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爻与爻辞

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2008年11月4日

 

先天八卦方位圆,这是按照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来排成两两相对的图,说“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从四三二一的顺序看,是顺,从五六七八的顺序看,是逆。这里说顺逆的意思不是数学上的序号的意思,说卦传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我们去推去知现象演化的难易。把这个卦序的顺序,象征为时间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是连续的,它过程可以用一二三四表示。如果以一天为一个单位,乾代表今天,那么昨天就是三,前天就是二了。如果把单位拉长,比如说民国时代是四,明清就三了,宋元就是二了,等等,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象征,一个形式,一个可以拿来套用的架子。那么你从震卦数回去叫数往,是对以往事情的回忆,对过去历史的重认,这在我们的认识能力上,是比较顺当而清楚的。而如果从五六七八,从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数去,你现在如果是五,要知道六、七、八的发展,叫“知来”,这对我们的认知能力来说,是“逆反”的,是不容易的啊。所以说“知来者逆”,不过,说卦传接着说;“是故易,逆数也。”所以《易经》的学问,就是为了让我们“知来”呀,因此,叫做逆数(shǔ)。如果世界上有一本书,告诉你过去是什么,这叫历史;但如果世界上有一本书,告诉你未来是什么,那就是《易经》了。易经不是讲历史,《易经》讲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你或许就可以知未来,所以说“易,逆数也”。历史的书很多,也容易读;但《易经》只有这一本,却很难读。《易经》不是一部奇书吗?

 

再看第四图的说明,你就更明白了:“乾一兑二离三坎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看这个方图的生成图,自乾至坤就是从一到八,假如你从一开始数,你站在一的位置,那么你对于二、三、四等等,二、三、果是怎么来的?是推出来的,不是回想出来的,所以说“皆得未生之卦”,未生就是你往前推。这里面隐含一个象征,上一次不是说过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序列是定数,是一个逻辑的、数学的结构,所以叫做先天卦序吗?那如果乾是一,那么兑一定是二,离一定是三,不可能是别的。所以我们从乾卦的生成,就可以推到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叫做“皆得未生之卦”。从巽五推到坎六推到艮七推到坤八,这样叫做逆推,那么从乾一回溯兑二,回溯离三,回溯震四,叫顺推。这个顺逆跟我们一般所讲的时间的顺逆刚好相反,我们说时间的顺好像是从古代到现代叫顺嘛,那现在不这样说,这里是从现代推到古代是顺,从现在推到未来是逆。我们说“逆知未来”这一句成语的典故就是这个卦图。

 

这样子就发现有一个如数学一样的必然顺序,于是就象征着世间万物的消息起伏消长有一定的顺序,从这里就可以领悟到预知未来的道理,所以叫“数”,因为推算未来,犹如推算数学一样。当然数学的顺序是抽象的,事物发展是具体的,而且数学顺序是定死的,但是事物的变化是灵活的。但它的灵活还是有规律的。所以你的心灵可以逆推未来,但又不能像算数学这么死板。相命家有一种发“紫微斗数”,以星斗之运行,也就是借用生辰的年月日时来推算命运,它有一套推算的规则,其中也有“数”含在其中。但是初学者学虽然学到这个规则,不一定能算得准,高明的人虽然也用同样的规则,但最重要的是他的灵感,有些时候不免于穿凿附会了,但你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怎么去把握天地宇宙间的道理?要有絜静精微的心灵。就有如面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你也要有一番敬重的态度和相当深远的智慧。你固然不可墨守的全信,全信就是迷信,你也不可通通把它打倒,打倒就是鲁莾。迷信就是愚昧,鲁莾就是狂妄。人生往往落入两边,一个是愚一个是妄,叫“非愚即妄”。所以有些事我们不可以随便评论,不可以随便就站在一边,有些学问不是平常人所可以随便评论的,这里的上筮,你不能说它准,也不能说它不准。鬼神,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它在有无之间,这必须加入人心的灵动,加上智慧的体悟,不是争论可以决定的。只有数理、科学的知识才是可决定的,但数理科学有它应用的范围,不可以泛滥。要兼备逻辑的明确而且又有心灵的微妙,这种心灵是不容易培养的,将来我们就要培养这种人才。人之所以为人,人类的学问人类的文化才可以走上正途。

