵,愿我温柔敦厚,知远疏通;来年的契会,愿我易良广博,絜静精微;一生的践行,愿我属辞比事,恭俭庄敬

下来就是今日的读诵,来年的契会,跟一生的践行,分成三个步骤。“愿我温柔敦厚”,因为读书是自己的事,读了经都要启发自己的志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读书要有悱愤之情即使不能解释经典,就算能解释,也不一定能了解它深刻的意义,而即使能了解它深刻的意义,并不一定能够实践……但是呢,你总是要有一些悱愤之情。什么叫悱愤呢?“愤”是充满的意思,心中充满了一股向上之气叫作“愤”。愤的旁边是一个“贲”,读作bì,或者读fèn 也可以,这个字在《易经· 贲》念作bì。有时候这个字也可以念作ben,虎贲之势。所以这个字有三种读音:ben、fèn,或bì。三个十,然后加一个贝念作bì,贲就是大的意思;虎贲,就是指像老虎一样有力量、像老虎一样健壮的勇士,这个贲就是大。愤是形声字,贲是发音,凡是用贲作发音的字都有大的意思。比如我们加个口、加个嘴巴,就是“喷”,打喷嚏的喷,因为你的气很满嘛,所以喷出来了。加个水,变成“濆”,濆水池,为什么水会濆出来呢?因为水位很高,所以水满了就濆出来了……这些都有满、大的意思。加个“土”字旁就是墳(坟),我们一看到这个坟,都觉得心中毛毛的,因为一看到坟就想到坟墓;其实坟没有那么可怕,坟就是土很多、土堆的意思。高出来的土堆叫作坟,这是古人为了做记号,为了对他亲人、祖先埋葬的地方做记号而堆起来的土。古人埋葬,最先埋好地还是平平的,但如此一来,过段时间就找不到埋葬地点了,所以后来就有一种风俗习惯,把埋葬亲人的地方做一个土堆,就是做记号的意思,于是那个埋葬人的地方就叫作坟了。其实埋葬的地方,应该叫做墓,如果只是那个土堆,才叫作坟,所以看到墓心里毛毛的,但看到坟不要心里毛毛的,坟只是土堆的意思。

墓也是有意思的。墓的下面是土,它跟土有关,上面的莫是一个草,中间一个日,是不是?莫就是不要,不要的意思就是拒绝,拒绝的意思就是否定、没有,所以否定、虚无、空虚、莫须有、以及黑暗……都是莫。莫的本意是黑,什么黑?天黑。为什么莫是黑的意思呢?其实莫的下面不是“大”,下面也是草,只是这个草后来简写成大,所以莫这个字,上下都是草,中间是日,日就是太阳;太阳已经低于草了,在草之中,不是太阳跑到草里面,而是太阳已经下山的意思。太阳下山就是日暮,所以那个莫,本来是日暮的暮,把莫下面再加一个日,这就成了两个日,天无二日,所以日暮的这个暮这样写是错字、别字。那个莫字,本来是用太阳在草之间的形象来表示太阳下山的这个时刻,这是可以写出字来的,就是日暮、黄昏嘛,但是呢,我们说不要、没有、莫须有的那个莫啊,是一个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意义不能造字,是写不出字的,所以它就借用别人的字来当自己的字。“莫”于是被借去当作莫须有的莫,而以后的人,看到这个莫字不知道是日暮的暮,反正认为是莫,而日暮的暮,因为它是具象的、具体的事情,可以造字,于是就干脆在草下面再写一个日,代表这是在讲太阳之事,来恢复暮的原意。暮这个字是假借以后的转注。中国文字的发展,假借以后,往往再产生一个转注,本来没有日暮的暮这个字,只有莫,莫就是暮,假借以后,一个字就变成了两个字。现在呢,莫再加上一个土,刚才说了,莫是没有、虚无、黑暗,再加上一个土呢,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人没有了,埋在黑暗中、埋在土里,叫作墓。坟墓就是高出的土堆,而有东西埋在土里。

