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6月21日
地点:北京文礼经典文化公司
刚才听大家的报告,我觉得我们的培训——白羊沟的培训,很多人都从那里出来——确实产生了效用,可能对整个天下、散在各个地方也都有像各位这样的家长或老师,也都这样的奋发。而大家又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果然都有一颗文化的诚心,对读经教育认识得很深刻,每一个人都希望更好,不仅希望自己更好,也希望工作效率更好,也希望推广活动更好,像这种心境是很值得庆幸的。不仅我听起来很高兴,这也会互相传播、互相感染的,一个人有了这份信心,也会带给别人信心,大家共同合力,整个工作氛围就好了——刚才有人说到如果老师的心灵往上提升了,很快就感觉到全班学生的学习就往上升。不只是小孩子能够这么灵敏地感应,其实大人也是一样的。只要一个人的心没有完全泯灭,装作耳聋,或瞎眼,只要他的心灵还没死掉了,他会感受到别人的变化、也会激起自己的变化,尤其是自己本来也是这样想的人。所以我听大家今天的报告,其实,我要说的也是大家的希望所在。
现在还要重复前天说的话,我们这个中心所办的两种读经的教学实体,一个是大概属于幼稚园,一个也就属于小学以上的阶段;也就是一个属于幼教阶段,一个属于学堂阶段。我们既己经成立早教中心,除了幼教之外,将来肯定还要成立另一个部门。因为早教的范围不只是三岁到六岁,如果我们将来可以再发展三岁以前,甚至从出生开始的教育系统——也就是一般说的做保姆——因为现在的社会发展,确实有许多家庭不能照顾孩子,我们如果能够就帮他照顾,是可以帮助社会的。婴幼儿的教育有它的难处,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不好照顾;但也有它的好处,这样小的孩子不会跑来跑去,也不会太吵闹。如果读经的环境做好了,请来有爱心的受过保育训练的老师,加上学生跟老师的比例宽松一点,一个老师照顾五六个孩子,应该是不难的。我们推广读经,强调及早读经,我们也应把这个理想落实。
先不说这个早教部门,我们先说幼稚园以上。既然三岁以上,其实他是有相当的自理的能力,也能跟他沟通了——或许是鼓舞,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也可以责备——所谓“责备”,原来没有可怕的意思。“责备”的原意是“求全责备”,求全就是希望他整全,责备就是责求他完备。求全和责备是两个同义辞,有不完备的地方希望他完备,三岁以上就可以适当地求全责备了。还有,刚才有些老师提到的,有些时候会感觉到工作累,我想可能是因为心理太急躁,耗神太多。太急躁的意思是希望出成果,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会着急。要什么成果呢?尤其是幼稚园的这个阶段,成果是比较不容易表现的,但是六岁以上就可以用数据化表现了。也就是读经的成绩,可以用“背诵量”来表示。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整体综合性的教导,怎么能单用读经量来衡量?不过,我认为也可以,很奇妙的就在这个地方。如果别种教育,大概是要看综合的成就,但是读经教育,它已经本身就是综合性的了,所以把读经量做起来了,其他的就很容易做到。譬如一般说的品德素质,一个老实大量读经的孩子,如果读经量提上来了,由于他的专注,性情就比较平和、稳定。由于经典默默的熏陶,对一生是积累了文化教养,对当下说,是渐渐理性化。他的EQ高,比较能讲理,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好;除了EQ之外,IQ也会提高,也就是说,他的脑神经受到开发,会显得聪明,学习力强。
我常听说有些孩子读经以后,特别会体谅别人,甚至知道怎么去表达他的体谅,他会用他的行动、语言表达他的体谅,尤其表现在对父母的体谅上。那么,读经量怎么带动行为呢?我曾经这样子来理解教育:一个生命怎么得到良好的开发?也就是说,我们理想中的一个孩子要有什么样的表现?很多人说“儿童是玩的时代,我们要让他快乐,就是要让他玩。”我认为这样讲不完全错,但是或许我们理解上有偏差,什么叫做玩、什么叫做快乐?这不好理解。我们能否把“快乐”的意义扩大一点或深化一点,就是除了所谓外表上的快乐之外,还有内心的愉悦?内心的愉悦,称为幸福。还有说儿童是玩的时代,什么叫做“玩”呢?