 

接下来我们讲完这八宫卦的顺序,就算入门了,就可以直接读经文了。看这“分宫卦象次序歌”,有六十四句话,每一句三字,表示一个卦的“卦体”,念起来好像念咒,但念熟了,六十四卦都会认并且会画了。譬如“火、泽睽”记住了这个短句,你就会认睽卦,并且会画睽卦了。所谓分宫,分成八个宫,就是以八个本卦带出八组,总共八八六十四卦。八八六十四卦的最原始的分组就是八卦再加八卦,八卦每一个卦再加八卦,这样原始地分组,是做数学的分组。但我们也可以有其他的分组法,只要你订出一个规则。汉朝的京房是很有名的易学家,他设计出另外一个分组的规则,也把一个本卦变成八卦。什么叫本卦呢?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卦,如果这八卦上面自己重复,叫本卦,比如说乾卦上面再加乾卦,是乾的本卦或纯卦,兑卦上面再加兑卦,是兑的本卦或纯卦,在六十四卦里面还是依照八卦的卦名,念做乾和兑卦,所以六十四卦里面还是有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个卦。就是八卦自己重叠还是叫原来的名字,这样叫做本卦或纯卦。我们说过,卦是象征事物的,八个纯卦,是强烈地象征了八类事物,但事物总是有变化的,这八大类事物起变化,于是象征的图案也随着增多,而事物的变化无穷无尽,但不能无穷无尽地各做象征,所以止于六十四卦,以象征六十四类。而京房把握了变化的规则,首先考虑到变化是由爻来表现,譬如一个乾卦,或者说这里有一件事情用乾卦来代表,请问这个事情它就永远是这样子吗?不会吧?它会变嘛,世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中,在时间中变化,没有一刻停下来的,无往不复、无平不陂嘛!

 

那我们用什么来象征它的变化呢?我们用爻的变化来象征它的变化。那爻怎么变的呢?它有六个爻,代表六个阶段的发展,而易经的规则是从下爻开始变。第一阶段的变化是从下面开始变的,我们用爻来象征它,所以最下面的阳爻就变成阴爻,上面五爻还不变,形成一个新的卦。第二个阶段再变,第二爻再变,所以就是两爻阴爻,又成另一个新的卦。第三个阶段,第三爻变。越变,乾的氛围就越小了,越变越不象乾了,三爻都变,旧卦已经一半了。再来,第四爻也变了,全局大受影响,再来第五个爻又变,本卦只剩下个影子了。这样,第一次的变化就好像人间的世代相传,叫做“一世”,第二代变化,这叫二世,再来是三世,四爻变叫四世,五爻变叫五世。你想,如果按这样的程序再变下去,岂不是六爻都变了呢?那样乾的一丝丝影子也没有了,就完全与乾卦无关了,所以,到第五爻变就到顶了,不可再变,乾卦会要求返回他的本色,所以京房的规则是把第四爻再变回来,气如游丝,这一个新卦称为游魂,是乾卦的游魂卦,似有似无的还有乾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叫游魂。那么既然有了游魂,本卦的力量便得到挽救,于是力图恢复它自己,于是再下一步是下三爻全部跟着四爻都变,也就是下卦变回本卦,所以乾卦的一二三四爻都变为阳爻,只有第五爻保留,第六爻还是阳爻,这个卦似乎都回来了,称为归魂卦。

 

