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圆教及其思想|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5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4节

四、圆教

 

圆教者,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圆实之谓。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此是相应《法华经》开权显实、发迹显本而成之圆教。凡圆教,笼统言之,自是就佛而说。然佛有三藏佛、通教佛、别教佛,不必是圆实佛。只有相应法华实佛而说者,方为圆实教。

 

天台宗“以法华为宗骨”(荆溪语),再以性具(一念心即具三千法)为纲,止观为纬,此即天台宗之宗眼。但《法华经》并无特殊的教义与法数,它没有第一序上的系统内容。

 

 

(1)《般若经》教吾人以实相般若:

 

(2)《涅槃经》教吾人以法身常住,无有变易:

 

(3)《解深密经》教吾人以阿赖耶系统:

 

(4)《胜鬘夫人、楞伽、密严》诸经教吾人以如来藏系统:

 

(5)《维摩诘经》教吾人以不二法门:

 

(6)《华严经》教吾人以法界圆融。

 

以上各经,皆有鲜明之内容,唯独《法华经》所说,却不是第一序上之问题,而是第二序上的权实问题、迹本问题。是要开权显实,发迹显本,以明佛意,以畅佛之本怀,而成立圆实教。此圆实教是不诤法,而其系统并无系统相,其说明亦无说明相。

 

此圆教之性格:

 

一、一心三观

 

1.就观法言,为“一心三观”,由此开出三眼、三智、三谛。

天台圆教及其思想|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5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4节

(1)“小乘智”笼统地知一切法之空如性,以及其平等性(普遍性)。

 

(2)“菩萨智”分别地知各种法门(经验世界)之差别相(特殊性)。

 

(3)“佛智”圆实地知实相无相,亦知差别性(通过差别而见普遍)。

 

分别言之,说“空、假”为方便,说“中”为究竟。而“中”不离空假以为中,故以急辞说“即空即假即中”⑩,是谓圆融三谛。

 

复次,三观又互相统摄,每一观可统摄其余二观。

 

(1)若说“空”,则无假、中而不空。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是、实也。实趣而不过,谓无过无不及,恰恰好是空假中),此为总空观。

 

(2)若说“假”,则无空、中而不假。一切法趣假,是趣不过(解仿上说空句),此为总假观。

 

(3)若说“中”,则无空、假而不中。一切法趣中,是趣不过(解仿上说空句),此为总中观。

 

此是将龙树中观吸纳于圆教中来说,亦是般若融通淘汰之精神在圆教中行。故由体法空而当体即是无生四谛(通教),即是无量四谛(别教),即是无作四谛(圆教)。恒沙佛法皆是本具如此,不由造作而成。(所谓一切放平,一切如如,各归自己,证物自身。)

 

二、不断断与一念三千

 

2.就解脱言,为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此非“缘理断九”之断断(以断为断),而是“不断断”(在不断中达到断,又曰圆断、不思议断)即预设“一念三千”——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世间三千法,此是“性具”系统(性具,即一念心具)。三千世间法,皆是本具,皆是性德,无一可改,无一可废。性必即无明以为法性。无明须断,而无明中之差别法则不须断(除病不除法·故一切法皆佛法),故曰“不断断”。

 

此亦即《维摩诘经》所谓“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按:维摩经云“无住即无本”,无住无本,此即是本,故曰“无住本”。而在佛家,无住本乃一宗旨。不是实体。盖法无自性,无所住著,随缘而起,故曰无住。而无住者,万有之本也。(无住即无相之异名,实相亦即性空之异名。)

 

(1)法性无性,法性即无明,无明用事,色具三千(污染法),念念执著。——依牟先生,于此可说执的存有论,或现象界的存有论。

 

(2)无明无住,无明即法性,法性做主,智具三千(清净法),法法常乐(解脱、大自在、一切如如)。——依牟先生,于此可说无执的存有论,或本体界的存有论。

 

三、即九法界而成佛与三因佛性

 

3.就佛果言,为法身常住,无有变易,是“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之圆满地体现。圆满体现必即三千法而体现之,三千法无一可损,每一法皆通往解脱法门,是即所谓“即九法界而成佛”,如此,方是实之佛。(壁如“非灌”之视听言动,须除去;但除病不除法,“视、听、言、动”则不可除去也。)

 

在此,当就智者消化《涅槃经》而立“三因佛性”作一说明。三因佛性(正音、缘因、了因)本是一整一佛性,析而为三。

 

(1)缘因佛性,指断德而言,缘因断德与解脱相应(解脱德)。

 

(2)了因佛性,指智德而言,了因智德与般若相应(般若德)。

 

