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明宗


导航:本文选自唐君毅人生之体验》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甲、心象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乾坤父母;藐然我身。形骸七尺,百年电惊。时空局限,与物无分。谓人同物,异执纷纶。凡彼外论,莫得其情。

 

 

反躬内省,孰觉物身?有身有物,唯觉所明。自觉此觉,觉“觉”谁人?求之靡前,汲之愈深;泉源混混,冲而徐盈;搅之不浊,澄之不清。伊彼觉源,先天地生。猗欤此觉,不赖身存。

 

 

觉者伊何?心光照耀。耳目伊何?光之发窍。明照自兹,远无不到。所照者境,能照所到。“能”、“所”(能觉与所觉)不离,到实不到(言无所谓到,以本不离也)。光彻万象,万象在抱。心即宇宙,斯言匪奥。

 

 

光照之喻,喻取一分。光之照物,相与弥盈。唯心摄象,心复上临。上临曰“纵”,摄象惟“横”。带象为摄,超象为临。觉源不竭,运化无形。“能”既带“所”,如复上升;并前“能”“所”,推之下沉;心恒在顶,自明其明;视先之明,己之留痕。雪泥指爪,鸿飞冥冥。

 

 

唯心之德,不滞不溺;新新不已,弃其旧迹。周巡万象,与时消息。不在象中,不在象侧;谓之象中,宁谓象侧;常运于虚,通前后实。象如波端,心居波脊;波波相运,端不可得。

 

 

万象迁流,前逝后生;方生方逝,方逝方生。当下所见,唯此方生;生时宛有,一逝无痕。一有一逝,和合成名。有逝和合,生即不生。以此观世,何有何存?时运万物,如水注壑;未来未有,过去先零;现在不住,倏尔沉沦。自时观世,世界匪真。

 

 

心随时运,变化无方;虽云随化,不失至常。今觉昔觉,觉觉交光,匪惟相续,觉性无双。谓之相续,外论无妨。反躬内省,今昔无疆。今觉觉“昔”,今昔同行。今不至昔,焉得交光?今若至昔,时变何伤?时惟外变,觉自真常。(道德自我之建立中世界之肯定——第一、二、三节,不外注解上七段之意。)

 

 

象常象变,互为纪纲;常在变中,变谓变常。唯心之德,用变体常。用能滞所,滞所用伤。能不滞所,变用其方。因用恒变,用乃无疆。由用之变,用乃得常。用常体常,体用相将。

 

 

体既恒常,缘何用变?用若真变,体焉得常?当知用变,唯自用观;自体观用,变实不变。变惟显现,明镜高悬;影宛来去,明镜无迁。

 

 

自心观象,象随心显。心体不变,象亦无迁。惟心之德,不滞不溺;舍此转他,象若宛移。似离谓往,将即谓来,往来交替,遂成三世。时间范畴,由斯以立。时哉时哉,依用假立。既立之后,反加于心,谓心有变,妄议纷纭。

 

十一

 

自心观象,象依心存。心用流行,象若浮沉;已逝非丧,惟显之隐。当前一念,万劫常存;永矢弗忘,作用潜生。自心观世,幻必依真。世界幻影,摄幻者真。心真世真,世界坚凝。

 

乙、物理(上节以心摄象,此节化象为理)

 

 

唯心摄象,象实万殊。然彼万殊,同为心“所”(心之所对)。心“能”本一,一实统多。统多之事,类同别异。心随时运,舍彼接此。当其接此,心光两歧;方注于此,即复彼彼。彼彼者何?类同之始。既复彼彼,转而此此。此此者何?类同之次。既此此已,平观彼此。彼彼此此,别异兹起。类同别异,皆缘反视。反视伊何?心注逝“所”。心若外倾,“所”遂自成。自同自异,转与心对。客观物界,盖由斯立;空间观念,盖由斯起。

 

 

