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否卦

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否卦

 

我们看否卦第十二,先看卦画,跟泰卦既相综又相错,这是很容易记得的。卦辞:“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我们看一下注解,首先是解字词的意义,就是对生字生词的解释,首先解释“否”这个字,《陆德明经典释文》,这是一本书,对于经典上面的文字加以简略解释,甚至加以注音,是训诂学中很重要的一本工具书。《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否,闭也,塞也。”这就是引古人的注解,下面是作者的案语,也就是作者的说明:案“否”字既作卦名,且为卦辞之首字,因重叠而省其一,参见王船山《周易稗疏》,所谓稗呀,就是荑稗,什么叫荑稗?就是稻田当中那种类似稻子的草,它不能够结稻子,它把稻子的营养都吸去了,引申为不正式的,不雅驯的事物,譬如“稗官野史”,这个《稗疏》的意思,是王船山他自己客气说这个不是正解,乃是旁解、别解。王船山《周易稗疏》在履卦卦辞第一句话“履虎尾”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因为《易经》各卦一般都是先立卦名,再有卦辞,比如说:乾,元亨利贞。坤,元亨,利牧马之贞,都是先举出卦名,再说卦辞。这个否卦跟履卦呢,却没有这样做,直接就“否之匪人”“履虎尾”,王船山就说,本来应该说:履,履虎尾;否,否之匪人,因为重叠,就省略了一个字。接着下面的案语,就是作者的发挥:“否,下卦为坤,坤为地”,这是在《说卦传》里面讲过的,“上卦为乾,乾为天”也是《说卦传》讲的。用说卦来表示这是很可信的,至于其它的还有许多易学家的发明,那就不大可靠了。又说:“乾三爻皆阳以象天”这大家都知道了。“既在上,尊也,坤三爻皆阴而象地,则在下,卑也。此不易之定位也”。一尊一卑,乾在上坤在下,天尊地卑,这本来是不可改变之定位。但接下去说“然而易者”但是我们讲易经的易呢,“不易之中有变易,如自变易之一面而观之,当以泰卦所设者,天地交、万物通,始为盛世”才是好的吉祥的世界。“今否卦,乾犹在上,是阳气之未下降,天德之未下贯。坤尚在下,是阴气之未上升,地德之未上应,故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是以‘否’者,乃以闭塞为义。”现在否卦变成这样子定位,则不能交、不能通,这就不是好的情况,看懂吗?我每一次讲易经,刚刚讲完八卦的意义的时候,就画泰卦否卦,问学生喜欢哪一卦?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说喜欢否卦,然后告诉他原理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易经的思考是很活泼的,它是一部活书,直接是开拓智慧的书。一般的书是死的,必须有智慧的人才能活用。好,今否卦,是乾依然在上,是阳气一直上升,不能下降,于是天德也不能下贯;而坤在下面,是阴气一直往下降而不能上升,地德不能向上感应,所以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所以用“否”这个卦名,就是闭塞的意思,大家不通嘛。像我们在这里上课,我在上,你在下,我在这里只顾讲我的大道理,你在那里要听不听的,不关己事,那就是言者谆谆,听者眇眇,我们的课堂就是一个否卦呀。但如果我讲得非常亲切,大家眼睛睁的大大的一直听我讲,有所感应,这样我们这一班就是泰卦了,懂吗?所以我们的生命千万不要闭塞,而是要有所感通,大,可以感通天地,小,可以人与人自己与自己相感通。

 

“否者,世风之闭塞也,乃天运之数,故曰“否之匪人”。“否之匪人”意思就是说,否的到来,不是由于人为,乃是天运、天命,天命到这里要进入否运了。《李鼎祚周易集解》,李鼎祚,唐朝人,作了一本书叫《周易集解》,为什么作这本《周易集解》呢?因为汉朝的象数之学,通过王弼扫象之后,就渐渐没落,乃至于零落不堪,以至于大部分的著作都已经失传,到了李鼎祚的时候他遍索群书,收集汉人的象数,累集起来做了这本《周易集解》。这本《周易集解》引崔憬的话说:“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贞也。”,这是解释“否之匪人”跟“不利君子贞”,再来,“否为泰之反综”,综就是反,整个卦翻过来。“泰曰‘小往大来’,否曰‘小往大来’。即依易例”,就是依照解易经的惯例,“大谓阳,小谓阴也。下卦称内,上卦称外”,这些我们平常都讲过好多次了,大家应该都看懂了知道了。“爻之自内往外为往,则‘往’者,指爻之在外。爻之自外来内者为来,则‘来’者指爻之在内。是以‘大往’者,乃三阳在外,‘小来’者,乃三阴在内,此‘大往小来’之象也”。这是说爻从内往外生长叫做往,从外面往里面下贯叫做来,所以这三阳在上,叫大往,三阴在内,叫做小来。这些文章,你们都应该可以看懂了。

