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原来是为了自欺才贪恋财势(《让孔子教我们爱》之三十四)

并不是富贵荣华本身虚假,而是那想用富贵荣华的表象掩饰内心的空虚无能的用心虚假。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5章

 

受伤或者不健康生命的第三种虚假表征,就是贪恋财势,当然也相对的逃避贫贱。这的确是人间非常普遍的现象,普遍到人都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了;以致对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贪恋与逃避的心理,这种心理到底对不对、好不好,都无暇反省追究。遂使得这种心理惯性渐渐成为人生的陷阱、黑洞,让人不自觉地往下沉沦陷落。

 

对此,孔子显然并不是粗糙地把罪过都推给金钱权势,如所谓“金钱万恶”之类,而是先公平地还富贵一个地位,肯定它们的确是维持生活(这是人生的基础需求)乃至行道(如爱人、助人、创造文明之美等,这是人生的晋级需求)的必要工具,所以才会人人都欲富贵、恶贫贱,这可以说是人情之常,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好恶之间是有一个界线或分寸的,这界线分寸笼统说就是“道”。

 

但“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简单地说就是指“真实的人生”,包括真实的需要、真实的满足等。例如肚子饿时需要一碗饭是真实的,但吃饱了还吃就可疑;当然美感也可以是进食时的附加需求,但都已吃撑了还勉强吃会有真实的美感吗?这时就连美感需求也有变假之嫌了。

 

同样,我们可以为了达成爱人助人、维护公平正义的理想而先去追求金钱与权势。但如果在求富贵的过程中就已先伤害人,剥削人,先违背了公平正义,那又有什么资格奢言爱与公正呢?那恐怕只是假冒为善,以掩饰自己的贪欲罢了!

 

而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贪欲或贪恋,则是因为人在吃饱饭之后,本来就必然会有爱与创造这种晋级的心灵需求,但却不明白或者忘却这种心灵需求的满足和填饱肚子不同,不能通过外在条件如富贵(引申之还包括青春、美貌、聪明、学识……)来达成,而本质上只能通过心灵的自觉与创造来达成。换言之,你想要得到爱的满足就只有真实去爱,你也只有通过真实的爱人行动自证有爱的能力,才能真获得自尊的满足,至于金钱权势,毕竟只是行道的工具罢了,而并不就是道。但人却由于误认(误认工具为本质)或者掩饰(掩饰自己对爱与创造的无能),而把人生努力的重心从本质面的创造转移到工具面的富贵,而径以追求富贵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身了。于是造成了人对富贵的贪欲或贪恋,相对的就是对贫贱的过度逃避与嫌恶。却不知就从这过度的贪欲与嫌恶中,反映出人的虚假与自欺。更不知正因这虚假自欺,使他在爱与创造的能力上更无能,而只好更逃避掩饰自欺而不免对富贵更贪恋,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促使人愈益往下陷落沉沦。

 

所以,贪恋财势、逃避自我是会上瘾的,为了避免这种使自我(包括自由、自信、自尊)不断流失的上瘾,人就得时时警惕:不要轻易颠倒本末,错把财势当价值、工具当目的、假象当真实,总之是错把非道当道。而自我警惕提醒的引发点就是在面对富贵的诱惑或贫贱的压力的时候,这时人心中一定要恳切问问自己:这是对的吗?这是合理的吗?或这不会问心有愧吗?如果答案肯定,我们才愿意接受这钱权名位,告别那贫贱困苦。否则,我们便宁可苦守寒窑,只因真实的心安理得远胜过虚假的富贵荣华。

 

当然,并不是富贵荣华本身虚假,而是那想用富贵荣华的表象掩饰内心的空虚无能的用心虚假,而这自我蒙骗的用心其实是骗不了自己甚至也骗不倒别人的,明知无效还忍不住去骗,这就更是虚假了!

 

所以孔子才说:愿望得到富贵当然是人之常情,但要警惕的是:如果方式途径不合理,我们应该毅然拒绝。反过来说、嫌恶贫贱当然也是人情之常,但我们同样应该提醒自己:如果方式途径有愧良心,那么纵然有脱离贫贱的机会,我们也当毅然放弃。

 

你会觉得这很难做到吗?其实如果能放下长久的心理惯性,仔细深入地想清楚,你也许会明白,这才是人生真实自然的正道啊!

 

 

编辑排版:躬厚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3)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2年4月15日 上午7:00
下一篇 2022年5月6日 上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