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说卦传 (三)

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2008年11月25日

 

上次我们讲了文王八卦方位,大家复习一下,用手指着,从哪一卦开始?震,从东方开始嘛。“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再来,再来又是出乎震,这就是成终而成始,终而有始。所以到了艮以后要交待这一句才能连续下去。

 

因为震是刚开始,所以出乎震,那么再来就是齐,万物始生,整齐,齐乎巽。再来离呢,就是相见,相见就是各种特性都能够出现,叫相见乎离。致役乎坤,就是继续地成长。说言乎兑,兑是成熟,所以喜悦,完全成熟。那太过成熟就是乾了,所以就战乎乾,所谓战者,阴阳交战,阴气已经生了,你不要看阳气很盛,这时阴气已经生了,所以为人不可太满,这是战乎乾。劳乎坎,坎就是很劳苦,因为阳气被两阴夹住了。最后就成就,成言乎艮。所以出、齐、见、役、说、战、劳、成,要熟悉哟。这是讲天地万物生长的历程,用佛教的词语来讲,就是所谓的生、老、病、死,或是成、住、坏、空。中国人不用这么样负面可悲的讲法,中国人用始、壮、究,或用元、亨、利、贞。始壮究,始就是开始,壮就是渐渐茁壮,究就是究竟终了。始壮究可以说是一个卦中三个爻的发展,第一爻是始、第二爻是壮、第三爻是究。也可以说是八卦的发展次序,始是震、巽、离,壮是坤、兑、乾,究呢,是坎、艮。如果用元、亨、利、贞来说,元是最初,是始,亨是开通,利是指向,是壮。贞是稳定,是成就,是究。

 

好,接下去我们来看八卦方位图的外围,有方位的标注,看有问题没有?(学生:东西南北的方向与现在不一样。)是的。是不是印错了?书上的不一定对,有时也会弄错,比如我最近评审一篇博士论文,研究书法的。论文提到清朝名书法家和书论家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里记载了黄子仲的话,说:“唐以前始艮终乾,唐以后始巽终坤”,他经过好几十天才悟出来,再经过两年的琢磨才运用纯熟,但包世臣书里并没有说是什么道理。假如对《易经》或易图外行,对这句话就莫名其妙了。而这论文试图解释这一句话,但他可能引用了日本人的解释,就解错了。日本人对中国各种学问的研究都很精细,但是他们对于整个人类的大智慧、大方向,并没有把握得很好,这是日本这个民族最大的致命伤。日本在全世界非常有名,中国人,尤其是台湾人,很崇拜日本。日本真的有应该崇拜的地方,他们很勤勉、精细、或是很谨慎、死心塌地。但这种性格如果用得不好,是不可爱的,也是不可敬的,因为会转为固执而伤害人类;所以表现为两个精神,阳刚一面,是武士道精神,阴柔一面,是樱花精神。武士道的精神是刚性的,它的极致就是忍者,忍者的修炼很辛苦的,死心塌地地忍、忍、忍,表面上看是最阳刚,其实是最阴柔。樱花的精神是女性的,开的时候灿烂非常,掉的时候一无所有凄凉万分,表面上看是最阴柔,其实是最刚强。樱花精神和跟武士道精神是搭配的。所以日本这个民族有时候很可爱、很可敬,但假如没有智慧、没有道德做引导的话,到了紧要关头,他会很可怕,令人恐怖。譬如你娶到一个樱花女姓,她开的时候灿烂满树,亮丽得让你不敢仰视,温顺得让你陶醉,但是她落的时候呢,就一下凋枯灭裂。就是性格激烈、绝对,好的时候好得很,坏的时候,拼命到底……这样的女姓,是很让人不安的。

 

