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2008年11月18日
你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把一些大块文章看作是歌功颂德。所以现在,歌功颂德的文章我们都把它打入冷宫,歌功颂德这个词已经变成是一种封建、阿谀。假如是真诚地要祭祀神灵祭祀祖先,那岂不是好文章吗?所以看你怎么看,怎么鉴赏这种文章。没有内容的歌功颂德就是无病呻吟,那当然是无聊的,没有价值的。但如果是出于一种崇敬,出自于一种真诚,又是大手笔所作,那么它虽然是歌功颂德,并不是虚假的,不是无聊的,它是充满了高度情怀的。譬如我们怎么看《诗经》的颂?第一,你必须有文学的教养,可以嗅到它的文学高度,第二,你要有智慧,你能够判断,它只是文艺的表现、文笔的耍弄、文辞的堆砌?还是里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就是看你用什么心态或你有什么能力去接近经典,不要一概吹捧,也不要一概打倒。而且《诗经》如果真的是经过孔子所选,我们就更要特别注意了。当然你也可以先怀疑孔子的见识和人格,假如你怀疑了,什么都不用说了。那么假如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有见识的人,第一有文学的教养,第二他有智慧,那么他选的文章怎么会是一种空洞的无病呻吟呢?要往这里多想想。
1919年五四运动,其实还没有到五四,胡适之1917年就在美国写了《文学改良刍议》在陈独秀所办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发表,提倡白话文学,陈独秀在隔一期也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也标他认为的新文学的标准。这两个人大体都说,凡是文言文,都是死的文学,只有白话文才是活的文学,凡是古人的文章都是无病呻吟,都是贵族的文学,我们通通不要,我们要平民的文学,凡是古人的文章都叫庙堂的文学,我们通通不要,我们要通俗的文学。怎么可以这样讲呢?凡是这种态度叫做一刀切,这边一概怎么样,那边一概怎么样。以后你要注意,谁讲这种话你都要小心面对,天下事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绝对,我们的心不要太简单,讲话不要太肤浅。凡是说这一边怎么样那一边怎么样就是肤浅,做煽动家可以,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为什么呢?因为他反正不是在为人类幸福着想,而是为自己标新立异成就名利着想。而一般人呢,一般人是很粗俗鄙陋而幼稚的,这种粗俗、鄙陋、幼稚的心灵很容易受那些激烈的言辞所煽动。所以做煽动家是可以,但是他们又以一种救国救民的姿态出现,一般人就晕头转向了。其实这种误区很简单就可以识破,你以后都要立定一个态度,世事复杂,理未易明,事务有本有末,有缓有急,眼光有远有近,见识有高有低,所以凡是一刀切的思想,都要小心,这样就不容易被迷惑。我们做教育,也要教导下一代的国民,养成思考的能力,凡是一刀切的论点,不管对不对,都要先起怀疑,然后再去考查,往往很快发现毛病。在理上当然可以讲绝对,在事上是不行的。因为理是纯净的,理是可以一刀切。对于世间的事啊,没有一刀切的。善恶当然是一刀切,这是在理上说。在事上评判善恶,就很难。在理上,合乎道德就是善,违反道德就是恶,这是一刀切,清清楚楚,但落在事情上面,就不容易清楚地判断。比如我们说某人是好人,难道好人所做的都是好的?如某人平常都使坏,也不能说他什么都坏是不是?袁了凡说善有满善,有半善,有内善外恶,有内恶外善,所以在事上不能一刀切,必需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才能下一个正确的判断。刚才说的文学,假如古人用文言文表现的文章有很多是不值得读的,但是不是就表示完全不值得读?怎么可以这样讲呢?怎么可以说文言文的文学就是死的文学,白话文的文学就是活的文学呢?用死话两字判生死,这个判得太快了吧?如果政治口号这样喊,可以同情,但胡适之和陈独秀是学者啊,他们所谈的是文化啊。胡适之有一本《白话文选》,选古来他认为是白话文的范文,也选了《诗经》,也选了《史记》文章,他说这就是白话文—一这个定义很奇怪,总之,凡他喜欢的就是白话文,他的白话文的标准是古文里面写得很平浅的,象《诗经·摽有梅》这一类男女恋爱的诗,他就认为是白话文,那么《雅》《颂》呢,他当然全部打倒。
