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宪问第十四 第11章|总第343章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易,去声。

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说:“贫者多怨尤之心,富者多骄肆之失,此乃人情之常。若处贫而能安于义命,无所怨尤,斯善处贫者也。处富而能收敛谦抑,不为骄肆,斯善处富者也。然贫为逆境,非心无愧怍,而真有所得者,必不堪其忧,故贫而无怨,实乃人之所难。富为顺境,但稍知义理,而守其常分者,便可以自制,故富而无骄,犹为人之所易。知无怨之难,则人固当勉其难;知无骄之易,则人又岂可忽其易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能安于贫,斯无怨。不恃其富,斯无骄。颜渊处贫,子贡居富。使颜渊处子贡之富则易,使子贡居颜渊之贫则难。此处见学养高下,非孔门之奖贫贱富。

 

【白话试译】

先生说:“在贫困中能无怨,是难的。在富厚中能不骄,这比较的易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怨尤、怨愤。

:骄纵、骄慢。

 

【疏解】

我们前文曾谈到面对命限,平平放下的表现,就是不怨。伯夷叔齐不怨,所以为贤人;孔子不怨天,不尤人,所以能下学而上达。“不怨”真是个关键,是真得道了才做得到的,想假装都假装不来。

当然,怨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发生的,而是在遇到考验时显现。而所谓考验,就是指面临人生贫贱或失败等等挫折。

原来未得道的人,就是无仁心的自觉,因而不能自我肯定的人。因之,它必然不断向外逐求,要靠一些外在条件来支持自己的存在,比如说财富、名声、权力、地位。他必须要拥有相当的这些条件,才会安心,感到有一点安全的保障。这时他才可能抽得出空来,也去做做善事,爱爱贫苦无告的人。这就是所谓“富而无骄”,他所以能无骄,实在是因为他好歹是已富了,已非一无所有。所以这种善心爱意是有条件的,比起绝对独立自主,无条件地发生的爱自然是容易做到一些。

当然,有这种表现的人比起富而骄奢,贪得无厌,须得在名利场中无穷奔逐的妄人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甚至也算难能可贵了;只是依然不算是得道的君子。所以这句话的语气应该这样翻译:“能够做到富而无骄,当然已经不错了;不过这还算是容易的,要能做到贫而无怨,那才真是难哩!”

为什么贫而无怨难?就因人到这时是没有现实的凭藉的,他无法再靠现实上种种名利权位的条件来支持自我(虽然那些条件其实也是无常的,因之也支持不了什么),无法再自欺地以假当真,以有限为无限。他必须要面对人生的命限与现实的无常,从其中挺立起一个真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心。这当然是要付出无限的求道热诚,经历求道的困惑辛苦才能有成的,因之当然也是难的。一般人畏这份难,遂不肯去求道,然而也就因此必然通不过考验而怨了。而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艰难,因为这条路走下去,也是只会愈来愈忧苦怨愤以至于无限的。然则又何如先不畏难,然后使人生之路愈走愈光明平易呢!

孔子自然就是一位终于将人生之路走得非常和易而无怨的人。如述而篇十六章所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同篇十九章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凡此都可以看出孔子的知命安命,贫而无怨的风范,的确是值得我们赞叹神往。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二【存在的命限】(曾昭旭)第八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上午10:19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上午10: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