 

好,再来一段,“否以闭塞为义,是以自天道观之,以天地不交,而乾坤颠倒。自人事言之,乃运会不济,则世风败坏,故否者,乃示一闭塞之风气笼罩于一切。”就像现在一样,为什么呢?我们的文化之天是智慧,我们效法的对象是圣贤,圣贤高高在上,就是你束诸高阁啊,而我们一般的百姓呢是日渐沉沦,所以高者看起来越高,圣贤之道不能够下贯于当今社会,闭塞的风气笼罩一切,这就是“否”的世界。其实,这种世风败坏,“夫其来也固有所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否之匪人’,乃谓致使此种败坏风气之出现,非人也,乃天运之数也”,就是它不是一时造成的,是其来已久了,其实如今的天运之数,也是前人做出来的啊。但“时运如此,君子生当闭塞之时”,所以固然是人做的没错,但是经过那么多人,经过那么久,自从民国初年以来就不读经,八十年来也就顺理成章不读经了,君子生当这个时候否道已成的时候,“其志节必非否世所能容”,他是不合时宜的,“故不利于其所卜问。”这最后一句是解“不利君子贞”的意思,在一个否的世界,君子之道要能够坚固,是很不顺利的了。再接着一段“‘大往小来’者,言乎乾坤颠倒,阴阳否隔也。此本卦卦象所示之涵盖原则也。”本卦卦象所表示的“涵盖原则”就是到处都是,每一爻都受其本卦的氛围所影响,在这个卦里,遇到这个时候,到处都有“大往小来”,失去得多,所得到的少的现象。对这个“大往小来”,我是很有感慨的,世间的事常常是大往小来啊。比如说我推广读经,我用了多少心血——“大往”,我把我的生命全部发挥出去,但所得到的是很少的。在我们班上,我在这里教《易经》,也是大往小来呀,呵呵……,我用了多少心血,但能得到几人才啊?我就不晓得了。我也希望你们读这本《易经》的注解,不要“大往小来”,你费了很多的时间心血去做功课,结果收获很少;我希望你是“小往大来”,你的心量要泰,不要否啊,如果你的心胸开朗、广阔、有志气,跟老师的学问能够相感通,跟书本能够有来往,这样,我可以保证你是“小往大来”,你的生命的提升,不是你花费一年半载的时间就可以比拟的,你所得到的是一辈子的智慧,这样不是小往而大来吗?你千万不要做笨人呐。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好,这些都很有警戒性,作者的案:“致使时代闭塞者,乃天运之数,匪(fei)人也。”这是解“否之匪人”一句。“不容君子之志节者,则所问不利。”这是解“不利君子贞”一句,贞也可以说是贞卜,去问卜的人,也可以说是贞固,因为你是一个君子,你要去卜问,你心中必定有所执持,有所操守,所以贞卜和贞固是相联通的。说“不利君子贞”,是君子之坚持不合时宜。“不容君子之志节者,则所问不利。其设象盖乾卦三阳爻往外,坤卦三阴爻来内,故曰‘大往小来’,夫乾阳在上,坤阴在下,乃天尊地卑不易之定位。然而易者既言其不易,亦言其变易,自变易一面观之,则落在‘气化’一层次上,则当以阳气下降、天德下贯;阴气上升,地德上应,所谓‘天地交万物通’,始为通泰。”这里所谓落在气化一层次上,就是说落在阴阳造化之流程,以及万物的现实存在中,应该是阳气下降,天德下贯,阴气上升,地德上应,这样的天地交万物通,才能通畅而安泰。“今否卦,乾犹在上,坤犹在下,阴阳之气阻隔,化育之机闭塞,即是天地不交,万物不通。”这些道理都反覆很多次了,大家看得很明白了。接下去是关于道理的应用:“移之人事,上自上,下自下,此不易一面之定理也。”这上是上,下是下,是我们社会组织结构必须有的客观的分位,比如说总统是总统,行政院长是行政院长,这样子是对的,应该的,但是天地人生的道理不只是如此,有了这个定的一面,也要有不定的一面。但说其不定,并不是说我们天地不要有上下了,人事、社会的结构不要有尊卑了,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所以说“然而其具体生活,则当感情交流,观念沟通,此变易一面之常情也。今否卦所示之象,乾否坤塞,即上下不交,则邦国之道式微矣”,所以叫‘天下无邦’嘛。“此推卦象以明天道与人事。”推卦象就是一看到乾在上坤在下,作易者就来说天道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是不利的,人事也是不利的,这叫“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上面讲天道,下面讲人事,天地不交讲天道,上下不交讲人事。所以易的道理就是天地的道理,易的道理就是人生的道理,易的道理就是圣人的道理,易道、天道、圣道、人道都是一致的。

