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宪问第十四 第37章|总第369章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莫我知也夫!”

○夫,音扶。

夫子自叹,以发子贡之问也。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盖在孔门,惟子贡之智几足以及此,故特语以发之。惜乎其犹有所未达也!

程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在理当如此。”

又曰:“下学上达,意在言表。”

又曰:“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以上达矣。”

义理有本末精粗,从下面学起,才到得上面,所以说下学上达。昔孔子道高德厚,不求人知,当时亦罕有知之者,故发叹说:“今之人,其莫我知也夫。”子贡问说:“夫子之道德高厚如此,何故人都不知夫子?”孔子答说“人之学问,惟是高世绝俗,与众不同,乃可以致人之知,若我则无是也。如穷通得丧,系于天者,我虽不得于天,未尝怨天;用舍予夺,系于人者,我虽不合于人,未尝尤人,只是反己自修,循序渐进。如义理有本末精粗,我只在下面这一层着实用工,使功深力到,将上面这一层渐次通达。譬如登山的,必由卑以至高;如行路的,必自近以及远。这不过职分之当为,进修之常事,无以甚异于人,何足以致人之知哉。惟是心存为己,仰不愧天,或者上天于冥冥之中能知我耳,所以说知我者其天乎。”

盖甚言其必不见知于人也。夫圣人尽性至命,与天合一,其独得之妙,真有人不能知而天独知之者,然下学上达之一言,乃万世学者之准则。人于可知可能者,逐一讲求,则于难知难能者,自然通透,固不当躐等而进,亦不可畏难而止也。有志圣学者,宜究心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不怨天,不尤人:尤,非之之义。孔子道不行于世而不怨天,知天命有穷通。人不己知而不非人,知人事有厄,亦皆由天命。

○下学而上达:下学,学于通人事。上达,达于知天命。于下学中求知人道,又知人道之原本于天。由此上达,而知道之由于天命,又知道之穷通之莫非由于天命,于是而明及天人之际,一以贯之。天人之际,即此上下之间。天命我以行道,又命我以道之穷,是皆天。

○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之学先由于知人,此即下学。渐达而至于知天,此谓上达。学至于知天,乃叹惟天为知我。

本章重在下学两字。一部《论语》,皆言下学。能下学,自能上达。无怨无尤,亦下学,然即已是上达之征。孔子反己自修,循序渐进,以致其知。知愈深而怨尤自去,循至于无人能知、惟天独知之一境。故圣人于人事能竭其忠,于天命能尽其信。圣人之学,自常人视之,若至高不可攀,然亦本十室之邑所必有之“忠信”而又“好学”以达此境。故下学实自忠信始。不忠不信以为学,终无逃于为小人之下达。至于舍下学而求上达,昧人事而亿天命,亦非孔门之学。深读《论语》者可自得之。

本章孔子自述为学,极平实,又极高远,学者恐不易逮明。能在心中常存此一境,而沉潜反复于《论语》之全书,庶乎有一日可望见其有所卓然之处。

 

【白话试译】

先生说:“没有人能知道得我了吧!”子贡说:“为何没有人能知道得先生呢?”先生说:“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只在下处学,渐向上处达。知我的,算只有天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莫我知也夫:本句是“莫知我也夫”的倒装。“夫”音f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故整句话的意思是“有人了解我呀!”

何为其莫知子也:“何为”即是“为何”的倒装。“其”字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您呢?”

不怨天:“怨”是“埋怨”的意思,“不怨天”是说“不埋怨天道”。

不尤人:“尤”是责备的意思,“不尤人”是说“不责怪他人”。

下学而上达:“下学”此处为一泛称,指“讲习诗书礼乐”等的人文涵养。“上达”则指“向上通达于天道的美善”。

:此处是表测度的语气词,相当于“只怕、恐怕”。

 

【疏解】

这一章也是孔子的“夫子自道”。孔子以为没有人可以了解他,子贡不解的问为什么。

这儿的“知”,说是了解,已涉及了整个生命的深厚内涵与高妙的境界。此有待于共同的心怀,才会有相应的体会。一般人我相处,仅停留在肤浅表象的观察,透不入生命的深厚内涵,也翻不上生命的奥妙境界,此是人我之间有隔而不相知的困境所在。

夫子自道,立身处世,知“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36),知“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10),知道人间死生穷达,都是命,有其客观存在的定限,如是就不会怨怒上天了。知“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30),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1)知道人生德行人格,都要靠自己去实践挺立,如是就不会责备他人了。不怨天,天道美善的超越无限,才能被肯定而稳住;不尤人,仁心自觉的内在根源,才能开显而做主。仁心内在的自觉开显了,天道的超越理想肯定了,人就能由下学诗书礼乐而上达于天道的无限美善。此一历程,就是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4)的上达工夫,自非一般不学不立,或好学而能立,然心犹有惑而不知天命的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孔夫子说:“天生德于予。”(述而23)天的美善已内在于我,是人生的修养,重在下学诗书礼乐,在人文教化中,去唤醒仁心的自觉,并由德行的实践,开展人生的大道,这一理想的究极,是由下学而上达,由内在而超越,人可知天,天亦可知我,这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的圆满之境。

儒学义理,道有仁心开,然仁心就是天道的表现,天道既超越而内在,“天生德于予”,所以人亦可由内在之仁,而上达于超越的天道。此见儒家亦有其超越的宗教情怀,只是“天之未丧斯文”,发展为人文教而已!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一【人生的理想】(王邦雄)第二十一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1)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午2:15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午2: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