不要一刀切,王船山曾说“要即事以穷理,勿立理以限事”,如果立一个理:凡是古人的就是要打倒的,凡是中国的都是要打倒的,凡是传统的都要打倒的,凡是文言文都是要打倒的——这叫立理。立一个道理,然后限制了事,限制了其他价值的开展。传统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你要全部打倒吗?就是要全部打倒,因为你立了一个理:那个理说:凡是当前民族的衰弱都是传统所造成,传统都不现代化,都不对。立这个理就把事情限制住了,叫立理以限事。立理以限事是不恰当的,而应该即事以穷理,对于一件事情,比如说文学,我们要讨论文学,要开发新的文学,你需要去穷这个文学之理,而不是只有用时代来分古代的现代的,那样分,是很肤浅的。近来听说大陆又有一个人叫做什么江北的,他要发起一个运动,叫做八零年后文学家联盟,他说八零年代以前通通不要,他们不跟八零年代以前的人来往,不让他们参加联盟,他们都已过时,都没有用。有人把这消息帖在网上。我说:“又来了,五四阴魂不散,又来了。”其实,何必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呢,自古文人相轻,很无聊的,这是人类无明的表现,似乎是永远不可解除的悲哀,但中国人已经因为这样的心态受了那么大的浩劫,大家还不去探求浩劫的原因,就等着浩劫再来吧。其实,那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刀切呀,水火不兼容,非要斗得你死我活不可。这背后的原因是无明,由无明而起的自私。有这种主张发这样言论的人,表面上义愤填膺,但骨子里说他的情操有多么高尚,我是很怀疑的。一直到现在台湾政治界的两党斗个不停,令人很郁闷,甚至很恐怖,其实都是无明,都是自私,什么叫做民主、自由?它的本意是要宽容,要互相尊重。好,不要再讲这些,很无聊,不过这个时代出了像胡适之、陈独秀、鲁讯这样的人,发了这样的言论,祸害中国一百年,这是民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中华文化要复兴,就要从这种造成文化没落的大关键,从这种教育失败的总根源反省起,大家对时代的问题不要毫无感觉,更不要认为我是在发牢骚。《系辞传》说“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我们读《易经》的目的就是要藏往知来,要反省过去,得到智慧,要开展未来,有如神明。
好,我们来讲正课吧。上一次讲了《说卦传》第一章,现在我们看第二章,跟我念一遍,“第二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因为有了第一章的基础,这一段一念下来,应该都懂了,不用讲解了,因为太简单了。可见虽然是经典,虽然是经典中最难的一部书《易经》,它也这么简单!一般人呐,都是没有实际去接触,没有用过功,甚至没有翻过书,就说古文很难。我在演讲的时候就曾经问听众:你们说经典难不难呐?回答都说难;再问:哪一本最难?七嘴八舌,最后大家统一共识,《易经》最难;我说《易经》难,读过《易经》的人请举手,没有人举手;再问读过小学以上的请举手,大家都举手;你也读过书对不对?读过书就是读书人,一个读书人,对自己都连读都没有读过的书,怎么就说它难呢?这不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吗?有人说听人家说的,我要大家以后就不要再人云亦云了,要自己亲自读一读。有人说他真的读过,真的很难。我问读了几页?他说读了两页,没有一句懂的,我说容易的在第三页,你为什么不读下去?为什么只读两页?以后要整本读,最少从头读到尾,读一次了,才来判断难不难。
好,请看这一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这不是简单吗?上一次讲过了,按照胡适之的标准,是白话文呐,因为这句我们看得懂。“将以顺性命之理”,这一句也大体不需要解释的。如果进一步深究,什么叫性?一个个体存在所秉赋的内容叫性,如《中庸》“天命之謂性”是一种性的讲法,如告子“生之谓性”是另外一种性的讲法。其实“生之谓性”才是“性”这个字的本义。董仲舒说:“性者、生之质也。”又说“质朴之谓性。”性就是天生自然的品质,所以告子说“生之谓性”并没有错。但孟子就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那是性的最初的讲法,最基本的讲法,所以也是最粗浅无聊的讲法,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讲法。说“生之谓性”,天生下来的就是性,意思是要讲什么呢?告子也是有思想的人,他思想也是很一贯的,所以顺着“生之谓性”就讲到“食色性也”。对人性而说“食色性也”,那还要你来说吗?而把人性看成只是食和色,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孟子不允许这样说,他一定要说“性善”,那孟子是不是连文字都不会训诂呢?