(学生:至刚跟至柔是不是要搭配?)不是至刚和至柔要搭配的问题,而是两方面都要讲中庸之道。这个中庸的意思不是一加一除以二,而是以最高智慧,做最理性的、最恰当的处理,该怎样就怎样,而不是各人随个性片面的去发展。不过人类呀,往往会走偏锋。本来人心无限,但是一有生命,一落在现实中,往往就不能保持他的无限性,而是选择比较合乎他的气质的方向尽情地发展。一个民族也一样,常常顺着他的民族性而发展,如果没有圣人的圆满境界作为标准随时提醒,很容易走向偏锋而不自知。本来人心是追求无限的,这种无限心是要人来继承天道,宏扬天理的,但现实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当一有偏差,那偏执也因心灵的无限性而容易走向绝对,而走向绝对时所显的那种坚决猛烈,会让人误解为已经得到了无限,譬如三岛由记夫和川端康成之自杀,自以为死得很壮烈,这是无限心的误用,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不过,因为心灵的无限性是永在的,虽然有限的存在是现实,但是无限的心灵它也永不泯灭。虽然在可悲的生命中,人的光明性还是不时会涌现出来,这就是良知之自觉。良知可以自发,但自发并不容易,最好是透过圣贤之教而觉醒。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是启发出内在心灵的无限性而起追求,以一个有限的存在,却去追求无限的价值,这就是人生的价值的所在。我们不是说过吗?天道本来可以用“无”来说之,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可思不可议,无方所,无形象。然后从无到有,再到阴阳造化,再到五行搭配,而成为人,成为一个现实的存在物,现实的存在就是有限的存在。但人毕竟是万物之灵,秉气清明,心灵敏锐,虽然有些人气质混浊接近动物,不过依中国儒家的教化,不管秉气清浊,本性依然无限,道心永不止息。所谓“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尧舜的天纵英明,固然一发全发,汤武以下,都可以来一个逆反,返回天道天德去!当然,在一个有限的生命中,返回无限性,是很艰难的,不过也是因为这样艰难,所以才有庄严可说,要不然如果人人生下来都是神明,那修行实践的意义也没有了。所以无限的可悲其中就有无限的庄严,你不努力,那就只有可悲,你若努力,就有了无限的庄严。总之,没有至刚和至柔,只有无限心在现实生命中的调理。

 

好,我们再来讲“唐以前始艮终乾,唐以后始巽终坤”。(学生:这个图的方向都是颠倒的。)是的,我就是要讲这个关键,但即使你把这个图转个一个一百八十度,依然不能了解这句话。那这句话要用古来的文王八卦方位。唐以前始艮终乾,唐以后始巽终坤,这个始跟终在讲什么呢?是在讲用笔。写书法有三个阶段,或三个要点,把这三个要点把握了,你就是书法家,这三点没有把握,那当然是毫无成就。这三个要点是用笔、结构和神韵。第一点是第二点的基础,第二点是第三点的基础,所以要从第一点开始追求。第一点用笔,这是写书法的起步,是最重要的关口,用毛笔写一笔一画是有方法的。有所谓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其实,就是点、横、竖、钩、撇、捺和上挑下挑。你写书法,对这些用笔,你能不能深切了解,说出个所以然?假如不行,那就是乱写,就没有成效。因此写书法本来也是一种技术的,学任何技术都要懂了才学,要由懂的人来教。不过,如果说的是“儿童读经”,那就不懂也可以学,尤其不懂的时候要赶快学,因为那不是技术,所以不懂也有熏陶的作用。我常引用孔子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句话最基本的解释是——你去温习旧有的学问,而能够有新的领会,你就可以教导别人,对别人有所启发。我对“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有另外的发现,一般人容易看到“知新”两个字,我是看到了那个“温故”的“故”,因为最重要的是你“温”的什么“故”?要有常新的可能的“故”,你才“温”得出“新”来啊。如果我们温的故是小学时候所读的《语文课本》,可能永远知不了任何的新。譬如,小时候读的是“西瓜大,芝麻小”“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可能温到老也不会有新可知。又如我还记得五十年前,我小学二年级读的课文,有一课是:“嘭嘭嘭,请开门。你是谁?李小梅,李家姐姐回来了。怎么回来的,坐船回来的。坐的是什么船?坐的是帆船。为什么不坐汽船?帆船慢,气船快。”还有一课是:“坐火车,过山洞,山洞长又长,妹妹学数数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妹妹数着数着睡着了。”这不是五十年前的老“故”吗?我这一辈子不知温了几遍了,但一直没有办法“知新”。你以前所读的书也类似这样的文章,你去“温”吧!能“知新”吗?或许大舜可以,孟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即使最浅近的话他也能看出道理,我们不是大舜。但如果我们叫大舜来温这个“山洞长又长,妹妹数着数着睡着了”,我看他不但不能温出新来,可能也会睡着吧。一般人都想“知新”,但是我们教育所教给孩子的东西,那个“故”是浅碟子,便没有新可知。所以我们现在才要推广读经。