 

好了,再来我们就讲第二段:“依易例,下卦称内,上卦称外。本卦下卦为坤,坤属阴,其性柔;上卦为乾,乾属阳,其性刚。故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从气来讲是阴阳,从质来讲叫做柔刚,我们说气质。天道太极是理,太极之理以阴阳化生,阴阳是气,既生成而为现实的存在,称为质。“观乎民风,当泰之时,阳健之君子居内,阴顺之小人在外,而君子之道增长而大行,小人之道日渐消退而隐匿。”因为易卦是从下面长上去的,所以君子之道增长而大行,那是泰卦,现在讲否卦的时候呢,则反之。阴柔之小人在内,阳刚之君子在外,被排除在外,而小人之道增长而大行,君子之道消退而隐藏。“斯见民德之浇薄,世风之日下。此推卦象以言卦气、卦性与民风。”卦气就是阴阳,卦性就是柔刚,民风就是小人君子的变化。

 

跟我念:“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好,我们看文词解释,“陆德明《经典释文》曰:辟音避。”原文上的辟有两音,或念做bì,或念做pì;念做pì,是君长,这里念做bì,通躲避的避。我们看解释,“案:否卦,上卦为乾,乾为天。(说卦传)下卦为坤,坤为地,(说卦传)‘天地不交’,乃自变易之立场言之,天德未能下贯,地德未能上应,则行机迟滞矣,此‘否’之象也。”这讲过了。“君子体否”,体否的意思是君子体认到否的状况,至少人间一定有否的状况,读易经并不是你现在是什么状况,而是你去“设身处地”看天地间有没有这种状况,想象你的人生将会遇到这些状况,等到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你该怎么处置。读易经并不是说你现在处在否的状况你才要读这个卦,而是你先读这个卦知道人间必定有否的时候。你真切地感受到这样子的时代风气,你要怎么办呢?“盖君子之志在于有所为,其节则有所不为”,这句话不错。君子之志是有所为,但他节操是有所不为,当然有所为就有所不为了。“有所为,则期于要有贡献,有所不为乃是树立风范”,不同流合污。“故志节者君子之承当也。”养志跟守节合在一起叫志节,志是从有作为的方面看,节是从不屑于同流的方面看,当然一个人有志必定有节。志节是一个君子承当他的命运、承当时代责任的必要条件。“然而闭塞之时代,乾坤颠倒,君子之志节,不仅难于申张,反而易受摧折,故当且以凝敛之德,归于自己,而避免不必要之祸难。”君子在否的时代里,要返回来修养自己,以俭德来辟难,这个“俭”的意思就是要稍微简略一点、稍微收敛一点,可以逃避这个求全之毁。“荣以禄”者,以禄为荣也。禄者,仕之居位以代其耕也。”,什么叫禄?是去做官然后国家给以奉禄来代替你去耕种的收入,所以古代都算几石几石的粮来做为奉禄的计数。“‘不可荣以禄’,即不可禄位荣显,所以韬晦也。《中庸》第十四章曰:‘故君子居易以俟命。’亦此之谓乎!此济否之道也。”“君子居易以俟命”,这个“易”是平常的意思,君子以平常之道守自己平常之德来等待命运,所以“不可荣以禄”。这个时候呢,或许没有禄位可得,其志不得伸张,所以君子处否就要“俭德辟难”。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案:否泰两卦,其初爻,同以‘拔茅茹以其汇’为辞。否卦,六二、六三、九四互艮”,“互艮”这样的术语以前没有说过,现在解释一下,“互”的意思就是互卦,什么叫互卦呢,就是卦中有卦,本来下卦是坤,上卦乾,下卦是一、二、三爻,上卦是四、五、六爻,现在呢,二、三、四爻也变成一卦,三、四、五爻又变成一卦,这样叫做互卦。那二、三、四及三、四、五既然形成一卦,则亦有卦象可说,而这两个卦象也可以用来解释爻辞的文句。现在看到“初六,拔茅茹,以其汇”的句子,出现了“拔”字,古人就问,为什么有“拔”的这个象呢?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拔”的意思出现呢?如果从正常的卦象找不到原由,就说六二、六三、九四互艮,就是这三爻形成一个艮卦,叫“互艮”,也可以“叫中爻艮”。艮为手,“而初六与九四相应,此‘拔’所以取象也。”这样,好像四爻用手把初六往上提,于是初六就有“拔”的意思了,这是汉人虞翻的解法。这个解释当然很曲折,这就是以“象数”解易的拿手本行,总之,非得把每一个字都找到来由不可,王弼就不喜欢这样的解释法。其实,平平看去,就整体卦爻看来,否卦的下三爻都是阴爻,三个阴爻一起前进,而泰卦呢,是下三爻都是阳爻,三个阳爻一起前进,这样就是很明显有“拔茅茹”的景象了,不需要迂曲地再说“拔”从哪里来了。要不然,“茅”从哪里来呢?,“茹”从哪里来呢?“汇”从哪里来呢?是不是都要解释一番呢?但是呢,汉朝人解释易经就喜欢这样啰嗦,想要把每个字都解释出来。譬如,为什么是“拔”,一定有手在其中,如果没有手怎么办?反正要弄到有手为止,怎么弄呢?比如否卦,就说是互艮,还有点道理,但泰卦初九也说“拔茅茹以其汇”啊,泰卦就没有互艮了,就没有手了,怎么办?但也可以变出手来,因为泰卦互“兑”,而兑错艮,兑跟艮相错,这样也就有手了。这样讲也有手,那样讲也有手。到底这个是合理不合理呢?联想力很强啊,所以不管你用什么字,不管通过道手续,一定要把它变出来,这就是象数家的繁琐,不明究里的人当然觉得很神,但如果知道原来是耍些小技巧,便觉得讨厌了。但是毕竟古来有这个传统,算命家卜出一个卦,用来解释命运,或许必须那样联想,也不一定。我们现在照着学问的规矩来看,古人曾经有这样子的讲法,就跟同学解释一下,以后看到这种讲法,不要看不懂。

 

好了,六二、六三、九四互艮,艮为手,你要不要往这里发展再说,但是你首先要看得僅古人的文章。“又六三、九四、九五互巽,巽为草木”,就是刚才讲的,也是互卦,说卦传巽为风为木,现在加上一个草,因为木跟草同质的,所以巽也可以为草木,于是就有茹的意思了。“下卦三阴相连,初为其始,有“根”之义,故有“拔茅茹,以其汇”之象。”这又解释了根字的来历。你看,每一个字都可以解出来,哈,“拔茅茹以其汇”,为什么说拔?因为有手,为什么是“茅”,因为是草木,为什么说“茹”,因为是初爻在下,象根,为什么“以其汇”,因为三阴一起相连而进。

 