不然,孟子的眼光超越了“食色”的层次,因为那等同于动物性,并没有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色。孟子是从超越的性来看人,孟子的主张类似《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这个“天命之谓性”如果没有按照整个《中庸》的系统来了解,“天命之谓性”就和“生之谓性”也差不多。但是《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不是“生之谓性”的那个性,因为“天命之谓性”下文就有两句:“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从道跟教来规定命,来了解那个性。可见“天命之谓性”的那个性,是道德的性,而天命那个命是也是道德的命,那个天也是道德的天。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如果对人类意义有所探讨,就应该以“价值性”为性,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跟禽兽不一样的那一部分,才叫人性啊。万物各有其性,万物各有其存在的品质,但是我们很少说牛性、马性、狗性、猫性,我们常讲的是人性,可见人性的性跟牛性、马性、狗性、猫性的性应该是不一样的,不然我们还要再讲一个人性呢?就是我们想从不同的意义来看人之秉赋,从哪个角度呢?当然不是从人的受天而生的一切来看,因为看任何的物都是这样看的,我们特别提出人性,是专指人所受于天与其它物——尤其是动物,所受于天的最特别的部分。像有人说人是万物之灵,人比较有灵性,但这样讲还很笼统,还不真切,儒家到了孟子,他就说人之性善。这样就把人承受天之所命很特别的那一部分秉赋指点出来,然后说这就是人特有的性。如果不这样说性,而只看人有肉体,一只狗一只猫也有肉体啊,只看人“食色性也”,一只狗一只猫也“食色性也”呀,你怎么可以把这个“食色性也”说成人性呢?这样岂不是无聊吗?所以一般人都是无聊的,只有孟子是真的能思考的人。这个很重要啊,这讲起来虽然很简单了,但是一般人却很难认识到这么深,都糊里糊涂笼笼统统的,所以讨论起学问来,就滑转、漫涣、无所归心。所以我们要学会思考,要看得准,要有所归宗。
“将以顺性命之理”,只从这句话来看,已经可以证实《易传》是儒门的义理了。这个性,当然是道德之性了,命,当然是道德之命了。这样这个性和命是同质的。而如果人有其天生之性,就有其天之职。而有其道德的本性天职,就有行道德之事的本分。“昔者圣人之作易”是“将以顺性命之理”以者用也,将要用《易》来顺成性命之理,使人能够顺着性而成就其命,或顺着天命而完成其性德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跟第一章大略相似,立天之道的天,指创造性,是本体论范围,阴与阳,是宇宙论范围,总之,是从形上学说,合称为“本体宇宙论”。而立地之道的地,代表生成,创造性已经落实了,是形而下的范围。“立天之道”的天,不是自然现象的天,而是义理的天,“立地之道”的地也不是土地的地,而是指现实的世界,在现实的存在中,我们看到有柔与刚的现象。而虽然也是从阴与阳而成就的柔与刚的存在之一,但是人有他的特殊的表现,这个特殊的表现是仁与义,所以特别点出仁与义作为立人之道,能行仁与义才显出人的价值。价值是以理想来规定的,不是赚了多少钱,做了什么官。能够见到理想的能力叫做智慧,康德说古希腊的哲学一词philosophia,是philo跟sophia的结合,philo就是爱,sophia就是智慧之神,爱智慧之神也就是爱智慧,这是哲学的本意。其中的“爱”,比较容易了解,而智慧就是“最高善已经包含于其中的概念。”什么叫最高善?就是最高度的善,纯粹的善,或圆满的善,也就最高的道德,纯粹的道德。所以洞见道德、追求道德的能力谓之智慧。而爱智慧必会爱学问,所谓学问就是对于智慧的解说,这个对于智慧的解说,就是关于道德的学问,这个关于道德的学问包含了一切学问,因为一切学问都归道德所用,有如中国人说的一切外王都从内圣推出,内圣必定包含外王,而外王之学就触及了一切学问,所以有道德者必追求知识,我们不说他必有知识,但是他必定热切于知识,一个人如果不努力追求知识,怎么可以叫有德的人呢?牟宗三先生说,像这个意义的哲学就是中国的圣贤之教,而所谓哲学家,就是圣人。其实不只有智慧的人才会追求最高善,最高善是人类共同的向往所在,能洞见并向往于最高善,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才有价值可言,要不然都是妄作的,人过一生,与草木同朽,跟狗和猫的一生又差多少?用西方爱智慧的观念,我们也可以体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意思。
