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卫灵公第十五 第16章|总第395章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好,去声。

○小慧,私智也。

言不及义,则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则行险侥幸之机熟。难矣哉者,言其无以入德,而将有患害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小慧,是私智。

孔子说:“君子之取友,本以为讲学辅仁之资也。夫苟群聚而居,至于终日之久,所言者全不及于义理,而惟以游谈谑浪为亲,所行者全不关乎德业,而惟以小事聪明为好。夫然则放辟邪侈之心滋,行险侥幸之机熟,不惟无以切磋而相成,且同归于污下而有损矣。欲以入德而免患,岂不难矣?”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群居不以善道相切磋,终日言不及于正义,专好逞其小才知,小聪明,难为人,亦难为群。或曰:孔子此言,乃为当时之学校发。当时学校详情,今已不可知。抑群居不限于学校。孔子此言,历世如见,坏人才,害世道,其病非小,有志之士不可不深戒。

 

【白话试译】

先生说:“相聚群居,终日不散,言谈不及道义,专好逞使小聪明,卖弄小才知,这真难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终日:整日、一天到晚。

好行小慧:喜欢卖弄小聪明。

难以哉:难有所成、没有希望的意思。

 

【疏解】

○这一章,孔子进一步描写不仁之道的情状,并断言这种交往形态的无望。

○首先,“群居”是这种形态的第一特征。群居就是现在所谓的“诉诸群众”。为什么要投身于群众之中?则因人若失去求真理、求人格独立的志气,他的心灵便会立时萎缩、空虚、脆弱而无以自我肯定;这时他便无可避免地只好寻求外在力量的支持,才能获得起码的安全感。这外在可资投靠的力量固然可以列举如名、利、权、位、学识、美貌等等,但综括起来,实在只有一样,就是他人或说群众。乃因名利权位等等都不能离开人群而行使,名、利、权、位的力量实即是能支使人群的力量(若他人拒绝接受支使,名利权位等便顿成废物),其光荣实即是被人群所肯定的光荣(若他人拒绝接受你、肯定你,你的光荣便无着落)。所以一个人格不独立的人是必然会努力讨好他人、投靠群众的。而一群人格都欠独立的人,自然更不免要互相投靠了。于是便形成终日腻在一起的群居。

○其次,由于他们群居的目的并不在德性人格的提携互勉,而仅在空虚心灵的互相投靠,因此他们终日所言,当然都是无聊的。无聊而依然要喋喋而言,只因相处在一起不能了无活动以填充空洞的时间,遂只好纯为说话而说话,渐渐人便变质为说话的机器与奴隶了。到此田地,人当然会深为所苦,但无奈,基于内心的虚弱,人仍只好无聊地应酬下去。这便是逃避自我、妄想方便投靠者的悲哀。

○当然,在这样烦苦的情状中的人,还是会努力挣扎的,而不幸他们的挣扎往往并非正途。如果他们幡然改悟,毅然离弃投靠,而重新与良友以德性相砥砺,未始不可以自拔于泥淖。但多数陷溺的人却只知在空虚无聊中竭力制造一点表面的热闹与姿彩,以为这就可以驱散无聊,如说点小笑话、耍点小噱头啦,遇到节日铺张狂欢一下啦,发明点什么魔术方块、电动游戏之类玩具啦等等。却不知人内心的空虚,只有藉德性的开发才足以充实满足;感官的驱逐,只会更升高神经的紧张与精神的疲累,而属于究极的无望。则也难怪明白人冷眼旁观,要深深慨叹“难以哉”了!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五【师友的交遊】(曾昭旭)第四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1)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午3:12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午3: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