好,再来,泰之初九,外有六四之应,顺利通泰之卦义,故曰“征(进)吉”,而否之初六呢,虽当闭塞之时,且上下不交,然而能下自守,成蓉镜《周易释爻例》曰:“‘凡初爻,亦称下,亦称卑’。此‘贞吉。亨’之象也。”所以为什么它又是“贞吉。亨。”呢,虽然不通,但是它能够自守,自守也是个避难保福之道,“‘拔茅茹以其汇’者,示本爻于卦义发展历程中,尚属最初阶段,拔之者,三阴连类以发展之可能见矣,故所问者吉,其运则亨。”

 

继续我们看:“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案:“否为闭塞之时,初则其否未深,曰‘拔茅’者,以上有九四之应援,‘启发’之机犹存,故‘贞吉’。刘百闵《周易事理通义》曰:‘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凡爻所言者,皆为君子谋也。’初六之设象,即示当存“在君”之志。”这个“在君之志”就是劝诫君子虽然处否之时,但其否尚未太深,宜保忠诚之意,以期出否,则能贞吉,而可以亨,不致卷入大否之中。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我们看解释词语,“包承——包容承顺。”这是引《朱子周易本义》的解释。案:“观乎爻象,二为下卦之中而阴柔居之。于一般状况,上有九五之应”,这本来应是大吉呀,“然因闭塞之世,上下否隔,六二既以阴柔而居中正之位,其下之初六同为阴柔,乃为所“包”,‘包’。”就是说六二包初六。“其上之六三,亦为阴柔,则为所承”,此六二之下有同类,之上也有同类,所以一面包一面承,“故有“包承”之象。如果移之人事,阴柔乃小人之象,小人虽遇否世,以其既得中正之位,包下承上,同类为群,于其特定之生活领域,自有其吉庆也。至于‘大人’,既当否隔之世,又于六二无所取象,故‘否’也。以阴柔居中得正,‘亨’之象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否之世,如果是小人,他不关心社会之否,在其同党中,能有包有承,还可以在其范围之内得其小人之吉,但是,在此风气不善的社会中,大人处否之道,以阴柔居中得正,虽不吉,尚可亨也。我们看“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案:“六二之象,于大人为否隔,如能‘以俭德辟难’,则有‘居易俟命’之‘亨’。故不乱小人之群也。”大人处否之时,亦能有亨,但此亨不是一般的畅通,反而是要“俭德辟难”,等待时机。因为社会是闭塞的,这时的亨是自己往内心通,而不是往社会通,在否的世界中不得已只好守住自己,才是处否之道。

 

