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义理转向:天理“只存有而不活动”|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4章<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第2节

明道提出“天理”二字,伊川接着说“性即理也”,表示儒家思想中的“性”字即意指天理本体。伊川这句话,当然是儒家重要的“法语”,明道与所有的理学家(包括陆王)都是认同的。明道既卒,伊川开始独立讲学。在二十年独立讲学的时间里,终于使他自己生命与思路渐次透显出来。

 

伊川顺自己质实的直线分解的思考方式,把道体性体,皆体会为“只是理”。既然只是理,就表示它不是心,不是神,亦不能就道体性体说寂感。道体的“心”义“神”义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义既已脱落,则道体乃成为“只存有”而“不活动”(不能妙运气化生生)的理,而本体宇宙论的创生义,亦因之泯失而不可见。讲道体是如此,讲性体亦然。伊川又将孟子“本心即性”离析为“心性情三分”、“性”只是理,是形而上的;“心”与“情”则属于气,是形而下的(后来朱子即承此而说“心”是气之灵,“情”是气之变)。理(性)上既不能说活动,活动义便落在气(心、情)上说。于是,性体亦成为“只存有”而“不活动”。

 

由于伊川对道体性体的体悟发生偏差,乃形成义理上的转向。如前所说,这个转向,伊川当时并不自觉,二程门人也未觉察,所以并没有人顺此转向而走下去。一直要到朱子四十岁“中和参究”论定之后,才真正明朗出来。这时上距伊川之卒,已经六十多年了。朱子的心态,几乎和伊川一样。但他走上伊川的路,却也经过几番出入和曲折。如果以朱子后来所完成义理系统为准,则他四十岁以前的问学,都只是学思过程中的经历,算不得“的实见处”(朱子自己语)。到四十以后,才顺着他同于伊川的心态,而自觉地顺成了伊川的转向,终于开出了一个新的义理系统。

 

伊川对于道体性体的体悟,和北宋前三家(周、张、大程)确有不同。依前三家:

 

1“道体”是“理”(天道本体即天理本体),就“理”说“存有”。性体然。

2性与心、情之关系:“心”是实体性的道德本心(本心即性)。“情”是仁心觉情,是性体之流露。

 

而伊川,对客观地说的“於穆不已”之体(道体),与主观地说的仁体、心体、性体;皆未有明确而相应的体会。他(1)将“於穆不已”之体收缩割截为“只是理”;(2)又将孟子的“本心即性”析而为“心、性、情”三分。于是,“性只是理”(性中只有仁义礼智);“仁是性,爱是情”(恻隐、羞恶只是情,与仁隔为形上形下两层);“心”是实然的心气,是经验的心。如此而后,心与性成为相对之二:

 

(1)性是先天的,心是后天的;

(2)性是超越的,心是经验的;

(3)性是所知的,心是能知的。

 

这样一来,道体、性体只是“理”,在理上说“存有”。此静态的存有、实有,不含具活动性(创生性、妙运气化生生不息),故牟先生判之为“只存有而不活动”。

 

道体、性体以外的“心体、仁体(恻隐)、诚体、神体”,皆不是理,只是气的活动、气的表现,于是,道德实践的活动中心,完全落到由后天的凝聚之敬心说涵养,由“心知之明”说致知格物。这就是伊川的两句名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第十八)朱子后来极成伊川之义,而明道所体悟的“道体”(含易体、性体、心体、仁体、诚敬之体等等)之实义,乃渐渐淡漠隐去而不显。在今日看来,二程兄弟正好代表康德说的“自律道德”与“他律道德”两路,这也是哲学史上的嘉话了。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0)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4年1月21日 上午5:00
下一篇 2024年1月28日 上午6: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