西方人这样讲智慧,中国人怎么讲?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个仁可以模拟于康德的最高善或最圆满的人格。而智,便是去洞见最高善,洞见仁之所以为仁的能力。要从智来发现仁,要从仁来规定智。智不是一般的理智或聪明,智是知仁的能力,知仁识仁的人才算作一个智者。假如不用仁规定智,而凡是一个活动力强,学习力快,思考敏锐的人都算作智者的话,请问你安心吗?康德曾说镇定、冷静、聪明、勇敢都是我们以为是“好”的表现,但你想不想生这种孩子?想不想让你学生有这种品质?(学生:想。)但,你必需知道,希特勒是一个很镇定、冷静、聪明、勇敢的人,绑架名人女儿且撕票的那个犯人也是很镇定、冷静、聪明、勇敢……你要让你孩子这样子吗?所以不要听到这些品质就觉得好。这些品质原来是中性的,但我们一般人一听就觉得是好呢?因为人类有一种默默中向往于善的本性,所以把这些词语习惯地跟善连在一起,所以有了这些品质当然是更好了。如果我们把这些“好”跟善的关系切断,而被恶的心肠所用,所有的镇定、冷静、聪明、勇敢,就变得更为可怕了。所以智必须与内心的仁德连在一起,要知仁利仁,オ叫做智者。其他如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是本,其他是末。其中义理的结构,是很清楚的。我们现在的选举,谁口才好、会煽动人,选票就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百姓没有见识,没有把镇定、冷静、聪明、勇敢这些品质紧紧地跟仁义道德连结,一被冲激,就散乱了。必须经过反省、思考、明辩、确定,这就是学问的重要,要讲学,要听讲,随时都念兹在兹,到了紧要关头才能守得住,能免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利于仁者谓之智者,安于仁者谓之仁者,什么叫安于仁?就是止于至善。安者止也,止于仁,一切时一切事都在仁之中,颜回三月不违仁,就是三月都安于仁之中,是很不容易的,而孔子是从心所欲而不违仁,随时安在仁之中,则是圣人的境界了。所以安于仁是理想的人格,一般人要从知仁而向往于仁开始,知仁则可以立定人生的方向,立定了方向,而知所追求,那生命的劲道,叫利,叫利仁。但是孔子又说“智及之”,假如智慧够及之,你能够知道仁的方向,谓之有智慧。笼统地说,智慧是洞见事物深远之理的能力,但如果精确地说,所谓深远,是对道德之理而说的深远,才算数,而不是对什么道理深远都可以叫做智慧,不过,深究起来,对任何道理的见识只要够深够远,到最后都不离道德的智慧。比如我们说“教育的智慧”,做教育要有智慧,而且教育要教人智慧,而所谓有没有教育的智慧,就是对于教育的道理见得深远不深远,对于教育的道理有非常透澈明白的见解的人,叫做有教育的智慧。你们大部分的人都在做教育,都在做老师,请问你们有没有教育的智慧?这要想一想了。并不是你从师范学校毕业,你又当了很多年的老师,就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你必须有教育的智慧,才能够有合理的教育行动,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要不然你做什么教育呢?你的教育只是在做一项职业,混口饭吃,虽然在教育场合作事,你不配称为教育家,你只是教育匠。我前几年有一段时间,在全省巡回对各个县市的中小学校长做演讲,我都用“教育家与教育匠”这个题目。我说教育匠就是依章办事去做教育工作的人,至于他为什么要做教育,为什么做他所做的那种教育?自己都不知道,到头来,就是为了一分薪水,有人给他薪水?给薪水的人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这叫教育匠。那什么叫教育家?有教育智慧的人,对教育深远的意义有所见识的人,也就是有教育智慧的人,而有了智慧,智慧必包含行动,因为教育的意义本身就涵有实践的意义。就好像能够看到仁德之所在,仁德本身就是有行动的意义。良知必定包含良能,不行动怎么叫仁德呢。所以智者利仁,而这个仁本身就有行动的意义,因此,智者也应该去实践才叫智者。最后是这样,不只是看到,还要体悟到所看到的是有行动意义的,于是你真切地看到,必定会真切地行动,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教育家除了对于教育之理有深远的见认识之外,必定会努力去实践,让这个深远的意义能够实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便叫做教育家。我这样讲,你可能会觉得很啰嗦,但是如果不讲这样啰嗦,对于教育的意义了解就不深刻,怎么来做教育就糊涂,就容易落于教育匠。因为教育匠比较容易做,有人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是很容易吗?当然,奴才是比较容易做的,主人是比较不容易做的,很多人甘愿做奴才,不想做主人。