“六三,包羞。”“包羞,包为包容。”《广雅・释话》曰“羞,耻也。”“包羞”是包容耻辱。案:“三为阳位,阴居之,非正也。又初六、六二皆阴,升而至六三,可谓极矣。虽然其上之九四、九五、上九皆阳,无奈上下否隔,阴阳不交,则六三者,唯包容乎同类之初六、六二。六三包容初六、六二则成坤,坤为耻、为羞,(虞氏义)。”这个是汉朝虞翻的易象,汉人解易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就是所谓“广象”,广象就是把原有的八卦基本的象征更为推广,《说卦》已经是广象了,而汉人解《易经》又有许多自己取的象,譬如这里说“坤为耻、为羞”,或许也可以推到这个意思,但不是经典上的原文,不过,经典所以为经典,内涵无穷,后世之人可以继续开发,所以汉朝的专家之言,我们也可以适当采用。此‘包羞’所以取象也。”“‘包羞’,于人事上则象征有所隐含屈辱也。”“象曰:包羞,位不当也。”案:“六三,所以有隐含屈辱者,以三为阳位,又为下卦之上位,六三居之,不正不中,故曰“位不当也。”所以它“包羞”。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畴离祉”这个词很怪,我们看古人如何解:“畴离祉——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曰:“畴者,类也。离,附。祉,福也。”加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同类都能够附着于福,就是它的同类都能够得到福。案:“九四承乎九五,九五以阳刚居上卦之中,君之象也。又六三、九四、九五互巽,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曰:‘巽为命’。”这是为了解释“有命”一辞的根据,一定要找出理由,于是就从各个地方找理由,就找到互卦的巽。因为易经巽卦的彖传有“重巽,以申命”的句子,又其大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也出现了“命”这个字,所以说“巽为命”的理由就充足了。你看,他们读《易经》读得多熟?任何一点都可以旁通无阻,随手拈来,左右逢源,这都是效法孔子韦编三绝的读书法啊。其实,九四既承九五,九五为大君,其中就有“有命”之象,九五来下令,九四就受命了,不必迂曲到用中爻巽来解也可以。“《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曰”,来之德是明朝人,他作了一本书叫《易经来注图解》:“四近君,居多惧之地,易于获咎。今变巽顺,则能从乎五矣。故有命,无咎。”这样解释,也解的很有道理,虽然曲折一点,来之德也采取中爻的意思,中爻就是互卦,互卦有巽,虽然上卦是乾,但是互卦中有巽,所以这个九四啊,就有巽的意思,那么巽就有顺的意思,顺什么呢?顺九五,顺乎君,既然顺乎君而承乎君之命叫有命,于是能承君的就“有命,无咎”,不仅“有命无咎”,还可以“畴离祉”,我们再看,“本卦上卦为乾,三爻皆阳,九四其畴(类)也”,所以这个畴是指九四、九五、上九而言,“惠栋《周易述》曰:‘乾为福’,‘祉’之象也,九四既承九五之命,虽否隔之世,亦福在其中,故曰‘畴离祉’。即以同类而得其福。”“九四承乎九五之君,有君之命以济否(程子义)。”程子就是程伊川,程子的易就是《易程传》,程子的解释,说九四承九五,然后接受九五之君的命,来“济否”,来渡过这个否的阶段,“当否之时可以无咎,并以同类而得其福。”因此我们也可以讲到处否之时要怎么办呢?不可以强出头,要有坤德,就是所谓的“先迷,后得”,就可以“无成,有终”。