是不是跑跑跳跳、嘻嘻闹闹、浮浮躁躁,这样就叫做玩呢?所谓“玩”能不能是说从他的心灵出发,他喜悦——至少他没有抗拒,从没有抗拒而渐渐喜悦去做,这样子也叫玩?所以,读经也可以“玩”啊、他玩读经、他玩阅读,因为是他“喜悦”的事情嘛。我们推广读经的案例中,至少证明了孩子喜欢阅读,甚至喜欢到疯狂的地步。你说他不是玩?所以,所谓孩子、童年,它的特色是玩、是快乐。其实不只小孩,大人也是这样啊,大人也希望他的生活状态是玩,是快乐。所以,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压力,那是很辛苦的。
那我们能不能把它从一般人认为枯燥的、辛苦的、不得已的“工作”,变成一种“我在玩”?在佛法上面,有一门修行法门是很奇特的,叫做游戏三昧。所谓三昧不是三个昧,三昧就是定,禅定的定。“游戏三昧”,就是在游戏中也很定,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在这里还有个词语,不过好像被用坏了,其实不是它的本意,就是“游戏人间”。游戏人间,不是玩弄人生,是随时都这样清爽、游刃有余的意思,所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工作量很大,心胸还很畅快,要不然你怎么能处理大事呢?能力大的人工作再多,日理万机,也不会感觉到压力,教读经的老师也要在心灵上长进。生命是可以往上翻的、要深通人性,包括对自己生命的调和和对学生生命的觉察和把握。假如能心灵感通,你稍微一个眼神,稍微一个动作,学生就跟着你走了。一定要有这种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也先要有这个信心——相信人性的相感通、相信你一定是可以做到。像华德福的教师培训,有点这个意思,他们是很细心的,一点一点去省察怎么了解孩子,怎么跟孩子沟通,这当然非常好;但是,我希望你能在大方之中,用“游戏三昧”跟孩子心灵交往,这是很高的境界,很美的,等于你是在禅定中教学,所以不仅不觉得累,还会变化你的气质。
这种意境能不能实现呢?我提供一点领悟的路数:孟子说“可欲之谓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的意思是满心的诚恳实在,它是从“可欲”而来的。所谓“可欲”,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那个可欲,“我欲仁”的“可欲”就是欲善的欲。而“有诸已之谓信”,它不是只是一个善的观念,而是你真的拥有,这叫做“信”,信是真实的意思。这个信越来越扩充,充实了整个生命,无时无刻地在任何地方展现在任何事物上,这样的人生就有所谓的“美”;就有一种大方而顺适、详和而完满的心境油然而生。这不是很美吗?西方有“美学”,讨论美的意义。什么叫美?我们看外面这树、这花,感觉很美,到野外,山清水秀,也感觉好美;但美是一种感受,美说不出来的。那什么叫做美的感受呢?用康德的话来说,美是无所用心,无所用心的愉悦。你看风光,就刚好应合你的心,跟你的心灵的期待是完全一致,那时候你忘了你的期待,你不是用分析去了解美;当你有所用心去追索时,美就不见了。所以,“充实之谓美”,那个美啊,就是你内心的饱满,跟你的生命愿望,跟整个世界次序的相应合。比如说你跟你的理想应合了,你跟你的朋友跟你的学生的心灵相应合了——你的理想就是要传承文化,那你现在正在做这种工作,已经保障了你的美了。现在你面对这些儿童,让你想到他们受了经典的教化,将对他整个人生有重大的启发,这个小小的教室,所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大业;这个时候,你就好像不需要用什么力气,就跟你的期待完全吻合,你仿佛看到你的希望就在这里实现……这样叫充实、饱满,没有一点缺憾。你一眼望去,整个课堂有一股气,一股正气充满着,充满各角落;每个学生好像都在光明的笼罩中,这个就是美。你觉得心里边很坦荡舒服啊,那充实,就是光辉,你会感觉你的生命放出光辉、笼罩着教室、照亮了学生。这个就是生命的一种来往,这是一种境界。而一个热诚于教学的老师,是很容易达到的。
如果还不能够在境界感到充实光辉,那么,我建议一个方法,可以很容易达到——你先把现实的世界充实起来。现实的世界怎么充实呢?就是要有“完整”的观念。你现在在教学,那教室和学生就是你现实的世界,怎么充实呢?至少在时间上让它充实。时间上怎么完整充实呢?就是上课跟下课都要关照:下课,我们要关照学生的安全,如果学生上课能比较安静,他们下课的意外伤害就比较少。我以前在教育大学指导过研究生研究一个题目,叫做《读经教育与校园意外伤害的关系研究》,他建议他们学校全校实施每天半个小时的读经教育。他的研究很简单,就是先统计三年之内校园意外事故的记录:又从教读经开始,一年之后,再做统计。结果发现全校读经以后,意外事故发生率降低了百分之五十。读经跟意外事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关系呢?如果我们跟学生的心灵有所交往,他安定下来了一他为什么能够安定呢?因为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是很恐慌的,有人说,孩子一出生为什么要哇哇大哭,因为他来到这个陌生世界,他心里不安。又说,上帝不能照顾每一个婴儿,所以就派父母来照顾他。那么孩子在父母的照顾下很有安全感,有安全感就比较不会恐慌,不恐慌就不会躁动。有很多孩子躁动,其实都是来自他内心的恐慌。他心里空虚,所以不安、不安,所以恐慌、恐慌,所以他要做一些事来搞怪,让别人注意到他。老师如果能给他一种充实饱满的环境,他一看到老师,一想到老师,心中就会安定,彷佛有了靠山,多动症很快就治好了。所以我们老师的心不能慌的,一定要很笃定:我就是做这件事!我就是要培养你让你成人才!我教你读这些书是对你有益的!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最适合你的!你这样的一颗心不可以忘记。那么孩子在这个地方在你的带领下他就安心了;安心下来,气息就平静下来了;平静下来,游戏的时候他虽然也是很尽情地游戏,但是他出差错就比较少了。
