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三月,言其久。
○仁者,心之德。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
○日月至焉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
○程子曰:“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
○尹氏曰:“此颜子于圣人,未达一间者也,若圣人则浑然无间断矣。”
○张子曰:“始学之要,当知‘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内外宾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过此几非在我者。”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回,是孔子弟子颜回。
○离此至彼,叫做违。
○从彼来此叫做至。
○孔子说:“仁乃吾心之全德,必纯乎天理而无私欲之累者,乃足以为仁。若有一私之杂,一息之间,皆非仁也。吾门弟子有志于仁者多矣,其中独有颜回,天资既高,学力又到,真能克去己私,复还天理,至于三月之久,而其心之所存所发未尝有一毫私欲之间杂,盖庶几乎中心安仁者焉。其余众弟子,一般也去求仁,也有到得仁的时候,但已得而复失,暂明而复蔽。或一日之内能至于仁,不能日日如此。或一月之内能至于仁,不能月月如此,欲如回之三月不违,岂可得乎!”
○观孔子此言,不惟知圣门弟子之优劣,亦可以见仁道之难成矣!然孔子他日又言,我欲仁,斯仁至矣,则亦岂言难以沮人之进者哉!盖仁具于心,故欲之而即至,心惟易放,故舍之而即失,欲求仁者先收放心可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其心三月不违仁:仁指心言,亦指德言。违,离义。心不违仁,谓其心合于是德也。三月,言其久。三月一季,气候将变,其心偶一违仁,亦可谓心不离仁矣。
○其余:他人也。
○日月至焉:至,即不违。违言其由此他去,至言其由彼来至。如人在屋,间有出时,是违。如屋外人,间一来人,是至。不违,是居仁也。至焉,是欲仁也。颜渊已能以仁为安宅,余人则欲仁而屡至。日月至,谓一日来至,一月来至。所异在尚不能安。
○而已矣:如此而止,望其再进也。
○今按: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学。浅譬之,心犹薪,仁犹火。薪无有不燃,然亦有湿燥之分。颜子之心,犹燥薪。学者试反就己心,于其宾主出入违至之间,仔细体会,日循月勉,庶乎进德之几有不能自已之乐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回呀!其心能三月不违离于仁了。余人只是每日每月来至于仁就罢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三月:“三”是虚数,三月是说历时长久。
○其余:指其他的弟子。
○日月:或一日、或一月,形容时间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至焉:相当“至于是”,“是”字指称上文的不违仁。
【疏解】
○仁在这里是指一念振起,发心向上,能认真面对自己的生命,不遮掩、不逃避、不留恋、不希求、知过改过、内省不疚而言。颜回由于能恳切地做“不迁怒、不贰过”的工夫,所以他的发心向上乃是在自觉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常态。“三月”是泛指一段长的时间,不一定刚好三个月。
○至于一般人,当然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因为良心(仁)既然是人的本性,又怎么会长久闇昧不彰呢?但由于没有付出有效的修养工夫,去恳切的面对自我,所以也无法长久把握的住。只有在偶然受到刺激的时候(如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或者偶然心志宁静无外物相诱的时候(如清晨起来夜气未散之时),这诚实光明的仁才会偶然呈现。
○由此可知,颜回所以能经常维持心境诚实自由和乐的境界,的确不是由于他比别人聪明,而是由于他比别人更能认真地面对生命。孔子常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28)也就是这个意思。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四【气质的成全】(曾昭旭)第廿二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