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室南渡,名士巨族亦随之过江。虽经丧乱,而玄谈之习依旧,故东晋之玄风依然不衰。(但玄学却无有成绩)而南方之僧徒,亦多与玄谈之士交往,比附道家之玄理以立论,如支道林即其最著者。此类弘法之僧人(带名士气),并不真能契合印度佛学之旨。
东晋一代最有代表性的佛教人物,当推释慧远(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四二〇年东晋亡)。慧远二十余岁从道安出家于恒山,三六五年至襄阳,三七八年辞别道安东下至庐山,数年后建东林寺,三十余年,影不出庐山。八十三岁卒于东林寺。
慧远之贡献在推行佛教运动,而不在理论之建立。他承道安之学,自以般若教为本。但并不固执宗派立场。对于佛教各支之活动,皆予支持鼓励,如僧伽提婆讲小乘阿毗昙,至庐山,慧远即请他译“阿毗昙心论”。又邀请受罗什一系排挤之觉贤,来庐山译出禅经与华严经。
此外,他对禅法、阿弥凈土、念佛①亦极力提倡,又遣弟子西行求经。其一生之表现及其所以自处,实非一宗之论师,而是佛教运动之领袖。(他继承道安重戒律之教,门风精严,蔚为世望。故桓玄沙汰(整理淘汰)沙门,亦谓“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唐人有诗云:“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衹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高僧,人所景仰,数百年后,犹令人想望不置云。)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