 

好,回到讲用笔。如果你学书法不讲求用笔,则费力多而收功少。不过,如果你在学的时候所看的帖是法帖,就不会完全无效。什么叫法帖?法者,规范也。法帖就是可以作为法则的范本,这里说的帖,是广义的,包含碑。狭义地说,手写的真迹叫帖,刻在石头上的叫碑,帖比较柔美,碑比较刚强。如果眼前参考的范本是名作,至少能提升鉴赏的能力。现在我们的小学是不写书法了,不用谈了,但几十年前的小学虽然有书法课,并不是由懂书法的老师来教,所用的帖也不是法帖,所以学生的眼睛没有得到益处,手上也没有得到益处,不仅没得到益处,可能还蒙受害处了。我有一位朋友,国际知名书法家杜忠诰,他就开玩笑说:有人来学书法,问学费多少,他就问,你以前学过没有?说没学过,那一个月二千。那如果以前学过呢,一个月四千。怪了,学过的不是比较好教?他说不然,我先要纠正你以前的错误,才能从头开始,我要费两倍心血,所以学费要两倍。如果那人说我已经很会写了,那糟糕,学费可能要六千,因为你写的方向错了,愈迷愈远愈难返回。

 

又有人问我:教孩子学书法要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会说两岁。但如果有人问:我的孩子已经六岁了,是不是要开始学书法了?我会说:那么早干嘛?为何有两种说法呢?那个说六岁要学书法的家长,他是希望他的孩子开始正式地学书法。我说假如有特别好的机缘,刚好他隔壁的伯伯啊是书法家,这个伯伯已经很老了,大概八九十岁了,来日不多,这个机缘很殊胜,要赶快去学一学。要不然的话不需要那么早,因为这是技术,技术可以晚些学。不过,不要晚到五六十岁、七八十岁,技术晚一点,晚到十三、十五,甚至十八岁开始学也都很好。

 

像杜忠诰他就十六岁才开始学书法,正式非常努力是在二十岁以后,他也成为国际名家了。所以,不一定要那么早就开始学那个技术面。但是,为什么两岁就可以开始学书法?是拿法帖给他看,拿大笔给他涂鸭,不要教他技术。所以有人问我:孩子可不可以学书法?我一听他是要学技术的,我说:你那么早做什么?假如他的意思是提高艺术的教养,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两岁,甚至从一岁、从胎儿就要开始了,胎儿能听,就要给他听好音乐了,能看就要让他看名画,看法帖了。我们中国比西方多了一项书法的艺术,西方总是要用图画的方式表示空间艺术,而中国的书法是用毛笔、用墨汁、用线条就可以表现空间艺术。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是比图画还要高的,中国历代以来即注重国画的名作,更注重书法名作。

 

写书法第一步就是笔法,下笔是有法的。技术层面是要懂得的,要从分析开始。笔法也有两个要点:第一是起笔,第二是收笔。起笔了解了,必定了解收笔。起笔、收笔都了解了,再了解中间过程。开始、中间、结尾这三个部分把握了,这时你每写一个笔画,功力就增长一步。怎么起、怎么收,懂得笔法的老师不只可以写给你看,他还可以有条理地讲出来。第一个合乎所谓人体力学,第二合乎毛笔的笔性,它是非这样不可的,它是一项技术,是客观的,一定的,不可以说这个老师有这个老师的体会,那个老师有那个老师的体会。用笔是很技术性的,有定格,你写这一家的用笔是这样,写那一家的用笔一定不同。如果起笔不同,过程就不同,起笔跟过程不同,收笔也一定不同。而从一家来看,或者从一个作品来看,它本身是一气的。欧阳询的笔法就是欧阳询的,颜真卿就是颜真卿的。你只要一下笔的一个动作,行家就知道你写哪一家哪一体,所以古人说“得真迹两三行,便可悟笔法”因为它是客观的,是连贯的。

 

