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师是师范。
○孔子说:“学无常师,随在有益。人能存心于为己,斯无往而非进德之地,便是三人同行,亦必有我之师范存焉。盖人的所为非善则恶,而师也者,所以引人为善,教人去恶者也。今三人虽寡,而观其所行,岂无合于义理而为善者乎?亦岂无悖于义理而为不善者乎?善者我则景仰欣墓,取法其善而从之;不善者我则反观内省,恐己亦有是恶而之。夫择善而从,则足以长吾之善,是善我之师也。见不善而改,则足以救我之失,是不善亦我之师也。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且如此,则天下之人无往而非师矣!人能随处而自考,触类以求益,进善岂有穷乎?即此推之,可见人君之学,尤须广求博采,凡臣下之忠言嘉谟,古今之治乱得失,盖无非身心治理之助者,诚能以圣哲为芳规而思与之齐,以狂愚为覆辙而深用为戒,是谓能自得师,而德修于罔觉矣。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处,行则道途偶值。何以必于两人而始得我师,因两人始有彼善于此可择,我纵不知善,两人在我前,所善自见。古代善道未昌,师道未立,群德之进,胥由于此。《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中庸》亦言:“舜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皆发挥此章义。
○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道在人身,不学于古人,不见此道之远有所自。不学于今人,不见此道之实有所在。不学于道途之人,则不见此道之大而无所不包。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道无不在,惟学则在己。能善学,则能自得师。
○本章似孔子就眼前教人,实则孔子乃观于古今人道之实如此而举以教人。孔子之教,非曰当如此,实本于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为教。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此后孟子道性善,皆本于此章所举人道之实然而推阐说之。然则孔子之创师道,亦非曰人道当有师,乃就于人道之本有师。《中庸》曰:“道不远人”,其斯之谓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焉,于是。
○之:指善者的长处。
【疏解】
○这一章主旨与上一章同,也是说明所有别人的经验或行为表现,都可以借用来做自己德性修养的资料。不过在这一章还特别强调了一个“师”字,则更点明了人与人间一种共为一体,因而应该互相珍爱敬重的善意。因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只要你够认真恳切,世界上一切人,无论贤不肖,都原则上是有助于你成长的养份。甚至,他们简直就是为你而活,为你而犯过的,则你怎能不感激他们,而尊之为师呢?原来一般人之所以不知感激这世上的人事物,只因他们不善学,不能得人之益,而白白糟蹋了这许多原来可以极有用的养份。所以,如果你只见得这世界是黑暗可厌的,世上的人都是邪恶可恨的,那么,请赶快停止无谓的怨天尤人罢!因为可厌可怕的关键并不在外,而原在自己身上呢!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二【存在的命限】(曾昭旭)第十四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