(3)缘了二因既已单提(从佛性中单提出来讲说),则正因佛性即指中道第一义空(不空之真常),正因中道与法身相应(法身德)。显名之曰法身,隐名之则曰如来藏。是则正因佛性即“如来藏我”。又,正因佛性虽遍及一切(故曰恒沙佛法佛性),但须有“缘、了”二因以显之。草木瓦石有正因佛性,但不能自显缘了二因佛性、而具“断德与智德”,故实亦不能自显正因佛性而为法身:而是由于吾之法身可摄及草木瓦石,而使之一起在“中道空”中呈现耳(一起登法界)。故荆溪所谓“无情有性”(无情,指瓦石;有性,指正因佛性)。这与一般说“有情有性”(真三四之性)含意不相同。

 

按:有情、指众生。众生虽具三因,但人以外之众生,必须转世为人,方得成佛。不离人以成佛,故曰“人身难得”。所谓“无明”与“法性”,可分二句言之:(1)无明即法性(法性作主),即是觉,即是佛,即具净三千而为佛。(2)法性即无明(无明用事),即是迷,即是众生,即具染三千而为众生。

 

四、天台圆教之特色:开权显实

 

总之,天台圆教乃相应法华之“开权显实,发迹显本”而建立,为要表达这个佛乘圆教,它必须依《法华经》所谓“决了声闻法”而决了一切分别说的权教。

 

1.它决了藏教与通教而畅通之,使之不滞于六识与界内。——决了,是去其执著封闭而敞开之、畅通之。

 

2.它决了始别教阿赖耶而畅通之,而不分解地说阿赖耶缘起(妄心系统)。

 

3.它决了终别教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畅通之,而不分解地说如来藏缘起(真心系统)。

 

它经过这一切决了,而说出“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三千法)。这“一念无明法性心”——

 

(1)从无明方面说,它是烦恼心、阴识心,是妄心。但天台圆教却不分解地“唯阿赖耶”。(不单以阿赖耶说明一切法。)

 

(2)从法性方面说,它就是真心(清净心),但天台圆教亦不分解地“唯真心”。(不偏指清净真如,不单以如来藏心说明一切法。)

 

此即所谓决了一切分别说的“权教”而成“圆教”。天台圆教之“性具”系统是存有论的圆具,配上般若之作用的圆,一纵一横,有纲有纬,遂成真实圆教。

 

今按:再究极言之,佛教之圆,亦仍然是别教(别世间),其不舍众生,只是发愿,只是理,实未达至“理事圆融”(并不肯定世间之真实价值),未能显发道德意识以成己成物,化成天下。故究极之圆盈教,唯儒圣之教足以当之。

 

五、六即阶位

 

在工夫次序上,天台宗又以“六即”综摄从凡夫至佛之阶位(见后表),兹据荆溪《摩诃止观辅行记》,略述于下:

 

1.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理”上与佛不相离,即相即不离也。此是原则地说。然理虽即是,日用不知,未闻三谛(空、假、中),不识佛法。故只是有此“理”耳。

 

2.名字即——从经卷知识上知有此理,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只闻名字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离正觉阶段尚甚远也。

 

3.观行即——由知名字而起观行,心观明了,言行相应,是能在实践中守此理矣。

 

4.相似即——愈观愈明,愈止愈寂,止观日益有得,六根得清净,近似正觉。

 

5.分真即——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此是已悟境界(等觉),但未至圆满无上境界,只得部分之真,故名分真即。此是从客观之所证说。若从主观之能证说,其证未能全尽,乃部分之证,则日分证即。

 

6.究竟即——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大涅槃断,更无可断,此便是佛果位(佛境界)。

 

天台圆教及其思想|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5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4节

 

〔附按〕:“外凡”指众士、居士。“内凡”指虽入门,仍在凡者。“十圣位”之“圣”,犹如西方宗教之“圣彼得”“圣保罗”以及教廷所封之“圣某某”等,可见佛耶家皆低视汉文之“圣”字,实显慢而无谦。而且如此层层上升,可谓难乎其难;故禅宗不耐(更不耐唯识渐教)而揭示:即心即佛,顿悟成佛。

 

再列“菩萨功行简表”于此,以供观省:

 

〔附〕:菩萨功行简表

天台圆教及其思想|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5章<对佛教教理的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第4节

 

⑨ 参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台北:学生书局)下册,页五九八-六一九“原初的洞见”。

 

⑩ 空、假、中,空为真谛,假为俗谛,中为真俗不二(通而为一),到最后,实亦“无谛”,故曰“不可说、不可说”也。

 

虽是无明识心,却即是法性。虽是无明烦恼,却即是菩提。虽是无明刹那,却即是常住。此乃不思议境。按:法性、即空如性,亦曰“空如理”。(佛家言性、理,皆不同于儒家之看做实体字。)

 

三千世界法:十法界之每一法界,皆通其余九法界,故有百界;每一界有十如,百界共有千如,千如加三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故三千。又,五阴,即指五蕴(色、受、想、行、识)。

 

编辑排版:行知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

(2)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8月16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2年8月21日 下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