“完整”还有一个意思。刚才说有人认为要给孩子快乐,就是给他玩、给他动,我说快乐不一定只是由于玩、由于动,生命要是能动能静,才是完整的。我们大人既然知道能动能静,才是完整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去想一个孩子的本性也是能动能静呢?如果我们教读经,上课就是静的时候,而这个静,其中有动他的嘴巴要动,他得眼睛要动。假如读经的声音不能充满整个上课时间,它就会产生断裂,那个地方就形成空档,有空档就有学生会钻空子,空子钻多了,他的精神就会分散;所以要让整个教学的质量充满课堂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你的精神照顾着所有的空间,你的时间运用到滴水不漏,这样子的话,每一个人精神就昂扬起来了,那么他下课的时候,也是非常畅快的。要不然的话他上课无聊,做小动作,这个效应会扩散的,一个人会传给全班的,所以老师一定要把他们的心收起来,这是老师的一个很基本的责任。
你把这个时间空间充满,空间用你的精神态度充满它,时间呢用你的教学内容来充满它。教学的内容要充满它很简单。如果是带读,老师只要自己知道这节课要读多少、哪些段落、读几遍;如果学生进步得快,带读的量就加大,如果进步的慢,带读的量就减少。量少遍数多,熬也能熬出来。那等他进步得多了,你不要一直熬——有些老师头脑太死板,他以前每堂教这么多,教了三个月还教一样多,学生那就开始无聊——老师也要在内容上稍做拿捏,如果内容太多,反复遍数不够,他生疏,也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内容太少,他老早就非常熟了,他就无聊,无聊也会做怪,所以要恰到好处。虽然说“中庸不可能也”,但你要学着调整。
带幼稚园的课是最方便的,就是你带他就跟着读啊。带读的老师首先要不怕嗓子哑,你就一直带读、一直带读,你如用你的精神,精神力量越强,带读的声音就可以越少;你的精神力量不够,你就要用大声来带动氛围了。带读要充满整个教室,你时间一充满,他就比较不会分心,不分心,管理就比较简单了,你就不会太累。这样,用你的热情和持续不断的读经声,来换取你管理的方便,我看是值得的。
如果是大点的孩子,或者读了比较久的孩子,就可以上“齐读班”了。当然,齐读班偶尔也可以带读,带读容易提升气氛,你可以在一开始上课带读几段新课程,复习旧课程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你读书的态度和声音,如果是很诚恳的很愉悦的、带个几分钟,学生的心就定下来了,就可以开始齐读了。齐读也是充满整个世界的,滴水不漏,如河水滔滔,几乎不需要有太多的休息。甚至有一些人觉得很奇怪的,甚至水也不要喝……谈到喝水,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最近一年多来,我实施的一个饮食的方法,叫做“饭水分离”。就是吃饭的时候不喝汤水,吃完饭最好是两个小时之后,要喝水再喝水。在下一餐两个小时之前,也尽量不要喝水。所以早上如果六点吃饭,八点到十点可以喝水,因为十二点又要吃饭了。要到下午两三点以后再能喝水。那么除了饭跟水分离之外,还有一个惯例,就是少喝水,甚至演讲的时候也不要喝水。所以我一年多来,演讲时都不喝水,三个小时不喝水,结果我没有感到口渴,甚至比以前还不口渴。因为它会生津,津是从自己的内在生成的,所以一般都说“生津止渴”,不是喝水止渴。津是人体很奇特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也是健康的一种指标。你看一个健康的小孩,常常会流口水,尤其睡着起来后,枕边就一滩水。如果你不流口水了,不是你长大了,可能是你不健康了。
我不是鼓励大家也要饭水分离,但这种饮食法有一个很大的效果,就是很快会感觉到胃肠是舒服的。有胃肠病的人,不管你是胃炎,什么胃溃疡啊、胃痛啊,什么胀气啊、消化不良啊、拉肚子……大概两个礼拜就会改善。少喝水,尤其白天少喝水,等到晚上再喝。其实我开始实施少喝水时,也没有感觉到难受,不知是我意志力坚强还是我已经老了,反映迟钝了……讲这个新鲜的养生法,供你参考。
我们再回归主题。有些家长说孩子背那么多书,头脑会不会爆炸?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爆炸的。又说一节课一个多小时,孩子会不会受不了?我也没有看到过受不了的。他们可能考虑太多了,而考虑多,可能不是照顾了孩子,而是不了解孩子。我这样讲,不是要我们虐待孩子,而是去了解一个生命,一个孩子生机昂扬,而我们往往把他浪费了。就好像春天的时候,天地展现精华,为什么要让他糊里糊涂空过去呢?认为这样不快乐?他由于生命的成长,内心充满幸福之感,你可知道这是最大的快乐吗?还有,有些人说孩子只读经,都不懂,会读傻了,我也没有看过读傻的。如果你对孩子很有信心,孩子来这个世界是来学习的——宗教家说是来修行的——我们帮他学习,可能最应合他生命的愿望,对他是最好的安排,可能他内心里面是最愉乐的、最感恩的。要不然他这一辈子白来一趟,他将永世悲叹。近代西方对孩子的研究,都是研究他的外表,研究大人眼中的孩子,他们不一定了解天地生人的本意,不一定了解人内在的真实的愿望。
老实大量
总之,我提倡读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老实大量,到目前为此,越老实大量的学堂办得越好,就是他的生源越多,他的生源越多,因为家长越满意。家长满意,是不是家长和学堂的老师联手压榨孩子?其实不是。这些学堂的老师都发现孩子越稳定,他们表现得越幸福,越喜欢继续留在学堂。不是因为我们家长跟老师欺骗孩子,押他到学堂,让孩子苦不堪言——刚好相反,这些孩子越读越快乐、越喜欢。