心注逝“所”,状若外倾。唯此外倾,非特成“所”;当其成“所”,亦复成“能”。缘此反视,逆转时向。时向呈变,逆转复常。复常于变,类同之始;用不滞常,再变此常,又复他常,类同之次。彼此置定,心游其间;以此斥彼,以彼斥此。二者相拒,各居其位;心为其枢,不偏不倚;两端在握,得显至常。

 

 

别异类同,彼彼此此。谓此为此,定此于内;谓此非彼,定彼于外。心光规物,内外齐规。一念双规,世界重分。心之宰物,于此肇基。

 

 

彼彼此此,心之物物;唯此物物,不同物役。缘心规物,规而不着;当其规物,即复推物。谓此为此,还此于此;谓此非彼,还彼于彼。物还其物,心即自还。陶人作器,器成手迁;心之规物,凯歌而旋。

 

 

唯心规物规而不着:类同别异,事乃无已。初惟具象,时空距继得共相,异所同状。曰形曰色,参伍错列:朝霞卧波,月明映雪,春山如笑,残花若泣。望彼共相,宛然独立,游绿飞红,有魂失魄;漂荡东西,不知所息。无家可归,长为世客;劳也诚劳,逸也诚逸,朝发昆仑,暮观海日。时空诚大,共相贯摄,不行而至,其行无迹。心有共相,时空失力。

 

 

唯心之德,不滞不溺。共相不忘,亦复成执;故得共相,还以附物。以相状物,使有所属。视物为主,游客来宿。主居时空,有家有屋。众客齐来,或延或拒;拒者谓非,延者谓是。拒者何之,望门投止。客既入门,门复外闭。相入物门,是名为理。相唯乎此,理实通彼;理之为言,贯同人异。理属于物,转名物理。客行入屋,外惟见屋;遂谓物实,相成虚廓。推相入物,心得超脱。

(注)此段谓以所见之相,表状所谓物,归之于物,遂谓物之能以如是相表之,而不误者,由物有显如是相之理。

 

 

物具多相,物具众理。相既入门,称名曰理。孤客远来,问主谁氏?冠盖满堂,皆云是理。同宿于兹,到有早迟,明晨分手,还各分驰。欢言揖让,聊定主宾,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臣忘其我,君忘自尊,名分随定,聊便呼称。

(注)初谓物有理,然析物至极,惟得物之众理。物所表现之众理,有逻辑上之隶属关系。兹以时间之先后,喻诸理逻辑上之先后。

 

 

晨鸡唱晓,曦光微明,理无定在,客复长征。浮生暂会,宛尔相亲。开门话别,阡陌纵横,各奔就道,约会长亭。方言再会,众客齐惊。回顾居舍,倏尔奔腾。烟飞雾灭,缥缈无形。物唯理聚,理散物零;唯理是实,万里鹏程。

 

 

唯心识理,理理相承。物有聚散,物有毁成。缘何而毁?缘何而成?成毁为果,成毁有因。后物为果,前物为因。因因无尽,无最后因。驰心入幻,疑惑环生:因若有果,何必果生?因若无果,果安从生?乃知因果,方便立名。唯理相承,果不虚生。唯理相承,果乃天成。因不生果,果不自因。全因该果,全果彻因。非因定果,亦果定因。因果互定,基理为根。因物果物,分段立名。

 

 

唯心识理,观物皆理。万象森罗,唯理之布。象如有状,理实无形,潜移默运,万象滋生。唯理交会,象若宛成。谁使理聚?自聚自凝,自成自化,天则流行,提挈造化,亘塞乾坤。理无散往,千古常新。谓理有往,泥理于象;谓理有散,定“空”(空间)求见。扫象忘“空”,理则常呈。新不成旧,但有新新。谁云有物?形形不形。

 

十一(赞知)

 

唯心识理,思入风云;超以象外,万化游心;汰繁入简,去杂成纯;以一持万,以故推今;研几质测,穷幽极深;由显知隐,以微知明;目营八表,神会玄冥。宇宙之奥,匪如心灵。

 

丙、心与理(此节融理归心)

 

 

