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特质》全集本编校说明(见附一)
再版自序(见附二)
小序(见附三)
第一讲、引论:中国有没有哲学?
第三讲、忧患意识中之敬、敬德、明德与天命
第四讲、天命下贯而为“性”
第五讲、孔子的仁与“性与天道”
第六讲、由仁、智、圣遥契性、天之双重意义
第七讲、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
第九讲、对于“性”之规定(二)孟子一路
第十讲、复性的工夫
第十一讲、中国哲学的未来
第十二讲、作为宗教的儒教
附一、《中国哲学的特质》全集本编校说明
高玮谦
本书是一演讲系列,共计十二讲。前十一讲系牟宗三先生于1962年为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所讲,由王煜笔录而成;最后一讲<作为宗教的儒教>系牟先生1960年3月26日在台南神学院所讲,后又于东海大学人文友会中讲,此篇即杨树林根据这两次之所讲,记录、整理而成。
此书前十一讲曾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题,分五期刊载于《民主评论》第13卷第2-6期(1963年1月20日/2月5日/2月20日/3月5日/3月20日);最后一讲则以“作为宗教的儒教”为题,刊载于《人生杂志》第20卷第1期(1960年5月16日)。1963年6月,台北兰台书局曾将此书影印流通。
1974年8月,此书改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但版式未改。此后,台湾学生书局曾多次重印此书,唯1984年3月及1994年8月两次重印时曾重新排版。1984年3月重印时,牟先生曾对此书作了若干文句上的修订。1997年11月,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本书之编校工作以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8月之重排本为依据,间亦根据旧版校订文字。
附二、再版自序
此小册便于初学,但因是简述,又因顺记录文略加修改而成,故不能期其严格与精密。倘有不尽不谛或疏阔处,尤其关于《论》、《孟》与《中庸》、《易传》之关系处倘有此病,则请以《心体与性体》之综论部为准,以求谛当,勿以生误解也。
此讲以儒家为主,以其为主流故也。若通过《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再加以综括之简述,则当能更尽“中国哲学的特质”一题名之实,而凡所述者亦当更能较精当而切要。惟如此之简述,内容虽可较丰富,然与西方哲学相对较以显特质,即使不加上道家与佛教,亦无本质的影响也。故此小册题名曰“中国哲学的特质”,纵使内容只限于儒家,亦无过。
一九七四年八月牟宗三序于香港
附三、小序
本讲演是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所规定的题目。约定十二次讲完,每次一小时。在这十二次里,想把中国哲学的特质介绍给社会上公余之暇的好学之士,那当然是不很容易的。如果是轻轻松松地泛泛地讲述,那当然比较具体一点,听起来也比较有兴趣。但这样恐怕不会有真正的了解,也不是这个倒塌的时代讲中国学问之所宜。因此,我采取了直接就中国学问本身来讲述的办法。这也许听起来比较艰难一点。但若因此而稍能把握一点中国学问之内在本质,或即不能把握,而艰难之感中,引起对于中国学问之正视与敬意,这也并非无益处。
中国哲学包含很广。大体说来,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但我这里是以中国土生的主流——儒家思想,为讲述的对象。其余皆无暇涉及。
本讲演并无底稿。在讲述时,托王煜同学笔录。口讲与自己撰文不同,而笔录与讲述之间亦不能无距离。如果我自己正式撰文,也许比较严整而详尽。但有这个时间限制的机会,也可以逼迫我作一个疏略而扼要的陈述,这也自有其好处。而王君的记录也自有其笔致。换一枝笔来表达,也自有其新鲜处。顺其笔致而加以修改,也觉得与我原意并不太差。紧严有紧严的好处,疏朗有疏朗的好处。是在读者借此深造而自得之。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牟宗三,转载自:《中国哲学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