读经的道理虽说简单易懂,但如果不深入探讨一下,也不容易得其要领,最初刚推广读经的时候,是体制的人跟读经辩,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撑着,要把读经这片天撑起来。而现在,这片天好像撑起来了,以体制攻击读经,就比较少了。后来,在读经的同道中,有些人想要把孩子教得更完美,很容易地就想到要“有德”。但“学”是可以教的,“德”是不容易教的,至少是不容易用现实的课程教,也不能用一时的表现来衡量效果。有些追求道德教育的人,往往在现实的内容上想办法,在现象中去考核。其实,文化教养才是启发道德的重要进路,甚至是惟一的进路。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经典熏陶出愤悱之情,自然能增多自我启发的机会。
文化教养不够,生命是肤浅的、浮躁的,你怎么要求他有德呢?内心肤浅浮躁,他如果有一些规矩,也是很表面的,也不是很可爱的。读经是以一元带动多元、以核心开发外围的设计。只要多读经,所谓的德行教育就在其中了。当然,我们也不必反对德行教育,我从来也没有批评过“弟子规”教育,反而是德行教育的人来批评我们,我也要奋力地抵挡——跟抵挡体制不一样,面对体制攻击读经,我是用反驳的态度,我首先把它归给胡适之,又从胡适之归给杜威,从杜威归给世界潮流……世界潮流是可以责备的,甚至可以用严厉的态度来反驳的。但面对德行教育、弟子规的提倡者对读经的攻击,因为他们本是同道,所以我是从不反驳的,只是抵挡、化解。现在也已经比较平和了,激烈的批评读经比较少了。
再来,就是国学教育跟读经教育的异同之辩。国学也是注重完满的。刚才德行教育者说人生要完满,除了知识之外也要德行,而且德行比知识更重要,他们讲得很对,只是如何达成,是可以商量的。那现在国学教育者呢,国学的范围很大,他们也说教育的范围要很广,又说,教育要学以致用,如果只读经,不了解,怎么致用啊?国学教育与读经教育的理念比较相近,因为他们也读经嘛,所以国学教育者对读经的批评比较客气,但仔细说来,还是有分别的。国学教育是有他一套的,这一套就是以传统为依归,甚至是固守中国的,有的人还因为反西方而反西方文化,这是不对的。就好像台湾,尤其是中南部,有一些政治人物,他们因为政治因素,连中国文化都反对,甚至连儒家都反对、连孔子都反对,这是莫名其妙的。他们的头脑混乱——头脑混乱是人类的一个特性,如果人类头脑不混乱,人类就不会受苦了——我们对头脑混乱的人也不便太过苛责,我们自己清明就好。少数的国学教育者也有一种大汉沙文主义的情节,就是中华文化的情节;读经教育是没有任何情结的,读经人以天地所有的道理为道理,以世界所有人类的智慧为智慧,所以我们尊重一切,何况是国学推动者?这是我们所以立于不败的原因,因为我们永远追寻高明,包容一切,但又能认清本末。
接下来,我要说说所谓“读经界”内部。现在渐渐分出两派,就是“老实大量”和“不老实大量”。我被归入“老实大量”一派,是这一派的主导者。其实,我不认为我不属于哪一派。我自己认为我是经过很严密地思考的,我也常请所有人一起思考,假如经过你的思考而赞同老实大量,则你的主张便是我的主张;但假如你对老实大量的观念不完全认同,我也没有说你一定不对。我对这读经界的两个观点相互争辩,我就很痛心,但是我都很涵容;我都认为不错,只要读经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老实大量,因为不一定每一个家庭都这样认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这个机会,他能够少量读经、适量读经,已经不错了。我们将来的两个学校要往更单纯的老实大量走。在这里的老师,一定要渐渐的要收摄你的心灵,收到非常单纯,我们就只做这一件事。那么家长呢,我们希望也是如此。有家长来了,要跟他们说清楚,我们就只做这件事,就是老实大量的读经,只有赞同的家长才会把孩子送来,于是家长就很好沟通,我们就做得很顺利。我们每个人,从园长到老师,从家长到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共识—一老实大量读经。这样,我们所做的,是人间一种很特别的一件事,这个特别的一件事,是很少人能了解能够赞同的,但天下之大,必定有跟我们共识的人,那我们所做的虽是天地间最艰难的事,也可以说是天地间最简单的事。这是我的期待。
谢谢各位。
【现场提问】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感谢教授,现在的时间不早了,但我觉得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啊。
教授:是啊,是啊。还有没有谁要讲话?让大家问点问题吧,大家还有问题吗?有问题的就没良心啦。
问:您一直提读经的孩子都喜欢阅读,这个的确是的,所以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我的孩子也在读经,我感觉,他在来学堂之前,我在家里带他一天大概读四到六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有大量的时间阅读,他非常喜欢读书。但是来到这里的学堂之后,我觉得比较不安心的,就是因为在这里除了读经,没有别的……我记得您在一个演讲里讲到看白雪公主的故事,三岁的时候看是这样的,十七岁的时候看还是这样的;但是呢,对一个孩子来讲,他三岁的时候看的感觉和十七岁的时候看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不能说这个东西是没有用的,这是我现在最大的一个迷惑。
