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同人卦第十三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同人,这个卦也很好,一般的生活当中都有这个卦的意义,这个卦所代表的意义,是同人,与人同,与人同类,与人同感,与人同行,这些都叫同人,我们现在说“代沟”,就不是“同人”,就是上下不能“同人”,老少不能“同人”,一般的朋友,志不同道不和就不能“同人”,“同人”卦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好的沟涌方法,以及检讨我们沟通的问题,和解决之道,是很好的EQ教材。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这个“同人”是离下乾上,乾是刚健的意思,离是光明的意思,光明而又刚健。但进一步看,乾象天,天也本是光明的,所以离跟乾上下两卦有同类的性质,又它们一为阴卦一为阳卦,卦性不同,但因卦性的不同,反而增加了感通的可能性,所以本卦号称为“同人”。同人,不一定是性质完全同类,有时反而是因为不同类。“同人,于野,亨。”“同人”最高的标准是“于野”,就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有与同者,或是说在尚未文明的地方也可以有同者。尤其说同人的范围很广阔,如果是只关起门来与原来所同者同,这个同还不够同,到最后是与天下而大同,故本卦以“同人于野”为象征。同无所限制,才是“亨”。这样就“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卜到这个卦呢,就是利于前进,对于事情的发展是顺利的,利于君子守正,利于君子来卜问。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请问哪一爻是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是六二,所以本卦以六二为主爻。“曰同人”,称为“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从六二跟九五相应来说。“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它为什么能够亨呢?因为这里有阳刚之德——乾行也。“文明以健”,为什么这里有“文明”?文明是从哪一个地方看出来?这两个字来源于何处?喔,是从离卦看出来。而“健”这个字从哪里来?是,是从乾卦看出来。“中正而应”,这句“中正而应”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中正而应”,或说“中正而应”从哪里看出来?六二和九五都正位而居中,是为为“中正”,“而应,是六二与九五相应。“君子正也”,从卦中“中正而应”的象,推到人间的君子,亦有类似“中正而应”的德,这就是“君子正也”,君子所应有的德行如此。接下去是发挥“中正而应”的意思,“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这句话很大气,很有名,很重要。一个君子如果能应,而且以正相应,就能够通于天下之志,这个通就是同,因为通,所以能同,我刚才说同人最后的意思是能大通、大同,通到什么地步呢?通到“天下之志”,志者,心之所之也,是心灵向往的方向和目的,一个君子能与天下人之心相通相同,积极来说,是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消极来说,是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样的文章,叫做经典,经典文章,往往都能见微知著,从一个小小的提示而扩充、发挥深远的理想,扩充理想而到达极点,所以读经典往往是可以启发人的生命,提升人的境界。本来就是讲平常事,“中正而应”很平常,“君子正也”很平常,但是呢,由“中正而应”到最后的境界是“通天下之志”,这句话就可以给人一种理想的鼓舞,我们要常常注意这种句子,一下子又跳上去,超俗拔尘,那种劲道,那种意味,是平常的书所没有的,这种书才有,经典之作不一样就在这个地方,有些时候你认为跳跃太过,它并不是一步一步来推,但这个跳跃的背后是有根源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于圣贤的心量德量,所以一下子就可以跳上去。但说实了,是根源于人的本性本自如此,人的心量本自无穷,人的智慧本自清明,所以千古之下还能产生感动力,源源不絶。人性可以感通人性,光明可以引发光明,无远弗届,这才是“同人于野”的最深基础。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类族”跟“辨物”这两种能力和事功,两种用意相反相成。“类族”是统合,“辨物”是分别。类族的工作是要先辨物,既辨物又能够类族,统合中要有分别,分别以后又要统合。所以,其“同”不是混沌、混同,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同,即有差异而可以会通,这样的会通才是真正的会通。