至于结构,就是笔与笔之间的恰当安排。结构呢怎么安排?这就不是定案了。纵使是同一个人,写了五六个相同的字,都可以不同的安排。第一个安排得很好,第二个也安排得很好,每一个都很好,这样才是书法家,不是说这个字就一定这么排,笔画可以参差错落,所以结构就不纯是技术,而是比较带有艺术性了。“字无百日功”,古人说写字不需要用一百天的功夫,一百天就可以写好,我说这只是从笔法上说,你一百天可以把笔法练好。结构呢,不是一百天的事,是一辈子的事,变化万千,精益求精,所以结构永远没有最后成就的。要多练习多改善,也关系到一个人对空间的美感,所以有人进步快,有人进步慢,不是笔法的原因,是结构了。书法比赛如果连笔法都不行,那当然打掉了,再来就是比结构了,结构不可以太紧不可以太松,要安排的妥当,是没有很固定的规则可寻,但也有一些大原则。

 

写书法要有好作品,主要还不在于用笔和结构,用笔结构好了,写出来只是合格,还不具有艺术价值,要进入到神韵,有了神韵,才有生命的表现,才可以称为书法家。神韵很难说明,但有眼光者自然能够感觉出来,而且也有相当的客观性。总之,神韵要越高雅越好。高雅可以从多种方面表现,其中有一种重要的特质,叫“书卷气”。书卷气是这个人读书多,或者是内在有德,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文化情怀,那作品就带着作者的生命内蕴而永垂不朽了。

 

好了,随便讲讲,因为讲到“始艮终乾,始巽终坤”,就讲到书法,顺便介绍一下练习书法的三个要点。大家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书法用笔结构神韵,尤其是用笔,你可以去参考我的书法的教学VCD。前几年我有开书法课,整个学期凡是我在讲都录起来了,也录了一些批改的示范。共有有十二个小时,看完了,对书法教育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好,唐以前“始艮终乾”,唐以后“始巽终坤”。始、终是讲什么呢?是讲书法的起笔、收笔。始艮终乾,就是从艮开始,在乾终了。始巽终坤呢,是从巽到坤。其实这是讲一横,当然,定了一横就定了所有的笔画了。“始艮终乾”,笔毛一落,就落在左下角,到了收笔时,收在右下角。就是从低的地方开始,在低的地方结束,如果这样,下笔以后,必需稍往左,然后往左上一下,才能往右走笔。而到收笔的时候,在往右的尽头处当往右下收笔时,会顺势往左回旋一下。其实这就是运笔所谓的“逆锋”和“回锋”,逆起回收,笔锋就能中锋,笔锋藏在笔画里,叫做“中锋”,中锋的笔意就显得沉稳厚重而有力。“始巽终坤”呢,是从左上角落笔,而在右上角收笔,如果这样,入笔便造成偏锋,笔锋偏在笔画的上缘,而走笔和收笔便都成为偏锋,笔意便显得轻快而活泼。所以说“唐以前始艮终乾,唐以后始巽终坤”,只不过是说唐以前的人用笔比较重,唐以后的人用笔比较轻,比较重的就显得比较典雅,比较轻的就显得比较飘洒,各有妙处。但是,依照中国人的性格,还是以“始艮终乾”为尚,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我们不可轻轻读过去,这是一句很不得了的话。曾国藩说看一个人走路就可以算他的命,如果脚跟着地,是步履稳重,他命就比较好,做人比较可靠,也比较长寿。如果用脚尖着地的,轻轻浮浮的,命比较薄,性格多变而不可靠,也比较短命。所以我劝女孩子少穿高跟鞋。一个民族的文化敦厚,民族也长命。中华民族自古有“不重则不威”的教训,可以保我子孙长寿永康。孔子的话很好了解,但有时古人说话就好怪,如果说唐以前下笔比较重,唐以后下笔比较轻,不就好了,偏要说“始艮终乾,始巽终坤”一类玄乎的话,给人为难。但是古人看起来是不难的,因为古人都写书法,都读过《易经》,古人对笔法,对易图都很熟悉,所以一听就懂。

 

(学生:八卦方位图的方向跟现代地图的方向相反?)不错,你还紧追着不放,很用功啊。大家看文王八卦方位图,左东右西,南上北下,跟一般的地图刚好相反。为什么?这有关乎天文和地理的常识,要用天文跟地理来解释一下(画图):这是太阳,这是黄道面,这是地球,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跟它的黄道

