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部派佛教|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二章小乘部派与大乘三系第一节

小乘部派佛教,上承原始佛教,下开大乘佛教。

 

佛灭百年倾,佛教发生部派之分裂,各部派歧异的说法,见于各部派之论书,论书旧译为阿毗达磨或阿毗昙,其任务是解释佛教的教法(教义)。由于解释不同,故分为不同的部派。

 

一、四个主要部派

 

最先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之后,上座部又分裂出一支,名为“分别说部”,未分出的(先上座部)后亦闹分裂,是为“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上座部分裂的三部加上“大众部”,称为四大部。(这四大部后来又各自继续有分裂,兹从略。)

《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二章第一节图片

关于各部派的思想立场与要点,首先,应就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歧异略作说明。长老的上座部重视传承,而较为保守;大众部则比较重理想,而较为进步。两者虽皆以原始佛教所揭示的“苦集灭道”为根本教法,但上座部主要是究明“苦、集”二谛的问题,偏重现实界成立的原因。大众部则着重“灭、道”二谛的问题,致力于论究由修行实践而达到涅槃解脱的理想。

 

再就四大部来说:

 

(一)上座分别说部——只承认经典为佛陀之教理,严禁离经而走极端。又整理经中之重要思想,对其特质一一加以定义分别(不与异说新说相混),故自称“分别说部”。对于大众部与说一切有之歧异论点,则常居于一折衷之态度。同时偏重于详说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无自性、法性空)

其主要化区,是由中印度而南行,遍及南印度各地。

 

(二)说一切有部——其主要论点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又特重法相之分析,对生灭因果论究甚多。较偏重于详说三法印中之“诸行无常”印。

其主要化区,由西方深入西北印各地。

 

(三)犊子部——与说一切有部关系密切。二者思想亦很接近。其根本歧异是犊子部安立一实有而不可说的“补特伽罗”,意译“数取趣”(数、屡也。谓数数往来诸趣,趣有六,众生各依其业因而趣之。六趣即六道)。又译为“我”,此我非个体我,亦非灵魂,乃指身心流转活动而言。

此部之化区,多在西北印与恒河上游。

 

(四)大众部——主“一切法假名无实”。“诸行不过是死灰”。又主“心性本凈”(由此导出真常思想)。对三法印之“涅槃寂静”印多所发挥。

其化区遍及东印度与东南印。

 

二、五蕴、十八界

 

佛教有“五蕴”“十八界”之说,略如下表。

《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二章第一节

(又有界内界外“三界”,见第四章之末。)

 

①“三世”谓过去、现在、未来。“法体”谓法之体性,共七十五种,又谓八十四种,唯识论更分为一百种。意指现象起现之质素,亦可用“体性”,但义较通泛,只是“结构之性”。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6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