本来是一个纯卦,经过了变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这样一卦就演生为八个卦,每一个卦只要按照这个规则,都可以这样变化成七个卦。如果本卦是乾,上下卦都是乾,乾的象是天,叫做“乾为天”,一世的上卦是乾,下卦是巽,是个姤卦,巽的象是风,叫“天风姤”,二世是天山——遯,三世是天地——否,四世是风地——观,五世是山地——剥,游魂是火地——晋,归魂是火天——大有。好,你们看书,是不是这样排的?你要记得有个顺序,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遯,天地否,三个天。本卦加上前三世的卦,共四卦,上卦都是天,再来下卦就变为地了,三世的天地否和四世的风地观,五世的山地剥,游魂的火地晋,也是四个地,四个上卦天,四个下卦地,最后加上一个下卦回到天,这样成了一个“宫”。你看这样很好记啊,也很好画啊。再看第二宫,坎卦,你可以自己依照规律画画看,一面画,一面叫出卦名。自己一定要画一遍,画到你六十四卦都没画错,没叫错,将来一个卦一出现就马上就认出来,这样就入门了。

 

接着看《上下经卦名次序歌》,这是朱熹把六十四卦的按顺序编为一首歌诀,念熟了,哪一卦在什么位置,就清楚了。大家一面读这歌诀,一面翻到目录,从第一句——“乾坤屯蒙需讼师”,对照目录,是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啊?……是的,就这样,这叫做上下经。为什么叫上下经呢?因为古时用竹简写书,写好了编起来,卷成一卷一卷的,《周易》的经文多,篇幅大,分为两卷,就称为上下经,上经从乾卦第一开始到离卦第三十。再来就是下经,“咸恒遯兮及大壮”一直到最后一句“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这是《周易》经文的目录。

 

好,以上,《易经》的基本常识讲完了,现在我们正式来讲经文了。从哪里讲起呢?讲《易经》的顺序有好几种,大部份的人是依照书本,从乾卦开始说,但也可以从《系辞传》开始说。系辞就是《易经》或是易学的概论,研究一门学问,从它的概论学起,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讲课一直都从《说卦传》开始,因为它对于八卦的意义有广泛而详细的解释,了解了八卦的意义,顺便讲讲杂卦序卦,再来读经文,是比较容易的。那读了经文,对经文有一些认识了,你才有一个基础,再读《系辞传》你才知道它在讲什么。刚才讲了一些说卦、序卦、杂卦、上经、下经、系辞等的术语,我想可能要把《易经》这本书的结构先介绍一下。我们说到“经”会想到“传”。《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我们可以“经”是古时圣人的原创,“传”则是后来贤者哲人的传述或注解。五经,都有传,往往经是经,传是传,分别刊行。有时也有经传合刊的,像孔子所写的《春秋》原文,是经,后来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经、传本来是分开的,但通行的三传,却是经传合刊,一条经就有它的一条传。有时甚至是一经与三传合刊,一条经文就有三篇传。现在通行的《易经》版木,大部份是经、传合刊的,但一般人都笼统称为《易经》,在比较严格的学术界,会把《经》《传》分开。你们手上的这本书就是经、传合刊。经的部分称为“古经”,传的部分称为“今传”。古经的古和今传的今是以孔子为分界点,孔子以前的《易经》是《易经》的原文,这才是真正的《易经》,从孔子以后,有人把孔子的易学象《论语》这样记录下来,成为《易传》。当然,这《易传》不一是孔子亲说亲传,但至少可以说是孔门义理,就是儒家义理。古经有哪些内容呢?古经的内容有如下几项,第一项就是卦画,据说伏羲画八卦,这是第一阶段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文王重卦,就是把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史称文王“演卦”,演就是推演,这是后来六十四卦的来历。第二项是六十四卦的卦名。第三项是卦占,卦名跟卦占合称卦辞。卦辞的意思就是对这个卦的判断,一个卦摆在那里,要对它有一个称呼,然后卜到这个卦是吉是凶,必须有个说明,叫卦辞。比如乾卦,说“乾,元亨利贞”,这里的“乾”一个字,就是这个卦的名称,“元亨利贞”四个字,叫卦占,又叫占断,对这个卦下个断语,卦名和卦占合称“卦辞”。据说卦辞是文王所做,所以文王不只是演卦,他对于每个卦都做了卦辞。文王之作卦辞,也是传说,但在易学史中是一个常识,我们姑且如此说,也只能如此说,不一定把它看做是真实的历史。请大家看书,第十二页,乾卦,“周易上经·乾卦第一”这些是后来加上的,读起来比较眉目清晰。