上一次我们讲读《易经》可以让我们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有一种恍然经历的感受,一百年两百年之后,甚至是千年万年之后的世界会怎么变,你都似乎能够看得,这不是智慧吗?但假如你能够看到一百年两百年之后世界的变化了,而你是要采取道家的方式还是儒家的方式来面对呢?道家的方式就是冷眼旁观,儒家的方式是参与善化,教育当然是儒家的事,不是道家的事。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我们现在怎么做,能使一百年两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之后的世界怎么转,教育工作者要有深远的眼光啊,应该立这样的志气啊。人们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如果连一百年的眼光都没有,怎么能为一千年一万年为永恒负责?为永恒负责,就是为人性负责,为天命负责了。“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立天之道,日阴与阴,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你要把人生的意义看得这么深这么远,你才会起一种深远的感触,而生起一种深远的向往。生起深远的向往,在宗教上就是生起修行,在儒家叫实践,道德的实践,就是孔子所说的做“克己复礼”的工夫,工夫一步一步地往前进,就是落实了智者的利仁,到最后达到仁者安仁的境界。但是孔子又进一步警告我们:“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你就是看得准,但是没有努力去实践,也是空的。不过我刚才说,凡是真正的智者他所看到的仁,其本身必定包含了行动的要求,所一个真正看到仁德的人他必定也会起合乎道义的行动,这叫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你看,立天、立地、立人就是所谓的“三才”,而两之,为什么两之呢?因为八卦的三画也可以代表天、地、人了,下爻是地爻,上爻是天爻,中间是人爻。现在六画卦的爻数是原来的两倍,以下两爻为地爻,中间两爻为人爻,上两爻为天爻,便是“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互文见义,因为阴阳跟柔刚的意思是相通的,阳者刚也,阴者柔也,从气而言谓之阴阳,从质而言谓之柔刚,也可以说从天而言叫做阴阳,从地而言叫做柔刚。分阴分阳就是迭用柔刚,迭用柔刚就是分阴分阳,你可以从阴阳来看卦,也可以从柔刚来看卦,最后也可以从仁义来看卦。这就是“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一章最主要讲为什么《易经》会有六画卦,从第三章以下都讲八卦的象征,都讲三画卦,而不讲六画卦,而且这里讲的道理比较深,因此有人认为《说卦传》的前两章还是易学总论,应该是《系辞传》误置在这个地方了。好了,这无所谓,不管怎么样,《易经》整本书反正你都要读的,读通了,管它放在哪里都一样。
接着,我们看第三章,跟我念一遍:“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好,你看,天地、山泽、雷风、水火,这以前是不是都讲过了?这叫八卦的卦象,这里用定位、通气、相薄、不相射把八卦两两对照起来,是就着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说的。其中相薄的薄应该念作(pò),如日薄(pò)西山,厚度薄跟逼迫的迫是相通的,为什么薄跟迫可以相通?你看,用拇指和食指相对稍微张开,我们说这么厚,然后两指渐渐拉近,我们说薄一点,再薄一点,越薄不就越迫近了吗?雷风常相连而生,距离不远,叫做雷风相薄(pò)。水火不相射的射可以念作“抑”(yì),《中庸》曾经引《经》说:“齐明盛服,以承祭,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就是这个射字。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格者来也,度者惴恻也,射者厌恶、排斥也。说神明来降临,不可猜测,怎么可以厌恶排斥呢?这个射就是厌恶排斥的意思。水火不相射(yì),说水和火的关系密切,不相厌离。于是天地、山泽、雷风、水火这八卦相互交错。说相互交错是笼统地说,精细一点说,相错有错卦的意思,在易学中,两卦的阴阳爻相对反,叫做错卦,如乾卦和坤卦的阴阳相对反,震卦和巽卦的阴阳爻相对反。