教授:我们不提倡阅读,但是不禁止。孩子他自然会钻空子去阅读,你禁止都禁止不了,所以你不要怕,不要怕他没有阅读,但不必主动给他时间。比如说,白天早上有半个小时的休息,下午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有些孩子休息时间他就去读书了:那他吃饱饭后有一段小时间,他也会去读书。这已经够了,他已经可以读很多很多书了,不需要再安排时间给他读书,我们最重要的是读经和锻炼身体,这是第一点。
那第二点呢,我们说读经,不是保证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成为所谓的文化大才,但是呢,做教育,应该是“壁立千仞,能者从之”。我们树立个标准,能够了解的人就依着走。能登上千仞之壁的人当然是不多的,甚至不到1%。那99%的人怎么办呢?那99%的人,他在攀升的过程中,所谓的“中道而废”,也有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这“中道而废”一词,很有深意。冉有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冉有有一天跟孔子说,我知道老师的道很好,我是很喜欢,但是呢,老师的道太高了,我做不来。那孔子就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所谓的“做不来”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力量不够”?譬如爬山,爬爬爬,你尽了你的力只能爬到半中央,力气用尽了,真的再也上不去了,孔子说“这样你才知道你力不足啊”;但是现在呢?你先说我力不足。你怎知你力不足呢?你都还没有开始爬,只抬头看着高山,就说“啊!我力不足!”这怎能算是用功呢?因此,我们在说“老实大量读经”,是立个标杆,因为这标准很高,所以纵使有些人打折扣,只达到90%、80%、70%,都很了不起,甚至有的人只达到1%,也很有效。而如果这个标杆降低高度,只有50%,那么天下人最多爬到50%就没有前途了。如果嫌标杆太高,干脆放倒了呢,那全天下就只好也跟着倒,甚至连1%都没有了。
有一个实验,弄个跳蚤,跳蚤一跳,能跳到它身高的几百倍,平时能跳80厘米,最高能跳一米半,但现在用杯子把它罩起来,他一跳上来,砰,碰到茶杯顶,跳蚤再跳,再碰,跳过几次之后,它也挺聪明,它刚好就跳这么高,不碰头。然后,再给它用矮一点的杯子,最后呢,用一个酒瓶盖,酒瓶盖大概是它身高的两三倍而已,酒瓶盖这么低,它一跳,砰,再跳,砰,它跳几次之以后,就只跳到这么一点点高度了。他天生原有的能力被环境限制了。
这一百年来的中国,我们的国民就被我们的教育思想限制住了。儿童善于记诵,就偏偏不让他记,只教他理解;又把自己的传统打倒,不教中国的学问,于是就没有大才出现了。因为整个的教育思想就是不要你出大才,所以就没有大才了,完全没有了,连一个都没有了,因为你用茶杯盖把跳蚤盖住了。那怎么办呢?这个跳蚤如果养成这个习惯怎么办呢?没关系,你只要放开它,放个一天、两天,它就会再尝试一下,哎,好像没碰头,再尝试一下,好像也没有碰到,就可以渐渐回复它原来的高度了。现在,就是放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争取一个放开的机会,让中国人有一个呼吸的通孔,让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跳跃,他能够有多高,就让他有多高。壁立千仞,就是给下一代大的解放,给我们的民族无限的生存空间。
当我们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会带动天下各个阶层的读经,那范围就太广大了,我们不能做尽一切事,我们只能做我们认为最有价值而且我们能做到的事。于是,有些家长怀疑我们只教读经,整天只读经,怎么行?他说他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为天下人着想,他认为他的孩子做不到,也认为天下的孩子做不到,他说他家里人也不赞成这样做,社会上有90%的人都不想这么做,那我们这么做,不是障碍很多人吗?我说,不是的,我们没有障碍人我们只做一件我们愿意做而且能做的,同时呢,我们也开放给天下所有人去做他们愿意做而且能做的,因此并不会有任何障碍。有人壁立千仞、有人打折扣,教育的方式多元,才会有多元的效果;而且每一个人所做虽然不同,但都可以随时转变,或从小量转成大量,或从大量转成小量。因此啊,我们园里这样老实大量地读,是我们深思熟虑以后的选择,我们这样做,是很少人会赞同的,我们知道;明明知道,但还是要这样做,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人多人少,是不烦恼的。
再说阅读不阅读,也是不要烦恼的,只要我们不禁止他,不把他关起来,他每天钻空子读,他的阅读量就比一般的孩子还多了。所以你的孩子如果是在老实大量读经的学堂,你不要怕他阅读太少,这是我们的经验。还有呢,纵使阅读真的是不如你自己的期待,他的读经量到了某一个阶段,他的年龄也稍长大了,不管他到几岁,不读经了,不管他有没有真的进“文礼书院”,其实这些读经量多的孩子,有了文化的深度,他以他所蕴藏的生命能量,要开阅读之门是很容易的。因为阅读是往横面伸展的,有了深度就容易有广度;但反过来说,有了生命的广度,不一定容易有生命的深度,有时广度反而是一种障碍,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而且广度是容易培养的,深度是不容易培养的。老天几乎只给人十三年培养深度,而深度不够的话,广度也很会受限制,没有深度的广度,往往就变得浮泛、变得庸俗。胡适之说“做学问要如金字塔,又要博大又要高”,这句话说得很大方,但其中有点毛病。应该说:“做学问要如金字塔,要高明又要博大。”现实的金字塔是由广度堆起高度来的,但人类心灵的建构是以高深为本,博大为末的。那么现在你不培养他的高明,将来博大是没有归属的,就等于是没有线串起来的珠子,散落一地。你有高度,就好像有一根线,把珠子串起来,成就有本有末的学问的系统。