 

每一个卦都有卦占,卦占的内容大概有几种类型,第一类是事件,记录当时是为了什么事而卜问。第二类是断语,就是占断,判断卜到此卦是吉是凶是悔是吝。第三类是劝诫,往往在断了吉凶之后,给出一些劝告之言,让人警惕。大要含有这三类内容。现在我们以乾卦为例,乾卦的卦名是乾,它的卦占是“元亨利贞”。如果按照对古经的解释——什么叫按照对于古经的解释?就是把《易经》的经文解释推到最原初的原义。因为《易经》的解释还有另外一种系统,是以《易传》为主的态度来解释《易经》。历来就有这两种解释《易经》的方法,一种是把《易经》回复到古经,很朴素地依照它的卦名、卦占来解释;另外一种是以孔子以后的义理,以人生哲学道德哲学来解释。若依古经来解释“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元亨就是事件,利贞就是占断,占断里面就含有了劝戒。什么叫“元亨”呢?元者,大也。“元”这个字是会意字,下面是一个人,上面两横,一长一短,是上。人的上面就是头了,所以元是人头的意思,头和首的意思相似,所以有“元首”一辞。人的头是一个人最高的部位,又是生命的指挥中心,所以元也有地位高的意思,高也是大的意思,所以元者大也。什么叫亨?亨是个象形字,是画出一个宗庙形状,亨跟享本来是同一个字,后来分成两个字。所以亨就是享,享就是亨。宗庙是祭祀的地方,祭祀让祖先来享用,而让祖先享用必须经过烹饪的手续,原来是煮熟食来享神,所以亨和享和烹三个字是通用的。所以我们现说很享受,享受原来是神明来享用你烹熟的贡品。而人的祭祀让神明来享受,其中有什么涵义呢?其中涵有人与神的感通之意,所以亨又有通的意思,我们说亨通,那么通呢,又有达的意思,叫通达,达有大的意思,所以有“大亨”一辞,什么叫大亨,事业很发达的人,所以大亨不只是有很多钱,而是说他神通广大,凡事罩得住。所以亨原来是祭祀的意思,最后引申为通。而“利”字在说文上就是“刀之和也”,是“刀”与“和”两个字的会意,刀很和,就是刀刃的钢也不太软也不太硬,这样就有利的功能,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利就好用,所以有“利用”一辞,也可以解释成有利于某事、有益于某事。什么叫贞?“贞”也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卜,下面是一个贝。这个贝,古人把它当做是货币,下头的两画,是将贝串起来的线头,所以凡是从贝都有货币、金钱、财富、贵重的意思。像我的名字就有两个贝。龟甲也是贝,再加一个卜,合起来的贞,明显的就是龟卜的意思,到后来也通用于筮卦,总之,是卜问神明的意思。那么在贞卜的时候,面对神明,态度是不是要很诚恳,心志是不是要很坚定呢?所以贞就代表一种纯净、端庄、坚固的神态,引申为纯洁、守正、专一等意思,所以女生们最喜欢名叫什么“贞”的。现在大家看到女性取贞为名,常会想到贞节、贞操等,其实贞操不一定是女生才要有。所谓贞操就是守正不阿坚定不移的操守,贞的意思原来是从卜筮而引申来的。而原来的贞字只是卜问的意思。所以“乾,元亨利贞”依照古经文的意思,是说:你卜到这个卦,有关于大祭祀之事,有利于卜问之人去做这件事。那么,请问,这样的卦辞,它的内容包括哪几类?有事件,有占断,而没有劝戒。因为说“有利”,表示你就做吧,劝诫已经在其中了。所以卦辞的事件、占断跟劝戒,不一定每个卦都齐全。

 