“唯心识理,理乃心知。心但觉理,理觉攸分。心虽未觉,理自常呈;理之世界,外心潜存。唯心之义,将不得成。”此疑千古,难哉言明。

 

 

原彼执定,理在心外。实由坚持,理有理相。心虚无相,理若有相,心之与理,遂谓为二,理之世界,遂成心对。然求实谛,当明下义。

 

 

理有其相,义只一面。盖心求理,不孤立理,循理而转,理自扫相。理之世界,理无理相。无相非对,执外失据。通物之理,相无不扫。因理通物,呈一于多。一呈于多,多各有理;一多相贯,扫前理相。万象递迁,众物融会,物相理相,俱时而融。洪钧转运,毁裂苍穹;凡所有物,相无不融。物中理相,亦复同融。

 

 

“物唯理聚,未聚无物;理有可聚,会当有聚,对实物言,物外有理。”(上问下答),此先物(之)理,相亦不保。凡思所及,理皆有限,唯有限理,思中显相。然理据理,高低相望,低者在高,高泯低相。凡较高理,概彼低理,低理为分,高理为全。会分归全,唯全是实。分相入全,分相皆丧。

 

 

理相之丧,由有包之。包之者全,被包者分。全能包分,以兼他分。他分对此,恒为其反。凡所知理,无论内外,无不有反,相依并在。先后大小,时空范畴;一多因果,思想范畴;无不两两,辗转阴阳。孤立正理,未见其反。思有不及,非无其反。纵惟正理,心可离彼。注目于虚,便使正忘。孰使正忘?必有其理。如无其理,理非至上。忘正之事,于理何依?忘正之理,心之反理。此理反正,适足销正。销之使忘,此理堪任。惟此反理,与正相对,销正忘正,正不独贵。

 

 

循此以思,理之世界,诸理相对,相对并在;并在相连,亦复互赖;互赖相渗,不得为二。相对互渗,即为绝对。相对两端,中为交会。绝对为中,摄彼相对;两端在中,两端同泯。故理世界,理体不二;各类之理,必自相对,如八成四,如四成二,二复不二,统于太极。太极绝对,全摄理类;理类泯相,虚而不昧。

 

 

心之穷理,由前溯后,由低溯高,由左溯右。理运乎心,环心辐辏。心不滞理,能销理相。心销理相,相无不丧。即此足证,心为理枢;相对之理,并存心体。

 

 

心之穷理,必求至极,贯彼众理,会归于一。能觉无“限”,永超已成;“能”无不到,理岂外心?谓理外心,唯心有限。破限名觉,心不自限。心不自限,理不外心。心之有觉,惟在其通。能宛通所,即以状觉。能觉无限,在无不通。凡有所通,皆依理路。理之为德,即在资通。舍资通德,无理可识。能觉在通,心岂外理?

 

 

心之穷理,自超其觉。超觉入理,即忘其觉;忘觉之觉,是为真觉。理之显心,自转高理。理转高理,理如失己;失而无失,是为实理。理即心体,理外无心;心外无理,穷理心明。理如导心,心实显理;所显之理,实即心体;体自显用,非心映理。

 

 

“言心觉理,次第包超,心虽显理,理有未觉”。(总前义设疑、下答)——凡止所言,心动有及。心动有及,即有不及;故彼穷理,永无终极;惟心能超,及所不及;乃证凡理,不在心外。——然复当知:心之未发,寂然不动,本无所及;以无所及,无所不及。心有所及,即所于“所”;此所于“所”,为心之限。所“所”成限,乃有不及。故心未发,即无所限;以无所限,即无不及。知心未发,理实呈全。心诚息动,当下廓然,虚灵不昧,旁通无穷。理惟资通,此虚即理。自心言虚,即理之实。心体至虚,理无不实。心理如如,得无可得。本心即理,亦即太极。斯为了义,言思回绝。心理本然,诚赖默识。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唐君毅,转载自:《人生之体验》之附录<心理道颂>。

(0)
唐君毅的头像唐君毅作者
上一篇 2024年10月5日
下一篇 2024年10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