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之论,最能显出明道圆顿之智慧,亦只有明道才能特显此圆顿之智慧。牟先生阐发此“一本”之义蕴,实最为明道之知音。兹再加条理,分节而简述之。
一、天人是一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第六)
天理与人本不相隔,到得天理如如呈现,则人就是天,天亦就是人。这时言天人合一,或言合天人,皆多一个“合”字。
合天人,已是为不知者引而致之。天人无间。夫不充塞,则不能赞化育。言赞化育,已离人而言之。(遗书第二上)
圣人生命,通体是天,通体是理之充塞,是诚体之流行。诚体之充塞流行,即是天地之化育,无须再说“赞”化育。天人是一,不可离人而言天,而所谓合天人之“合”,赞化育之“赞”,皆只是为不知“天人无间”者引而致之耳。
言体天地之化,已賸(编按:音shèng,同剩)一体字。只此便是天地之化,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之化。(遗书第二上)
此条用“体”字,与“赞”字“合”字词意类同。不是我去体验、体会或体贴那“天地之化”,只我这里(天理充塞、诚体流行)便是天地之化,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之化。否则,便是两个路头,便是二本,而不是一本而现。
若不一本,则安得“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遗书第二上)
“先天、后天”二句,见《易·乾文言》。大人(圣人)通体是天,通体是理。自理而言之,天亦不能违之,何况人与鬼神?就此而言,便是“先天而天弗违”,这是圣人生命之先天性。但体道之圣人,亦仍有其个体生命之现实性与局限性,由此而言,便是“后天而奉天时”,这是圣人生命之后天性。所谓奉天时,是奉天地之化(生、长、收、藏)。
但进一步圆顿地说,只大人便是天地之化,便是天时。在此,先天后天之分,则泯消而化掉。这就是圆顿化境之“一本论”。若仍有先天后天之分,便是分解地言之,便仍有二本之迹。如此,便不能至于圆顿之境。
从先天之体上显一本,人易识之;从体现之用上显一本,便不易识。然而,真正的一本,却必须在“通体达用,一体而化”上显,此即圆顿化境之一本。明道所谓“若不一本,则安得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正是先天后天通贯起来说。
又同卷一条云:
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孟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明道顺之而教人当下认取,不可外求。(以心去知天,便是外求。故此“知”字,乃证知之知,非认知之知。“只心便是天人,即心即性即天,心、性、天,一也。)孟子的义理境界,一经明道点拨,便豁然通畅。(此便是明道显现的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蔡仁厚,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https://www.xueruxue.com/yi-ben-l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