我们再看看坤卦,“元亨”,这个可能也是事件,“利牝马之贞”,这一句是占断。接下去“君子有攸往”,君子可以往前走,但是“先迷,后得,主利”,在西南可以得朋,在东北会丧朋,你要“安贞,吉”,这几句就是劝戒了,它告诉你要怎么办。所以,卜到乾,是元亨得贞,完整地都是吉。但是坤就不完全是吉,而是怎么做就吉,你怎么做就不吉,吉是有条件的。所谓“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而要注意“安贞”,才能够“吉”。再来看屯卦第三,“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假如用乾卦的元亨利贞来解,元亨也是事件,利贞也是占断,下面“勿用有攸往”,叫你不要往前走。但是它还有利的,“利建侯”,在建侯的情况下需要如此才有利。这后面几句明显的是劝戒。事件、占断、劝诫,三者具备,以后你看每个卦都是如此。

 

再来,“古经”还有第四种内容,叫“爻辞”。什么叫爻辞?爻辞就是对各爻的占断,对各爻的说明。爻辞据说是周公所做。以前讲过,卦由爻组成,爻由阴阳来变化,而爻的阴阳以及各爻的结构,或是纯阳,或是纯阴,或是先阴后阳,或是先阳后阴,或是两阳交杂,变化许多。由于变化所造成的关系,每个爻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一个卦里的每个爻又有不同的象征的意义。所以卜卦的时候不只是卜到一个卦,不是把天下的事物分成六十四类而已,而是这六十四类再各分六个阶段,就变成三百八十四类。所以《易经》要占断,要占三百八十四个类。一个卦就是整个事件,整个事件再分六个阶段,这不是三百八十四个阶段吗?所以卜筮,从大体上说,是卜到一个卦,从精密上说,是卜到一个卦的哪一个爻,把三百八十爻的每一爻所代表的意义说明出来,叫爻辞。爻辞大体也有事件、占断和劝诫三类内容。

 

以乾卦作范例,如第一句“乾,元亨利贞”,这叫卦辞了。接下去“初九,潜龙勿用”就是对第一爻的解释,接下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对第二爻的爻辞,等等共六条爻辞应对六个爻。现在我们再看坤卦,“元亨,利牝马之”,这是卦辞了。接下来有“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等等六句爻辞。但六条爻辞之后,乾卦还有个用九,坤卦还有个用六。所以乾卦和坤卦有七条爻辞,这是乾卦和坤卦所特有的现象。我们再看屯卦,屯卦卦画下面有一个“屯”,这是卦名,“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这是卦辞了。再来看初九、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六,只有六条爻辞。再来看蒙卦,卦画的旁边,“蒙”就是卦名,下面“亨,匪我求童蒙”以下好几句,是卦辞。接着有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到上,也只有六条,以下全部都只有六条。

 

好,我算给你看,爻辞是对于每一爻的解释,一个卦有六个爻,对这六个爻,一个爻有一条爻辞,那么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个爻,所以就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乾、坤再各加一条,二条,总共有三百八十六条爻辞,据说周公做了三百八十六条爻辞,卜筮的运用就更精密了,虽然精于易诚如神者,只文王六十四条爻辞就足足有余了,但周公之扩充,对一般人而言,亦可补文王卦辞之不足。

 

以上就是所谓的古经,当年孔子所看到的《易经》可能就是这样。而孔子对于易学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孔子读《易经》的感受跟别人不一样。孔子似乎没有把《易经》完全按卜筮算命这条原始的路去发挥,而是转到以进德修业的工夫去体贴天人之际去穷神知化。也就是把一部卜筮之书转成人生哲理之书,乃至于转成对形而上学的体悟,也就是把数术之书转为义理之书,转为哲学之作。古人以为孔子对《易经》有所传授,其记录就是现在所看到的《易传》,但是不是由及门弟子记录的呢?那就不一定了。后世相传的《易传》,有所谓子曰子曰子曰的,真的是孔子的原话吗?这已经不能肯定,但是往往从中透露出儒家的哲理来,所以至少我们可以说是“孔门义理”,这准不会错的。

 

那么《易传》又有什么样的内容呢?有十类:

 