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案:“九四有‘有命,无咎’之象,以承九五也。《程子周易传》曰:“有君命则得无咎,乃可以济否,其志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里就有几个难解的词语,“休否——高氏《周易古经今注》曰”,高氏就是高亨,民国时期的人,他已经具有现代学识,他有一些新的看法,常用现代的词语来解《易》,除了这本《周易古经今注》,他还有一本《周易经传今注》,也蛮有名的。把易经分成古今和今传两种类型来作注,是很对味的。《周易古经今注》曰:“休犹怵也,休怵双声。怵,惧也。“休否”者,惧否塞之来也。”一般“休”都当做“福”来讲,“大学”引《尚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这个“休休”是雍容大度的“休”了,“休”一个人在树下,本义是停下来休息,休息就有安祥、安逸的情态,引申为“有福”之意,如果再加一个偏旁,就变成“麻”麻和休,这两个字可以相通,就是福的意思。所以“休否”历来一般都解释成在否中也能够有福,或者说君子于否中依然能够安祥自得。这就是所谓的“大人吉”。我认为古人这样解释比较好。不要一看到“否”就只是往不好的意思想,高亨这样的解释,虽出自后人,后人的解释往往“后出转精”,但也不一定,在这句上,我认为高亨解得不见得好。他认为否卦一定是不好的意思,这个休古人解为休美的意思,他一定要把它解释成不好的意思,他就找来找去。告诉各位,一个训诂学家,经验丰富,凡是他刻意找来找去,一定可以找到某一个出路,找到某一个关节点可以硬拗过去。所以我们读《易经》,有时觉得很麻烦,就是因为有这样好事的古人,所以众说纷纭,到底是正解呢?还是他随意地解释呢?这个很难判断,或许也没有真正最后的解释,你要自己有功力,自己去取用。现在高亨费了很大的劲,在古书上寻找一些偏僻的材料,把解“休”解释成“怵”,是警惕、忧虑、恐惧的意思,跟否卦很相合啊,不能说不对啊,“休否”解释成在否的时候戒慎恐惧,大人能够吉,这样解也很通啊。但是如果解释成:虽在否中而能够有善于处否之道,在否中依然能够安逸有福,这是大人之大吉,既然在否中都能够安逸有福了,何况在泰中呢?要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不是看他通达的时候,运气好的时候,乃是看他运气不好的时候,他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是不是还能够“休休有容”,如果一个人在否中还能够容受得了,还能有大方、包容的雅量,能够把这个否的世界、否的命运都包容起来,假如有的话,就是“休否”,这叫“大人吉”。这样解我认为是更加地强而有力,合乎易道精神,而且不必改那个字,那个“休”是嘉祥的意思。所以两种解释最后都归于“大人吉”,没有错。你在否中当然戒慎恐惧,但是戒慎恐惧之外,还能够非常安祥地处理否的状况,处理的非常有次序,有能耐,像这样子不是更加地吉吗?所以我认为不要改字比较好啊。好,“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王引之《经传释词》曰‘其,犹将也’。”王引之是清朝人,作《经传释词》一书,专门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古书的虚字有的很难解释。这个“其”有“将”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曰:亡,逃也。”亡这个字本形是人,在人的外面,从左到下画一条线拉长而去,用形象表示这个人一溜烟跑掉了,所以这个字的本义为逃,所以“其亡其亡”是将要逃亡。