那么现在贲再加上心字旁愤,愤就是气很满;你在气愤、愤怒的时候不是脾气很大吗?这叫作愤。但孔子“不愤不启”,这里的愤不是愤怒,是气很足的意思。怎么会气足呢?因为你志气高嘛,有一股志气。所以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有生起一股志气:我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没有生起一种向往之情,孔子就不启,因为你启也没有用嘛!孔子教学不是随便教的,孔子这种教学啊,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所以“不愤不启”,而且“不悱不发”。那个悱旁边非字的意思,不是口是心非那个非,悱是你心中想到什么事,嘴里想要说出来,但却说不出来。所谓的口是心非,是心中想到了,嘴巴故意不说出来,或者嘴上说的跟心里想的不一致,心口不一。但这个悱是你心中想说,嘴巴却没有办法顺畅地表达,这叫作悱;也就是说,你志气高,希望能够通达,但却还有阻碍,还没有完全地透彻,这个时候啊,孔子就可以来开发一下、来启动一下,就是“启”、“发”。所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每个人都应该有愤悱之情啊!你读经就是为了寻找你的愤悱之情。那现在没有孔子怎么办呢?你不要烦恼这个问题,你愤悱多了、久了,你自己也能启发你自己,或是看到一件事情、听到一个人说话、或是自己读书,读一些解释的书啊,都能够受到启发。

有一些人嘴巴比较甜,要做狗腿子,遇到我时都会说,教授啊,早上的演讲很好,我很受启发。然后我就很高兴。为什么很受启发?愤悱之心、愤悱之情嘛,我才能够启发你啊。那假如你的愤悱之情够的时候,虽然我讲得不好,你也会深受启发,这个就是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啦!大家互相切磋琢磨,而往往都有“德不孤,必有邻”的喜悦,这也是一种启发;至少增加自己的信心嘛,知道原来很多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很多人都在做这种努力,你心里面会得到一种很大的安慰、喜悦,这就是所谓的愤悱。

今日的读诵,使你有一种愿望,希望自己愿我能够“温柔敦厚,知远疏通”,啊,渐渐地能够契入、能够领会,希望自己能够“易良广博,絜静精微”,然后付诸实践,希望能够“属辞比事,恭俭庄敬”;这三联六句话也是抄来的,出自于《礼记》的《经解》。《经解》是六经的题解,讲六经的教化功能: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

《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的六种教化功能,我把它编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些不是我作的,是抄来的,你会感觉这个歌词很有学问、作歌词的人很有学问,但现在我告诉你,不是作歌词的人有学问,是他抄有学问的书!

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今日来年,一世一生……

好了,再接下去就是自我的一个长远的,不只是愿望,也是发愿、立志啦,那就是“今日来年,一世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日来年,一世一生”……咦,本来今天是要听你们唱歌的,我只是跟着解释一下我作的这个歌词,结果一讲又讲了这么久……

其实这个歌词假如作得好,功劳不在我,我作起来本来也觉得不好意思;那个时候他们叫我作歌词,讲了几个月我都没有作,有一天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我们要开营了,还没有请人作曲、还没有请人录音……噢,来不及了,叫我赶快作。我一时就写完了那时我觉得好像写得不太好,自己不满意,但是没办法,只有交卷了。交卷了,大家后来唱着唱着,我也常念着念着,咦,好像觉得还不错、还可以,呵呵,至少这是我的心愿,推广读经的要领也都在这里。所以希望大家唱这首歌的时候,因为懂得里面歌词的意义,会有一些更好的感受,能唱出感情来。

时间:2012/04/14
地点:北京白羊沟读经教育培训基地
一世一生读经之歌
作词:王财贵  作曲:陈年芳

附:读经之歌《一世一生》(简谱+四重唱版+吟唱版)

 

编辑排版:其嘉

 


【相关推荐】

季谦先生|为人为己,永不叹气!

季谦先生|读《论语》《孟子》法

季谦先生|读经之意义

季谦先生|孔子的音乐素养

季谦先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附视频链接)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三辑《永恒的理想—文礼书院》。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2)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1年8月12日 下午7:02
下一篇 2021年8月26日 下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