所以我请你不要太过烦恼,一来孩子是有阅读时间的,只是量没有你理想中的那样大:但阅读量大,不见得好,很多的孩子小时候阅读了很多书,但是他的高度不够,他只是博闻饱学,但拉里拉杂的,到最后也不能成为学问家,这很可惜的。就好像一个没有高深的文化素养的人,他就是遨游世界,再环游地球几周,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很浅薄的。只有有了文化教养,他到哪一个地方,看到什么样的景色,看到什么样的名胜,他才有感触,才有收获。所以我们做教育,最核心的工作,一定要培养学生有“收获”的能力。
对人性的了解不同,对人生的期待不一样,于是有不一样的教育思想。我的教育理论跟一般人不一样,跟一般人不一样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最高明的。就好像几年前,南怀瑾先生成立“太湖大学堂”的时候,叫我去跟校长老师们“指导”。我当着南老师的面说“既然要办学,应该办一个最特殊的。最特殊的意思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要哗众取宠,而是办一个理想中的学校,千万不要再办跟社会妥协的教育。”跟社会妥协,就是我虽然有理想,但是为了适应社会,所以我降低我的理想来适应现实。这好像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其实到最后是不聪明的。所以我坚持我理想,我只做我理想的,其他都不做。就好像孔子,他一辈子只坚持他的理想,他不会降低理想来适应社会。他如果降低理想适应社会,就有很多国家用他了,他就是连降低一点都拒绝。所以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那子路就晓得他了,老师啊,这不是现代人玩的玩意,您到现在还在坚持正名,您太迂了。”子路后来被孔子骂一顿,孔子的心态是:我就迂腐,你怎么样?其实你要坚持你的理想,只有理想,才能传播久远。尤其现代这个社会,各地有各式各样的读经学堂,你不要烦恼不赞同我们学堂这样老实大量教法的人没有地方去读经。意愿读到百分之八十的,他自然就到百分之八十的学堂里去;意愿读到百分之五十的,就到百分之五十的学堂去;百分之三十的,也有百分之三十的学堂……办学堂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杂七杂八——虽然私塾是我提倡起来的,但不归我管,他们办学堂办的所有好处不归我,只是所有的坏处都归我——学堂有很多的缺点,社会都责备我。不过,我觉得这个没关系,既然要承担,就连这个也要承担。总之,有本有末,分清本末就好,请你放心哦!请坐。
问:老师经过二十年的读经推广,就归结到四个字“大量老实”,这已融入我的心意。不过我还有一点困惑,希望老师给我明示。我们能不能准备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比如我准备名人传记,或者与中华文化传承相关的经史子集方面的书,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可以偷偷地阅读?希望老师明示。
教授:也可以的。目前要书,有的书可向家长借,有的由我们学堂准备。但是我们不开这种课,也不鼓励。而且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看书以后会不会迷上看书,甚至连晚上睡觉都想偷偷地看。我们要关照他,不要让他入迷。假如他读书读得入迷了,他对于读经的进度就会有影响。如果有好的影响,很好;如果没有什么影响,还不错:如果发现对读经有障碍,那就要禁止了。不过,不用试就知道,开放得太多,一定会起障碍的,所以纵使有阅读,也要适量就好。另外,我还想到一个同类的问题,就是除了阅读之外,我们以后也要准备学校的课本,放着让学生自己去读。他也可以做数学,只是我们不规定,也不鼓励;这是不需要鼓励的,人是自然喜欢读书的,只是我们把读书的火苗浇息了。其实只要多读经,语文能力提起来了,阅读是很有趣的。开了阅读之后,上课下课之间尤其要截然不同,老师一上课教就要把读经的气氛带起来,让他忘了阅读,不然他读经读不进去的,因为那些课外书都有情节,可以想象,头脑就四面驰骋,他心思就散了,就往旁边开展了,集中不起来,他的生命就不能往上提。当然,最好是两个方向都好,所谓“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十字打开,成就完整的学问。不过,往旁边开是比较容易的,孔子的教育是先往旁开,然后再收束起来,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但是三千弟子当中,能够合乎孔子往上升的理想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颜回,一个是曾子。颜回早死,所以只好传给曾子了。子贡以下都不行,高度都不够。子贡聪明,广度够,但他高度不够,于是就不能传道。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人之师,以传道为优先。别人都去授业、解惑去了,我们还是要传道,因为整个天下不能没有人传道。