 

我们再看下去:“系于苞桑——王船山《周易稗书》曰:‘苞,枹木也。尔雅,枹遒木槐瘣(huì)。郭璞曰,树木丛生,根枝节目盘结磈磊。”磈,同块,土块堆积叫磈磊,“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就是这个块垒。“盖桑田之桑,分畦而种,枝干条达”,桑田里面的桑树啊,是分一畦一畦而种,条达就是枝干长的很远,树芽的主芽叫条,你在什么地方最容易看到“条”呢?围篱笆的灌木刚刚被剪过,春天来的时候,有几枝啊忽然冒出来,长得特别长,那就叫“抽条”,“枝干条达”就是树枝长得很远。桑树”虽为柔韧之木,而枝弱尚易折断,唯当道而生者”,在路旁长的,“木干魂,系风马逸牛于其干,则必不能逸”,风马逸牛,发疯的马和狂奔的牛,把它绑在这坚强的树干上,它们就跑不掉了。“大人居否世而固本自强,得贤为辅之象似之。”解的是很有文学性啊,我们再从头讲一遍啊,“苞”就是枹木,什么叫枹木呢?《尔雅》说“枹,遒木魁”,这个枹木长的很魁伟,郭璞曰,“树木丛生,根枝节目盘结磈磊”,就是说有些树啊,他的枝和根盘结在一起,一坨一坨的,代表什么呢?代表它扎根很深而枝干坚硬。“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本来是要逃掉了要逃掉了,但是现在却把它绑在苞桑上,代表什么呢?代表不会亡了。“案:否者,自其发展以观之,阴之消阳也”——阴气把阳气减弱,阴气削除阳气。“九五以阳刚居上卦之尊位,大人之象也。大人既得其位,而能忧(休——怵也)乎否塞之来,此’休否‘所以取象也。”以休为怵,这是用高亨的解释,在否塞到来的时刻,能够怵然警惕,这就是“怵否”所取的象。“以当位,故吉”,“当位”是九五正中,能够守住处否之道,所以在否犹可以吉。

 