面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了二十三点五度。有没有看过地球仪?地球仪的两极中心线是歪斜的,因为它是斜的,当它绕着太阳公转时,就会造成太阳的直射斜射,比如地球走到黄道面的左方时,太阳就直射在北半球上,这时北半球是夏天,而南半球成了斜射,就是冬天。地球位在正左方的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南半球的冬至。当地球渐渐转到了黄道面上方时,渐渐直射了赤道,这期间,北半球渐渐转为秋天,而南用球渐渐转为春天,地球在正上方的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是平均照射的,是北半球的秋分,南半球的春分。当地球渐渐转到黄道面右方时,太阳渐渐直射了南半球,斜射着北半球,这时北半球渐渐转为冬天,南半球转为夏天,当地球位于黄道正右方时,就是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的冬至。当地球渐渐转到下方时,北半球渐渐温缓,春天来了,南半球渐渐入秋了。当在正下方这天,太阳又直射赤道,而平均照射了南北半球,是北半球的春分,南半球的秋分。由于地球的这样公转的循环,太阳好像在地球的南北每年来回一次,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和最南的两个界线,就是所谓的南回归线跟北回归线,为什么叫做回归线呢?因为太阳直射到这里就要回头了。中国的位置,以中原为标准来看,是在北半球,而且是在北回归线以上,按照道理讲,太阳从来没有直射过中国的所谓中原地区,而只到台湾福建,所以在整个中国来看,太阳常常在南边转来转去。太阳是地球能量的最大来源,所以我们喜欢阳光,尤其是越北方越喜欢阳光,因此比较讲究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为什么朝南?因为大门对着阳光,让阳光可以进到屋子里面来。《说卦传》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南是最标准的建筑,因此天子的宫殿必定是向南的,而且是正南的,叫做“南面而王”。那臣子向哪一边呢?向北边,叫“北面称臣”。

 

讲到这里,你想一想,有没有去看过台湾的总统府?总统府朝向哪一边?你不知道啊?这个不行的,读过《易经》就要注意了,台湾的总统府是向东的。你有没有去过北京、去过紫禁城?紫禁城向哪一边?向南,天安门也是向南的,所以格局大。台湾为什么向东?因为它是日本人建的,日本人号称是太阳的子孙,所以崇拜东方,中国人崇拜南方。建房子总希望向南,尤其是王者,就是建个草房,像尧舜在草房里面治国,也要向南啊。即使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也不可以借用向东的日本总督府,总统府的坐向是不可以随便的,总统府的坐向一偏,便显露了小家象、苟且象,便示现了偏安之局,这是有天机的。(学生:那中国人住的房子都要坐北朝南吗?)不一定,只是说个大体如此,尤其百姓之家,就不必太讲究了,假如你是住在山的附近,山的地势不一样,会影响风水格局,你就不必执着于南向了。而且台湾已经是亚热带,跟太阳的偏正没有太大关系,更不必执着了。但不管如何,不管在哪里,中国人还是喜欢坐北朝南的房子。当你房子坐北朝南,尤其帝王的坐位必是坐北朝南,现在你就当作是天子,你的坐位方向是朝南——顺便问一下,你知道我们这个教室朝什么方向吗?这个大楼是日本人建的。日本人很注重细节,他们认为教室一定要东西向,才不会有东晒西晒。而篮球场一定要南北向,不可以东西向。假如东西向,早上跟下午打篮球就麻烦了。有一个谜语,谜题是,篮球比赛,让你猜台湾的两个地名,谜底是南投、北投。因为投篮不可以东投西投,一定是南投和北投。你们在这教室里向着黑板是东,现在请右转,拿着书,面对南边,东边在哪一边?左边,西边在哪里?右边,南边在哪里,前方?北面呢?后方,正好与此图吻合,对不对?假如你要派一个将领出征,要往西边进攻,拿一个现在的西方地图,用手一指,指向左边,他走错了方向了。所以中国人用中国的生活习性来画地图,东西南北这样定,是合理的。但是它一定合理吗?不一定,因为它不合西方人的习性,西方的地图左东右西北上南下,跟中国的地图刚好相反。

 