在解《易经》六十四卦的卦义里,相对反的卦也有相关性。“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是讲先天卦位的顺序,看《朱子本义》的天先八卦方位图,跟我念一遍下面的说明:“《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我们一一解释一下:“天地定位”,天地是什么?乾坤。乾坤用定位两字,来自于系辞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者在上,卑者在下,这叫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山是什么卦?艮,泽呢,兑,它们在卦爻上相对相错,在卦象上山和泽常相附近,所以叫通气。再来,“雷风相薄”,雷是什么卦,震,风呢,巽,震和巽是不是卦相对?雷和风是不是象相近?相近就是相薄。水火不相射,水什么卦?坎,火,离,它们两卦是不是相对?水火虽然不相容,但它们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连在一起的,叫不相射。邵子就是邵康节,他解释“数往者顺”,说“自震至乾为顺”,因为这里有一二三四变成四三二一,返回去叫顺,为什么?因为是回忆既往,所以容易。那么自巽,巽、坎、艮、坤为逆,为什么?从已生之卦推未生之卦,巽要往前推才会到坎、到艮、到坤。这样往未来推去叫做逆,“是故易,逆数也”,反思以往历史的陈迹是顺,推测未来历史的发展是逆。易最主要是要预测未来,所以易是一种“逆数”的学问。
接着第四章,跟我念一遍:“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这一章讲什么?讲卦德。要不要再讲解?不要了吧,我们已经讲过基本的卦德了,这章是从别的角度来说卦德。卦德就是卦的性质,卦的意义。我们说“看你那幅德性”,德性就是你所得的、你所拥有的特质本性啊。卦所拥有的内在品质叫做卦德。因为《易经》是变化的经,卦的德可以解得很广泛,读《易》的心灵要活泼,不能死执一个德。但从古以来,已经有个大方向,八九不离十,也不可以相差太远。譬如“雷以动之”震卦象雷,雷声震惊天下,春雷乍动,万物萌发,震卦有动的性质,“风以散之”,一般说“风,入也”,现在是用散,两者从不同角度表示风的性质,皆可。“雨以润之”,坎的卦德原来是陷落,卦象是水,这里用雨来代表水,水有润下的性质。“日以烜之”,这是从离卦说的德,离卦本来象火,其德为明,这个烜是曝晒的意思,因为最明者最热者是太阳,所以离也可以象日,其德可以是烜。“艮以止之”,这是艮的本德了。“兑以悦之”也是本德。“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我们常说“乾,健也,坤,顺也”,但这里说“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健和君,顺和藏,意义是可以相通的。因为乾健代表天,是万物之主导,所以可以为君,坤顺代表地,地含藏万物,所以说“坤以藏之”。
我们看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面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这是用后天八卦方位讲事物的变化历程。来,我们看第文王八卦方位,帝出乎震,震在哪里?指一指。齐乎巽,巽在哪里?相见乎离,离在哪里?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有没有?再看,震,东方也,有没有?齐乎巽,东南也,是不是?再来,离也者,南方之卦也,是不是?坤也者,地也,这个没有写方位,但可以推知是西南。兑,正秋也,讲到四季变化,为什么是秋天,如果东方代表春天,那么西方就代表秋天。然后乾是西北之卦也,这很清楚。坎者,正北方之卦也,是不是?那么,艮,是东北方之卦,这样,八个方位都出来了。这个图要很熟悉,要自己会画。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好,稍作解释一下,“帝出乎震”跟下文“万物出乎震”,这两句意义差不多,但还是有点不一样,帝是从创造者说,万物是从被造物说,一个从上面讲,一个从下面讲。万物的生起从震开始,震,东方之卦也,把震摆在东方有一个道理,因为地球的自转让我们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习惯,就是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我们都认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春天吹的风叫东风,东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尤其是对于所谓的中原地区,中国的心脏地区,河南、洛阳一带,一年的开始也是春天,春天所吹的风是东风,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所以在各种的生活习俗中,我们就以东方代表开始,那么以哪一个卦代表开始呢,震卦,震动,在非常平静的状态中,要开始生长了,要开始有表现了,先来个震动。