好,再来“其亡其亡,惧乎其畜之将逃也。本卦上卦为乾,乾为马(说卦传),象其畜也。”“乾为马”,马有牲畜的象。“下卦三阴连类以上逼,故有‘其亡其亡’之象。”上卦这些家畜不只一只,或不只一种,受下卦三阴的日渐逼迫,有越来越想逃亡的意思。“又六三、九四、九五互巽,巽为木,为绳(说卦传),此“系于苞桑”之象也。”《说卦传》中巽卦有“为绳直,为高,为长,为白”等意,就好像有系绳的意思,你看,要把“系”字讲出来,就要讲到绳子,那么从哪里有绳子呢?啊,巽卦有绳子,所以就要把巽卦请出来。我看这个解释啊,太迂曲了些,至少我不很喜欢这样解释的。“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就把它当做整个象来看,不要把它分析,为什么有这个字,这样分析下来就不是在作文章了,在堆积一些字。其实这句话不需要这样解。其亡的亡,本义虽为逃亡,其引申义为“没有”,就是丧失、灭亡的意思。所以“其亡其亡”,是“将有亡国败家之忧”的意思。《系辞》也是这样解的,历代的易学注解都遵从《系辞》所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系于苞桑。”把“其亡其亡”解释成“心意常存将有危难”的戒惧之态度。而不解释成“逃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不必讲成是畜生在逃亡,而是个人命运或时代风气,洪流滚滚啊,眼看着走下坡,就要灭顶了,这样子就是“其亡其亡”,这是否的时候。但是九五有大人之德,在这里坐阵,就像“系于苞桑”,绑得紧紧的,在危险未到时能居安而思危,在危险否道中,有灭亡之虞,此时颠沛而守道,“君子以俭德辟难”,就是济否之道,则能休于否中,虽然有危险灭亡之势,也可“系于苞桑”而安然无恙。虽然否,只要阳刚中正,永远还有机会,《易经》总是鼓舞人心。中国文化现在看起来是“其亡其亡”啊,但是现在儿童已经开始读经,就“系于苞桑”了,不是吗?这时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如果没有人请我去当教育部长也没关系,呵呵。国家社会的事要慢慢来,这叫“休否,大人吉”。“本爻之阳刚中正,而象乎居尊之大人,当否之时,慨然以休(怵)之,故吉。”“夫否塞之时,大人忧之,如牧者之虑乎其畜之将亡,则系于苞桑,盖“未雨绸缪”,亦济否之道乎!”“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案:“大人处‘否’,能“休(怵)以济之,而得吉应者,盖以阳刚居中正之位也,故曰‘位正当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倾——许慎《说文解字》曰:‘倾,仄也。’段玉裁注曰:‘按仄当作矢,矢下曰倾头也’”,矢下曰就是在说文解释上的这个“矢”字下面解释说“倾头也。”倾,仄也,这个仄应该这样子写“矢”。写一个大,就是人的正面,头歪一边,所以矢就是头向一边偏倾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倾,仄也”,段玉裁解释这一段话说:“案仄当做矢”,这个仄本来的写法应该写成“矢”,矢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是“倾头也”,於是,倾跟仄成了互相解释了,前者用仄来解倾,说“倾,仄也”,後者用倾来解仄,說“仄,倾头也”,要有读书的能力,要会看书喔,古書言辞简单,但都有一定的规格,你要做学术论文,你也要走入这个规格当中。案:“否之发展,至上位而极,极则变,此‘倾否’之象也。”所以“倾否”就是否快要结束了,快要转变了。“顺否之发展,則否也,故曰‘先否’;至极而变,变则反而为泰,可喜矣,故曰‘后喜’。”能够否极泰来,就是后喜呀。“倾否,表示否塞之世运已发展至极端,面临一变化之情况。就此变化之情况而言,之前尚为否塞之时,故曰‘先否’。之后则启通泰之运,故曰‘后喜。”“作易者,画卦设象,既示其结构之关系,亦导以发展之方向。夫自其结构之关系,可以明了某一卦义涵盖之下实然情况;自其发展之方向,可以预知某一情况发展中之必然方向。”就是说一方面從卦之本身來说它有一个发展的顺序,另一方面從它发展的可能指向来说它有一个发展的必然方向。有一个内在的自己发展的程序,还有一个发展以后往哪里去的方向,都可以指点出来,这个倾否就是否卦发展以后的方向。“知易者于是而增长其宇宙人生之智慧焉。”你看到这个否卦的发展就可以增长人生的智慧,所以要守住这个否,等待否的过去,就是倾否,于是就先否后喜,“本爻爻辞曰‘先否后喜’,则示‘否极泰来’之机运也。”“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案:“否卦至终,则发生变化,而转为通泰,此天之道,易之理。此谓‘否极’之机运岂能长久?故曰‘何可长也’。”

 

好了,这是否卦。我就着书上的注解,每一句念过,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其实你可以自己看书了。这一本书是现代人的著作,这位作者还在世,他的注解已经是相当深的,但经过几个月的上课,你们已经可以自己读了,其他的易经注解,你们也都可以自己读了。以后不要再说《易经》难了,要自我庆幸。我将来讲课的方式,是不详讲了,尽量帶大家把每一卦念过,代表都有接触过,遇到特别的句子,我才摘要解释一下。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下)》。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4年10月14日 上午4:30
下一篇 2024年10月19日 上午4: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