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综论
第一章 宋明儒学之课题
第一节 正名:宋明儒学之定位
第二节 所谓“新儒学”:新之所以为新之意义
第三节 宋、明儒之课题
第四节 宋、明儒之分系
第二章 别异与简滥
第一节 横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
第二节 明道之自体上判儒、佛以及其言天理实体与伊川、朱子之不同
第三节 存在之理与形构之理之区别
第四节 存在之理与归纳普遍化之理之区别
第三章 自律道徳与道德的形上学
第一节 论道德理性三义
第二节 康德所以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之故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
第四章 道之本统与孔子对于本统之再建
引言
第一节 孔子前性字之流行及生、性二字之互用与不互用
第二节 孔子后言超越意义之性之传统背景——《诗》《书》中所表现之道德总规与政规
第三节 孔子所以不常言“性与天道”以及子贡所以言“不可得而闻”之故
第五章 对于叶水心〈总述讲学大旨〉之衡定
引言
第一节 尧与舜:以器知天与人心道心
第二节 禹与皐陶:〈皐陶谟〉之天叙、天秩、天命、天讨、天聪明、天明畏
第三节 汤与伊尹:<汤诰>“降衷、恒性”与《中庸》“天命之谓性”
第四节 文王与“无声无臭”
第五节 周公与原始的综和构造
第六节 孔子与仁敎
第七节 曾子与“孔子之传统”兼论忠恕一贯
第八节 孟子之开德与言治
第九节 《易传》与周、张、二程
第二部 分论一 濂溪与横渠
第一章 周濂溪对于道体之体悟
引言
第一节 濂溪《通书》(《易通》)选章疏解
第一段 以诚体合释乾道
第二段 诚体与寂感真几
第三段 圣道、师道(变化气质)与圣功
第四段 诚体之神与太极之理
第五段 结语:濂溪之造诣与不足
第二节 关于〈太极图说〉
第一段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解
第二段 “太极动而生阳”之确义
第三段 朱子理会“太极之理”之偏差
第四段 对于评斥朱子理气为二者之衡定
第五段 象山疑〈太极图说〉之非是
第二章 张横渠对于“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展示
引言
第一节 《正蒙·太和篇第一》疏解:道体义疏解
第一段 “太和所谓道”:气与神
第二段 太虚与气
第三段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并论“兼体无累 ”义
第四段 太虚即气:体用不二之圆融论并辨佛老之“体用”义
第五段 体用不二下之“无非敎也”
第六段 离明得施不得施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
第七段 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与淸气之质性之分别
第八段 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之不同
第二节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性体义疏解
第一段 言虚言道皆结穴于性
第二段 性之名之所以立
第三段 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具体内容
第四段 由“兼体”与“合两”以明性体寂感之神
第五段 性善命正:“义命合一存乎理”
第六段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第七段 化气继善以成性
第八段 “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
第三节“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心体义疏解
第一段 心之名之所以立
第二段 “心能尽性”之总纲
第三段 仁心体物而不遗:天无外、性无外、心亦无外
第四段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
第五段 虚明纯一之心与“存象之心”
第六段 “合内外于耳目之外”
第七段 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及耳目不为累而为心知之发窍
第八段 “以性成身”与“因身发智”
第九段 辨佛
第四节 综论心性合一(是一)之模型
附录 佛家体用义之衡定
一、佛家言“空”之意义:空与缘生非体用义
二、《起信论》之大义
三、体用义之检査
四、圆敎下究竟体用义之确定
五、道德意识之豁醒,内在道德性之性理、实理、天理之挺立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牟宗三,转载自:《心体与性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