种子刚发芽的剎那,小鸡要孵出来的一刻,是不是要震动它的硬壳?然后破壳而出?春笋破土而出,盖房子要破土,这也是一种震动,科幻电影中,好好的平静的环境,忽然间什么东西震动了一下,就知道怪物要出现了。人的生活中也常有心里的震动,受到冲激而有震动,一震动就好像惊醒了,惊醒了,人生可能就往那方向发展了。任何新的事物要发生,任何情况要改变,就好像先有一个震动——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是很神秘的,很美的。天地要创造万物,假如是说宇宙大爆炸是对的,那是天地之间最先的大震动。所以不管是宇宙要创造,还是每一个物,每一件事要发生,都可以用震动来象征。然后呢,震以后到底怎么发展?要顺着那震动一直发展起来,所以第二个卦是巽卦,巽有谦逊随顺的意思。这个巽的意思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用齐来形容它,什么叫齐呢?齐原来是这样写的,在《说文解字》是一种草,我依照齐这个字的字形和它的意思,认为不应该是一种草,而是众草木初生之貌,许多草木刚刚生长出来,籽叶还没有张开,籽叶还包着连在一起,用三个箭头齐头排列象整齐的样子,后来在下面再加两横,表示冒出于土地之上,草木刚刚出生的时候,它是整齐的。你如果种过菜,在畦上洒上种子,这些种子,说不发芽都不发芽,要发芽所有种子都一齐发芽,有没有这个经验?有。还有,春天到了,原野的小草,说不长都不长,说要长,一齐长了出来,远远看去,一片整齐。所以杜牧有句诗:江雨霏霏江草齐,那齐字用得好极了,诗人真善于观察啊。“齐乎巽”,顺着成长,在初起的时候,是整齐的,但越长大就越不整齐了,是不是这样?你去医院的婴儿室看,婴儿刚生出来,每一个都长得差不多,男的女的都分不出来,这个叫齐乎巽。“万物出乎震,齐乎巽”,这是对天地人生很深刻的体会。大学生刚一考进大学,每个人都差不多,但是一年两年三年,到毕业时。就不一样了,这便是“相见乎离”。
“相见乎离”,什么叫相见?就是各种特性显示出来,互相地对比,这个叫相见。刚才说帝出乎震,世界上没有这个孩子,某时有了一个震动,就有了这个孩子了,齐乎巽,他和每个孩子都差不多,等到长大到十来岁的时候,就相见乎离了,男生女生渐渐显出不一样了,个性也都不一样了,叫“相见乎离”。离者,明也,明白了,明显了。再来,致役乎坤,役是养的意思,养就是继续地成长,坤跟巽的意义大略相似,都是顺,随顺。齐乎巽是它顺着震动而成长,到了相见乎离,它还是要继续下去,就越离越远了,这个是坤卦的事。从震里来的顺,是巽卦,是无分别的顺,从离以后的顺是坤卦,是有分别后还要顺着分别而一直发展下去,所以十五六岁的孩子,它渐渐地有自己的个性,十七八岁,十八岁就有自己的方向,考大学就分系了嘛,这个就是相见乎离,但是它还在养啊,它还没有成熟啊,顺着它这个相见的各种不同的性质而再往前走,这个叫“致役乎坤”,到最后慢慢走向成熟,这就是“说言乎兑”了。成熟是可喜悦的,像种庄稼的人到秋天有了收获。事物一成熟了以后,它再往前走就熟了,太熟了就烂了,有“战乎乾”的景象,战是战斗的意思,那么与什么战斗呢?与阴战斗,乾卦你不要看它整个都是阳爻,很健盛,但也表示阳气发展到最后了,完满了,于是阴气就从中产生,所以阴阳相战,也就是衰落的开始,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子的。以人生为例,“帝出乎震”,是刚出生,“齐乎巽”,是从出生到七八岁或十来岁,“相见乎离”,就是青春期,然后“致役乎坤”,每人顺着自己的路一直分道扬镳,到了二三十岁,就“说言乎兑”,成熟了,到了四五十岁呢,好像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但是骨子里,他的人生已经开始衰退了,叫“战乎乾”,到了五六十岁就“劳乎坎”,连要去运动都懒得去了,要奋斗再往前创造,力量已经不够了,想做点什么事,都要勉强一下,有点劳苦的感觉,已经力不从心了,就像坎卦一样,阳气被被锁住了,只剩一丝阳气在中间,外围全部都是阴气包围了,欲振乏力,到最后,七八十岁,八九十岁,阳气走到最尽头,“成言乎艮”,就停止了,生命消亡了。但是《易经》没有说死乎艮,而是说“成言乎艮”,生命的停止,就是生命的完成,《礼记》说“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过世了,我们说它是终,终就是成的意思,君子的生命终有成就。小人呢,小人曰死,小人死了算了,将来你是要终呢还是要死?所以古人传下来的成语说寿终正寝,没有说死于正寝,终就是完成的意思了,叫“成言乎艮”。