我去过西安,西安有古城墙,西安就是古代长安嘛,那城墙据说是唐朝建的,墙壁很厚,大概有教室的宽度这么厚,你看敌人怎么打,真是王者之墙。在城门的旁边墙上嵌有一块石碑,刻着唐长安城的地图,东西南北很规整的纵横街道,我看它标的东西南北,是南边在上面,北边在下面,我说这真是古图了。近代的西方的地图怎么画起来的呢?是在航海发达以后的航海图,航海的方向判定,白天或许可以以太阳为标准,而最容易迷路的是晚上,晚上的标杆是什么呢?是北极星。所以北边在他们的前面。中国的黄帝跟蚩尤作战的时候发明什么?指南针。那么现在西方人用的方向仪叫什么?叫指北针。其实指南针跟指北针是一样的东西,只是称呼不一样,中国人称指南,西方人称指北。所以你们看到这个方位图不要惊讶,张大千画长江万里图,是从右边开始,一直画到左边入海,有的人看了说:呃,你的长江是一江春水向西流啊,为什么?因为他用近代西方的地图来看,右边是东,左边是西,那照中国人呢,右边是西,左边是东,所以张大干的长江是向东流的没错。好的,因为讲到第五章,所以要看八卦方位图,把这个图的诀窍告诉你们,要不然的话大惑终身不解,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

 

我们再看第五章,再跟我念一遍:“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念到这里,你是不是都了解了?这就是读书,你不这样子读过,不这样子听讲过,念这些书就好像是念咒。现在来念就很顺了,也感觉到很有条理的,你要喜爱它,这个很有意思的。好,再跟我念:“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刚才讲过了,因为什么?要向明而治。天子正殿上最喜欢写正大光明这四个字,不管是不是这样,但这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啊,因为向南,写这四个字挂起来有提醒的效果,真是所谓无所不用其极了。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是洗手洗脸的盆子,盆子上面刻了这个座右铭,因为手和脸每天都要洗干净,就想到心灵也应该每天都洗干净,所以“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句,是对心灵说的话,勉励心灵日新其德要“无所不用其极”。现在人很莫名其妙,说中国文化是迂腐、封建、保守,你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什么保守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怎么叫保守呢?何况该创新的要创新,该保守的就要保守啊。什么叫保守?就是保住守住,人类应该保住守住什么?保住守住人类有史以来已经创造出来的文化结晶,这是你要保住守住的,至于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来的呢?你要温故而知新,你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再去创造,以前所创造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要保守,以前还没有创造的你要去创新,象这样才能尽人之性,我们刚才说人性是无限的,所以人的奋斗也是无限的,而这个奋斗包括两面:承先、启后。承先所承的是什么呢?是承那些有价值的,应该保守的。启后不只是把这些应该保守保守下来再传下去,你还要面对新局,展开新页,留个榜样给后代,后代也会保守我们这一代的成绩,再传下去,再前进一步。这本来就是中国古人的理想,本来就是儒家的理想。有什么封建呢?有什么迂腐呢?保守又有什么不对呢?所以现在人都莫名其妙,他们把保守等同于固步自封,等于不长进。其实保守是保住守住人类已开创出来的智慧,而凡是智慧都是客观的,都是历久弥新的。既然历久弥新,所它永远是新的,而且智慧会引发智慧,所以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的生命岂不是很有意义吗?这样的生命岂不是值得你过吗?这个就是中华民族的圣贤之教啊,我们的祖先有什么对不起我们的?为什么五四要把这个文化传统一概打倒呢?这不是自掘坟墓吗?他们先把自己埋葬了,却妄想西方人能救他,这不是很奇怪的思想吗?