我们所办的“师范班”就是以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辅。我们说高度比较重要,但孔子是先博文再约礼,为什么呢?因为孔子已经是孔子,而当时的弟子都是大人,孔子教弟子博文之时,已暗中播下了约礼的根苗,故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文章,就是博文的课程内容,夫子之性与天道,就是隐涵在博文中的约礼;等到博文之后,随机指点,约礼就跃然而上。我们现在教的是小孩,我们可以先约礼再博文,至少先给他种下约礼的种子,我们先把他的智慧往上提升——他虽然还没有表现,我们先在他心里种下这颗种子——这其实也没有违背孔子的教育程序啊。
但现在教育的教法,一开始就博文,从小学,甚至从幼稚园,就开始博文,而且“只是”博文,不仅从来没有约礼的指点,到了大学呢,更走向偏科,课程内容离道更远。而生活上也没有像孔子的教授来做传道的指点——现在大学的教授,很少能传道的,或许自己也没有什么道,能够授业解惑就了不起了——一代传一代,两三代之后,天下就没有道了。那么道怎么传呢?要能够“约礼”,能够把智慧提升上来。如果一点文化教养的基础都没有,到了大学想要提振起来,那是很难的,所以大学生的“迷茫”成为时代的难治之症。所以我们设想,在他还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就把约礼的种子隐隐约约地种到他生命里面去,期待他将来能够领悟高明且博学于文,成就金字塔的学问,又能博大又能高。
问:之前我们有一段时间给孩子带些课外书自己看,但是就我带过三个孩子的角度来说,我感觉到如果他们有阅读的话,就会影响他们读书,包括管理上面都会有问题,因为他的心野了,他的书包里边偷偷地装一些书,带过来与小朋友们相互交换,他的读经量会受到影响。所以我建议,既然不提倡,就不要开这个口,要阅读,要做小学功课,可以在家学。其他学堂可以开,但我们如果开的话,之前有教训。
问:我是不提倡的,也没禁止,就不说这个事情,他自己想看就看两眼。
教授:大家的意见都很好,很真实,可见教学很用心。现在如果有空间的话,就设一个专门的地方,不在教室里,上课决不准再偷看,这样,看是不是两全其美?实施一段时间考查一下,如果上课时精神集中不起来,一直想要看书,妨碍到他的读经,那我们就宁可牺牲阅读;因为时间宝贵难得,他不赶快把经典背完,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不利的,我们就对不起他了。也要劝老师和家长,不要为了现在一时的成就而满意,应该知道孩子不是一直在十岁、八岁,他将来会长大的。如果小时没有很多阅读,比如现在书院的学生,他们到了十三岁以上,求学若渴,他们一面解经,一面阅读,他们读书的速度快,理解力强,很快可以成为博学多闻的人。
最近深圳有报社,刊出几个学者对读经的攻击,说只教孩子读经,都不让他解经,都读成傻子了。我说,到书院来的孩子,我没有看出他是傻子啊!但是他们又说,到书院的孩子才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啊,那其他孩子怎么办?我说,如果其他孩子回体制去“接轨”,他们以前没有读过的功课,很快就补上了,而且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他们接轨也会接得很好。我们所听到大部分读经而接体制的,很快就能够跟上,而且超越。
前几天在台湾开会,有一个从新加坡来的家长,因为那里还没有学堂,她孩子小的时候,她就自己教读经,后来孩子的发展非常顺利,她非常高兴,说一定要把这个经验推广给别人。总之,有关于横开的知识,我们是不担心的,我们只担心的是纵贯的智慧。我们对人性有全程的考量,而且相信它是比较合乎天理、比较完整的,现在正步步在实证中。有人嘲笑,还没有证实怎么可以出来推广?其实不是没有实证,老早,中国跟西方,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教学的。反而是近代,西方两、三百年来,中国一百年来,近代化的教育是没有根的。现代的教育法在历史上没有根,它才是没有实证的试验!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从古以来都是从读经开始的,从希腊一直到中古时期,乃至于文艺复兴的时期,米开朗基罗、培根、歌德,他们这些人,他们不是现在这样的教育教出来的。自从现在教育之后,就没有了文化的人才,连一个都没有,整个世界的文化没落。有人说,科学进步啊!那我们还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文化没有没落,是不是科学就不会进步?也就是说,中国这一百年来,如果没有打倒传统,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科学和经济就不能发展?有很多人说,你看这一百年来,中国国势蒸蒸日上,经济发达……我说如果你没有打倒传统,难道经济就会落后吗?可能更进一步也不一定哦!西方人没有毁坏他们的文化传统,他们的科学难道就不进步吗?难道科学的进步都是因为毁坏传统的吗?爱迪生是因为毁坏传统,因为没有传统观念所以他才成为发明家吗?牛顿他因为没有传统观念所以他才成为发明家吗?你看哥白尼跟伽利略,他们都有很高度的文化素养,米开朗基罗、培根他们都有全方位的发展,叫有“人文主义”。所以西方人自己不反省,而中国也跟着不反省。你不是要求整全吗,这才是整全啊,至少有些人从事文化的教育,有些人从事科学的研究,大家都可以成就。为什么一定要毁坏文化才能够成就科学呢?中国就是因为毁坏了文化,所以中国科学到现在起不来,是这样子啊!所以,我们求两面俱全,但是也要有本有末。