第一类叫做“彖传”。彖传就是解卦辞的句子。我们刚才说,古经有卦辞,据说是文王所作,卦辞也可以称象辞,为什么叫做“彖”?下面这个字符“豕”,你们应该懂吧?就是野兽的意思,凡是兽类,有四支脚,有尾巴的,常用豕这个符号,上面这个相互咬合的形状,是表示它的嘴巴很大,可以咬断东西,所以彖这个字是“断”的是意思,有一句成语说铁口直断,所以卦辞又叫彖辞,而对于卦辞的解释叫彖传。

 

第二类叫象传,什么象呢?卦爻之象也,就是观其象征,就着卦观卦的象,就着爻观爻的象。所以象传就是对于卦爻之象的说明,而此说明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卦的象的说明,叫大象,一类是对于爻的象的说明,叫小象。其中爻象是对爻辞的解释,但是卦象呢,因为对于卦辞的解释已经有了象传了,所以这卦象最主要的不是对于卦辞的说明,而是专门对于卦画的结构,尤其是对上下卦的关系所形成的象征意义作发挥。他怎么发挥呢?有个基本模式,请大家看乾卦的例子:“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的象是指大象,因为这是解释整个卦的卦象的,那它说明卦象用什么方式呢?看整个卦,有什么象,或上下两卦的象结合起来,对人产生什么意义,有什么启发。如果懂了《易经》画卦的基本原理之后,就好像有意义产生,譬如这句“天行健”,就是六个阳爻,也就是上下皆是乾卦,一下看这个图案,就让你有一种感受,感受到天行的刚健不已,而因为感受到天行刚健,于是又产生另外一个意思,似乎对人生有所启发,而发出“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愿。六十四卦都有大象,都是这种模式。至于后面几句,“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是对于初九爻辞的解释,以下对各爻都有解释,这是小象。因为乾卦有七条爻辞,所以有七条小象。好,再看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大象。坤卦的这大象和乾卦的大象,是很有名的。大陆去年曾举办票选各大专院校的校训,第一名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这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意思深远,又有文学之美,又大气,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质,清华大学占尽便宜了,希望他们的学生不要忘本才好。乾坤是纯阳纯阴,还不大能显示大象的模型,再看屯卦:“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有没有看到云?有没有看到雷?云在哪里?上卦的坎,坎象为水,而水在上,所以就称为云了;雷在哪里?下卦的震,震的象是雷。合起来,叫云雷屯。假如卦画只是六个笔画,那大概看不出所以来,但我们说过,卦画是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古人看到“云雷”在一起,就想到“屯”,屯是个象形字,象草木初生的样子,草木初生是很脆弱的,所以有艰难之象。读《易经》的人,看到这样的卦象,启发出一种人生的态度,叫做“君子以经纶”。就是遇到像云雷这种状况,在事物初起屯难的情况里,君子处在这种环境中,要用心去“经纶”,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再看蒙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你看“山下出泉”四个字从哪里来?从坎下艮上,艮是山,坎是水。水在下而山在上,你一想那个象,好像一个图画就出来了,而这个图像就是山下出泉,这个图像象征着事物刚开始,还蒙昧不清的状态,于是就想到什么?想到教育,说“君子以果行育德”,似乎说中了教育的核心。

 

我劝人读《易经》,先把六十四个大象抄出来,常常读,因为这里最切中我们的人生,最有德行教化的意义,因为看到每一个卦,都产生一个象,看到这个象就想,一个君子应该如何如何来用这个象。或者说处在这种情况中,一个人应当如何去面对。大部分说君子如何如何,有时用先王,有时用后王,有时用大人,其实可以用君子统括之,所以古人说“易为君子谋”,《易经》替君子做谋略做劝导,从大象就可以看出来。其实《易经》所有的卦跟爻,不管是吉还是凶,都是为君子谋,如果吉,是要你照着做,所谓“劝”,如果是凶,是要你警惕,所谓“诫”,劝诫,就是替你做谋略嘛。好,以上讲大象,那每一个爻的小象呢,现在我们以蒙卦为例,首先卦画,就是画两个卦重叠在一起,现在给它一个卦名,叫蒙,接着是占断:“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再来,“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一段你看是什么来头?就是一一解释前面那一段话是不是?所以前面那一段话叫彖辞,这一段话叫彖传,“彖曰”的意思就是,刚才的彖辞是这样说的,就是对于刚才的象辞做如下的解释。再来,象曰,这个象就是所谓大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就是从整个卦看出意思。接下去“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这是爻辞。这条爻辞解释哪一个爻?解释初爻,第一爻叫初爻。接下来“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这个就是对第一爻的解释,这个叫爻象,第一爻的爻象,比对大象,叫小象。“利用刑人”是不是从里面出来?是。所以小象象辞都是根据爻辞而来。“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这是对第二爻的占断,是爻辞,“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这个就是第二爻的爻象,抓住一句“子克家”,整部《易经》的爻象有时是对爻辞全部作解,有时是抓出其中主要的句子或单词来解释。如“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再来“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上六,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是不是有爻辞就有爻象?是的。每一个卦都有大象小象,合起来是所谓的象传。