 

你们不要以为我喜欢骂五四,总是有机会就骂——你们要知道这是忧以终身苦口婆心呐。我推广读经,就常有人说我保守,说那是过时的,这不仅不了解经典的意义,也不了解真正的儿童心理。经典是永恒的,是历久弥新的,弥者,更加也,经历越久,更加地显出它的意义常新,这一种书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这是谁的歌?蔡琴,蔡琴的名作。最近蔡琴已经改信基督教了,她在一次基督教的晚会去唱歌,讲了一个秘密:当初做词做曲的那一个人就是基督徒,“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这里所读的对象就是《圣经》,所向往的对象是上帝。这一首歌是对《圣经》的赞颂,是对上帝的赞颂,而不是恋爱诗,不是情歌,但是大家都把它当做情歌来唱。中国的《诗经》也常常以情歌来表现一个人的追求和向往,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可以把它当做是情诗,也可以把它当做是对理想的向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伊人,当然是你日夜所怀念的人,但你怀念的人不一定就是情人呐。“所谓伊人”有人就解释说,是在位者希望能够得到贤能的人来辅佐,也可以解释成一个有德者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赏识,而有的人就解释是一个贤者思念他的朋友,总之,就是一种思念的情怀,思念向往的人或向往的境界。而“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回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在水中央”就是颜回所说的“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好像就在那不远的地方,但是追过去它又好像往后退,越靠近似乎越渺茫。

 

Okay,我们念完这一段,“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致役乎坤”,前面是“致役乎坤”,现在说“万物皆致养”,这是古人在文章里面自我训诂。“兑,正秋也,”春夏和冬都没有交待时序,只这里有正秋,这叫互文见义。这一句正秋,你就知道,震正春也,离正夏也,坎正冬也,东南西北就配春夏秋冬。提出一个“兑,正秋也”,我们就可以引申出四季,读书要能这样触类旁通,叫举一反三。“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这里哪有阴呢?乾只有阳啊,但是这里你要懂得《易经》的道理:极盛的时候就是衰的开始,这是天地之道。不过要强调一句,人心就不一定是这样,因为人心本来是无限的。人的现实性必须遵照春夏秋冬、成住坏空系列的循环,但是人的心是通于道的。既通于道,它就可以有而无,无而有,就可以在春夏秋冬的环境里却永保春、夏,而不至于秋冬。但这并不简单,要有大德,才能脱出自然的摆布。所以人生要随时警醒,要做明道修德的工夫。否则,你的学问越来越好,你的事业越来越盛,你的名声越来越高,这时候,你就要当心了。马英九的地位越来越高的时候,他前几天发表了一个讲话,说他现在更感受到所谓“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化”的可怕,还好,他不是讲他自己,而是要他的部署警惕。绝对的权力是什么?乾,三个阳,一个人在鼎盛时期,感觉可以呼风唤雨,于是心灵腐化,腐化不是一下就腐化了,是渐渐的,甚至是不知不觉的,首先是贪个几万,后来就贪几百万几千万,这就是“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所以随时要保持清醒。不过,说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这句话不是必然的,为什么?你如果请孔子跟颜回,一个做总统,一个做行政院长,他们会不会腐化?当然不会。你所依据的生命原则如果是现实的,绝对权力很容易使人腐化,就如乾卦是阳气极盛,这个时候阴气就生了,这是自然法则。但人心不是自然法则,它是义理法则,这点认识很重要。读《易经》就是要读这种意义。《易经》里面就有自然和义理这两条线交错地出现,一方面是给你讲自然之道,一方面是给你讲人心怎么面对那自然的循环,而随时都能够回归于道,所以古人说“易为君子谋”,又说“随时变易以从道”。自然世界的事物一直在变易,而变易必定是遵循生老病死的历程,但是人心的变易,是随时变易以从道,不随着自然的因果而往下滚,随时提起来,这就展现出人心的无限性。你读《易经》,不只是明训诂,不只是想算命,最重要的是要体会这样的道理,就是要锻炼你的理想性,随时从自然因果的锁链中冲出来,坦然絜净,才是真受用。

 

接下去,“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成终而成始,个卦方位到了艮,止住了,但艮以后是什么?艮以后就是震,终而又始,象征世界的循环。以上第五章,我虽然讲了很多,但就训诂来讲,其实只有几个字需要解释,这简直是白话文,经典的文章哪有什么艰深?哪有读不懂的?只是因为文字背后有很高的义理在后面支持,好像一时不能解透,但每人只要以他的能力解去,就有收获。常读常新,渐渐就进入到那智慧的世界,这叫“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读经的方法,所以你常常要读啊,你不要上完课就把它放到一边了,常常读,每一次有一次的感受,就能够对你生命起作用,你的性情就能够调整,气质就能够变化,这叫受用。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上)》。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1)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4年4月3日 上午4:30
下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