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三先生与邵康节|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前言

 

前言(宋初三先生与邵康节)

 

北宋儒学初起之时,胡安定(瑗)、孙泰山(复)、石徂来(介),皆卓然有儒者之矩范,故后世尊称为「宋初三先生」。这一辈学者的精神企向,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是恢复师道尊严,重视人格教育。

 

二是重建道统的呼声。

 

三是文化意识的觉醒。

 

但他们只是文化生命复甦回向的先驱人物,对于义理心性之学,还没有达到开光显立的使命。

另有邵康节(雍),他年长周濂溪六岁,长张横渠九岁,长二程二十岁。他们同住于洛阳,相互为友。但学问各归自己,似乎不见互为影响之处。邵子自是北宋一大家(所谓北宋五子,即指他与周、张、二程而说)

 

但邵子的「易图」「易数」之学,乃属专家之学,必须有聪明,有闲暇,始能学得成。程明道说过:尧夫(邵子之字)欲将其学传与某兄弟,但学他那套学问,非十年不为功。某兄弟那得此闲工夫!由这件事,亦可旁证在康节的学术生命中,道德意识与文化意识,皆不甚突显,与文化生命的脉动,相关性并不大。(在北宋儒学中,应属别派。)

 

 

编辑排版:行知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9月24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2年10月1日 下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