将“类族辨物”之意,就我们现在的时代来讲,“辨物”就是分辨东西文化成就的不同,“类族”就是融会东西文化的差异;“辨物”就是分辨古今的不同,传统与现代的不同,那“类族”呢,就是贯通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辨物”就是分辨文言跟白话不同的作用,“类族”呢,就是将它们看成是一种语文的两种表现,它们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这样叫“类族辨物”,这叫同人。但这一百年来的中国,并不用这样的眼光和心量为人处事,就是不同人,到处是对抗和斗争,为什么对抗呢?观念不一样,看法不一样,当然会产生对抗,但那对抗之中是不是就不能够有所“同”呢?如果只是“辨物”,而不能“类族”,譬如现在台湾政客叫我们要分把外省人和本省人分别开来,这不是辨物吗?但是这里难道不能“类族”吗?就不能“同人”吗?有主张统一的有主张独立的,统独不同,争论不休,就是“辨物”而不能“类族”。所以要中华民族复兴,要有君子出来“同人于野”,要台湾安定,要有君子出来“通天下之志”。天下当然不是一言堂,但从这个同人卦可以看出来,君子与君子之间是可以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
《系辞》说,“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同人一卦的主要精神就在以上的卦辞和彖传中,以下我们就不再细讲了。只带大家大略看一看。像“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同人于门”,就在最近的地方,同人要从近的地方开始,到最后呢,是“同人于郊”,一直到最远的地方。“同人于门”,是“无咎”,“同人于宗”,所同的范围太窄,代表心量犹小,搞小圈圈,就好像“于宗”,“宗”就是自己的宗族,只与自己的宗族相通,就“吝”,吝就是里面出不去,外面进不来,不能大通。再来,九三、九四都有互相抵触的意思,因为三四都是危疑之位,所以疑情凝结,而都自疑疑他,相互攻击的意思,但在同人的大氛围中,其攻击之意态稍有保留,是在“同人”中处置“不同人”的典范,圣人于此劝诫甚深,可供参考。九三是“伏戎于莽”,不动,虽然好像有敌意,但是不轻举妄动;故“三岁不兴”,可能是要等待自然化解。九四呢,是“乘其墉”,已经到了高山上,或说爬到城墙上了,战斗之势,箭在弦上,而且胜算在握;但是“弗克攻”,也没有发动攻击。如果发动攻击,就要战斗流血了,也就是说你即有能力攻击而不攻击,这样子的话就还能有“吉”。这三四两爻告诫我们,将要战斗前,最好先把你的军队停下来埋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等待化解的时机,或者你的气势很盛,你也“弗克攻”,能够攻击而不攻击,这才是处同人之道,这才是用同人的方式处不同之道。“乘其墉,弗克攻,吉”,不要得理不饶人,你得理也可以饶人,人与人才可以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提携。
“九五,先號咷而后笑”,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很重要,人总是要先哭啊,然后再笑。为什么呢?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人与人容易相通吗?当然是不容易的,人与天地也不那么容易相通,在那困难之中,就是“號咷”,但是呢,只要有中正之德,“文明以健,乾行也”,到最后就能笑,因为“同人”而笑,庄子所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同人”,是要经过努力和考验的,不要妄想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和你相合的人,更不要妄想一下就可以找到跟你相合的团体。人生不没那么简单,往往是“先號而后笑”,要与人相通,也要付出代价的。到九五的“大师克相遇”,是最美的同人了,九三、九四有敌意,其敌意还小,还可以压下来,至于敌意之大,双方都已派出大批军队了,但他们“克相遇”,他们能够相遇,这个相遇的意思,不是互相开战,而是在战场上互相讲和,言归于好的意思,能在最不同的地方同,能在最紧张的时候同,这样的“大师克相遇”,才是真正的同人。
“上九,同人于郊”,就是同人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无悔”,要知道,你要到“同人于野”的地方去,是一种很长远的历程。初九的“同人于门”、六二的“同人于宗”是比较容易的,到上九的“同人于郊”是比较难的,但是你要“无悔”,一个人的心灵要往外通出去,要通到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中有一重重的围墙要拆除,那是非常困难的。要“同人于郊”,先要有随时“无悔”的心理建设,为什么要“无悔”呢,因为“志未得”也,得志是很不容易的,要慢慢来,这个叫“同人”,同人是从不同中而同的。这个卦对我们很有启示。好了,我们就这样大略讲了,大家自己去体会。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下)》。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