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本文选自牟总三《心体与性体(一)》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蔡仁厚、林月惠
《心体与性体》共分三册,起草于1961年先生任敎香港大学之时,至1968年5月,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第一册,10月出版第二册,次年6月出版第三册。十年后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可视为此书之第四册。
牟先生在正式撰写《心体与性体》之前,已有《宋明儒学综述》之讲辞。该讲辞系他于1963年为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讲授“宋明儒学”课程时所讲,最初计划分为十二讲。前六讲由王煜记录、整理,经牟先生校订后,在香港《人生》杂志连载,由第25卷第12期至第26卷第4期(1963年5月1日至7月1日)分五期刊出。据文前的〈小序〉可知,牟先生本拟以此讲辞作为《心体与性体》之引论。
在发表了前六讲之后,牟先生又亲自撰成〈寂感真几之生化之理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一文,刊载于 《民主评论》第14卷第16期(1963年8月20日)。据牟先生在文前之说明,此文应为《宋明儒学综述》之第七、八讲,其内容原定为六节,篇目如下:
第一节 对于前讲之回顾
第二节 实现之理与形成之理之区别
第三节 实现之理与科学归纳所得之理之区别
第四节 道德性的实理天理与实然自然之契合
第五节 康德所以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之故
第六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
但牟先生此文只写到第三节,其中第二、三节之思路相当于《心体与性体》第一部〈综论〉第二章第三、四节之思路。至于此文之后三节,则分别独立成文,亦刊于 《民主评论》。其篇目及出处如下:
〈道德性的实理、天理与实然自然之契合——兼论道德理性三义〉第14卷第17期1963年9月5日
〈康德所以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之故〉 第14卷第18/19期1963年9月20日/10月5日
〈“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第14卷第20期1963年10月20日
这三篇论文之标题与内容与《心体与性体》第一册第一部〈综论〉第三章之三节几乎完全相同,惟第三节之标题改为〈论道德理性三义〉。此书第一、二、三册有关濂溪、横渠、明道、伊川、胡五峰与朱子的思想,在其1988年所发表的《宋明理学演讲录》中也有扼要的讲解。
本书之编校工作以最新版(第一册1991年,第二册1996年,第三册1995年)为准,凡有讹误之处,均直接修改,不另注明。但初版不误而后版有误者,则以初版为准,共有二处:
第一册第470页第9-10行:“知太虚即气,则无,何无”当作“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第一册第514页第6行:“‘之’字皆代万表道。”当作 “‘之’字皆代表道。”
本书之编校工作,第一册由蔡仁厚负责,第二、三册由林月惠负责。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牟宗三,转载自:《心体与性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