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们要务本啊!尤其是这么小的时候,儿童的本在于凝聚他的心灵,让他在智慧在教养上打下基础,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了解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我们应该宣导。家长要知道,他孩子来这里的意义,不是把我们当保姆,不是因为没有地方去,才来这里;也不是看到别的孩子读经出效果,就送过来。我们最好渐渐地把学生的条件缩紧,有些家长是因为家住附近而来,有的家长是因为听到读经有效而来……现在我们连这些人都不要,我们就要缩紧,他的孩子是要培养成文化人才的,我们才收,这样教起来就很简单。而我们老师啊,也要长进,你也要对人性有很深的了解,对文化、历史要有使命感,这样你的精神就会焕发昂扬,不会沮丧焦虑;心地一片光明,你就会很自在,越做越高兴。所以,责任并不是给你压力的,有些时候责任感把你的生命力真实的开发、解放出来,你不知道你有这么大的生命力,你不知道你的人生这么幸福的,希望你能够开出来。
周主任(按:周语欣):谢谢老师。我就再简单地讲一下,其实今天是来说明我们这个机构办学堂和早教中心的意义,你了解了才有可能做到。认知只到30%的标准,可能你用尽所有的力量你只能做到20%,但是我们今天所提出来的是100%的标准,希望所有的人员都要了解这个标准。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做出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满意的成果。
刚才老师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我很有感触,就是坚持,带动你生命的开发,责任带来你生命的快乐。如果我们都是从理性的认知上,从道义的认知上,确认了这个方向的价值和意义,那你每一天都会乐在其中,你每一天都可游戏人间。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不一定到这样的状态,所以需要勉强自己,你一定要知道目标在哪里,然后不断地勉强自己,在这种勉强与承担之中,必然会拨开乌云,窥见天地之美。
老师他所提出来的这种理论,以及这种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不是不让你怀疑,但是一开始可能你所有的疑惑都是因为你的了解不够,你先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我认为与你自身的成长乃至与这个机构的发展都是最有利的;一开始你就只想那可能是我自己的了解、认识还不够,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然后往前去做,然后勉力地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慢慢地你会越来越坚定,同时你的疑问会一层一层的解消,一定到哪天你就会心开意解。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值得去追求的。
我记得五六年以前,当我为很多事情焦头烂额、愁眉苦脸的时候,老师给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做事是不幸福的、不快乐的,你很纠结、痛苦,那说明你需要去学习了,甚至你需要阶段性的放弃这个工作。”因为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伤害是什么呢,就是某一个同仁离开了这个机构,在回顾时说,他在这个机构中长时间是不快乐的,当初是为了生计才留下来。我觉得人生大好时光没有必要这样子浪费,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很清楚的你的目标在哪里,有这份清楚,你会很愉快的在这里工作。如果不愉快,或者你是不清楚的,你就要调整你自己,再来做。最后分享一点,是台湾的张老师(按:张丽华)给我们分享过的,他说其实一个老师如果不向学的话,是很难带孩子的,因为孩子的感受力都是很敏锐的,只有老师是一个向学的状态,上进的状态,孩子才能受教。我想这也是“君子之德风”,确实老师的状态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的状态。如果我们的读经学堂、早教中心的每一位老师,乃至于我们学校中的每一位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孩子就按照这一条路,要往文礼书院输送的,我们是为四类人才做准备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有追随老师的心,心向往之的心,你的标准要是100%才对,即便是没有达到100%,你最起码有可能是90%、80%、60%。但如果你的标准不是100%的标准,你只是10%的标准,就像那个跳蚤跳瓶盖的那个标准,你可能最后只落得百分之一二。所以说标准在哪里是很重要的,高的标准才可能有一天做成高的现实,如果没有这个高的标准的话,一切都是妄谈。当然这个标准是已经制定了,这个标准是要靠大家去完成的,这个标准一定要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血脉,每一个人都要以这个标准为标准,我们才有可能去托起一个现实。希望对这个道理越来越明了,在未来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成长得更好,能够为我们的事业承担更多,我认为这个也是最对得起老师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成长的足够的光明、足够的独立。好,谢谢大家!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二辑《语文教育新典范》。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