成言乎艮以后呢?你看这个方位图是是这样转的,圆的,成言乎艮以后又从头开始,一代新人换旧人呐,假如你有宗教的信仰,你会相信一期生命的完结是是另外一期新生命的开始,宇宙事物的变化也是从开始走向完结,完结了又开始。以上是文王后天八卦方位,为什么叫后天?因为它八卦的排法是摆出“入用”之位,而先天八卦方位是“成体”的位,体就是基本原则,一个基本的位置,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依照逻辑数学所排出的位置。而用的位置呢?是已经对于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有了意义的了解之后,把这个意义排成可以象征世界万物生长的流程,这个流程的不能再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而是震巽离坤兑乾坎艮,这两个排法是不一样,都有它的标准、都有它的意义,古人也不是随便排的。读《易经》的人,要把先天卦方位和后天卦位弄清楚。四川成都有一位学者叫刘子华,他出生民国前十三(1899)年,在1992已经过世了。几十年前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才子,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因为法国同学认为他是中国人,要他讲《易经》,他小时虽然读了一些经典,但对《易经》并没有特别研究,但因为不能丢中国人的面子,所以开始研究。后来研究的方向转变,他的博士论文就写了《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用《易经》的先天八卦图两两相对的观念,加上后天八卦方位,搭配现有的天文学,做了天文数字的演算,演算的结果,发现有所不合,就是现代西方天文学的数据不合这两个卦位。他没有说这两个卦位画错了,却说可能现在的天文学还不精密,他依照先后天卦位推算出还有第十颗行星,而且推算出这颗行星的质量、轨道和运行速度。原来有的人取笑他异想天开,他的教授们不敢掉以轻心,经过严密的审察,并公布出来让全国讨论,三年之内都没有人提出质疑,才让他通过,这事轰动了欧洲以及全世界的科学界。有大学请他教书,有巴黎公爵小姐追求他,但他爱国心切,辞去一切荣华,回到家乡,想要把才华贡献给祖国。但被祖国冷落,一生潦倒。直到2005年7月29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太阳系内第十颗行星,才有人发现这位中国人在65年前就预测出了这颗行星,中国人才开始注意到刘子华,但他已经老了。他死后,四川成都人开了一个读书会,刘子华学术研究读书会,我七八年前到四川的时候,他们送我这本论文,我看了,卦位我懂,但那些天文数字我不懂。中国有很多的奇人异士,当然也有人说他是胡扯,2005年8月大陆有一位名叫方是民,笔名方舟子的人,在报纸上说刘子华的论文是2005年科学界的十大骗局之一。因为只用这两个图你怎么可以做这么事关重大的推算?但我们要知道,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也没有实验室,他发明相对论的工具只有一种,就是一只铅笔,夹在耳朵上,他就用这只铅笔推算出相对论,推算出e=mc2,谁相信呢?但也不敢否认,相对论推断出所谓场的力量,场的力量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有引力,物质质量越大引力越大,甚至牵动了光线的直射性,把光线拉弯,所以在太空中,光线是弧形的。经过了好几年,有一个机会。天文学家观察某一个恒星刚好被月亮挡住,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线经过大的物体的时候,会产生弯曲,大家都来观察,光通过月亮的时候有没有产生弧线,假如光是直线的,它会被月亮挡住,假如光是弧线的,它会从月亮的表面上再弯过来让地球看到,他们观察的结果,果然看到那一颗星,也就是说光是曲线的,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爱因斯坦没有实验室,他也没有大的望远镜,实验是别人替他做的。所以刘子华只有这两个图,要别人替他去观察证实。好,下课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上)》。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