 

再来就是系辞。系辞就没有跟着卦跟爻走了,系辞这个系,就是好像把它绑在一起,连系起来。后人把孔子的易学言论,附在原本《易经》的后面,叫做系辞。系辞不是跟在卦爻后面,而是易学的通论,或是易学的概论,应该是易学总论了。看一百五十五页,“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乾坤定矣”,这个叫系辞。有第一章、第二章……这是后人分的。再来看一百七十页,是系辞下传。系辞上传有十二章,系辞下传又有十二章,各十二章。有时你也可以单独读它,因为《系辞传》有大部份并不依靠《易经》才能了解,有些都是通常的义理,蛮有普遍性的,甚至不一定要读《易经》才能受用。再来,还有《说卦传》,总共有十一章;还有《序卦传》,就只有一篇,虽然分了上篇、下篇。最后是《杂卦传》。说卦是说明八卦的意义,序卦是把现在的《易经》的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之理由作了简略的说明。杂卦呢,也是讲六十四卦的排列结构,但是不依照现行的顺序,它另有顺序,杂糅了《易经》原本六十四卦的顺序,叫杂卦。

 

现在看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有天地,就是乾坤,“受之以屯”就是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所以是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就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也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就出来了,“讼也有众起,故受之以师”——是不是按照乾坤屯蒙需讼师的顺序?一直下去,交待六十四卦为何有此顺序,为什么乾坤在前面,后来就是屯,后来就是蒙,再来就是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为什么要这样排,一卦接着一卦,讲出理由,虽然有时理由颇为牵强,但是如果叫你再把六十四卦的顺序重排一次,恐怕你也不一定会排得这么好。杂卦呢,就不按照这个顺序了,但是也是六十四卦。我们看杂卦,“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不按照现行的顺序。

 

总结一下,古经有卦画、有卦名、有卦占、有爻辞,卦辞包括卦名跟卦占,有时候卦名跟卦占是合在一起的,统称卦辞。其实古经的内容就是卦画、卦辞、爻辞,三种。而今传,有彖传,因为古经有六十四卦,份量比较多,古人用竹简写书,编好后卷起来,大约一手能够握住为一卷,周易的古经六十四卦,它有卦画、卦辞、爻辞,份量多,因此就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什么叫篇?就是竹子把它编起来成的一套,所以叫上下两篇,也就是上下两卷,一篇就是一卷,篇是打开的样子,卷是卷起来的样子。古经既然有上下两篇,所以今传中的彖传也有上下两篇。而象传,包括大象小象,也随着两篇的古经而有上下两篇。系辞的易学总论,份量也不少,也分成上下两篇,称为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篇幅少,只有一篇。序卦也只有一篇。杂卦也只有一篇。最后,或许是因为孔子认为乾卦跟坤卦特别重要,讲得特别多,所以后人把孔子对于乾卦跟坤卦的详细解说和引申发挥特别提出来,文笔很类似系辞,叫文言。文言者,文饰之言也,有乾文言和坤文言,合为一篇。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上)》。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3)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4年3月6日 上午4:30
下一篇 2024年3月20日 上午4: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