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注疏之 <梁惠王章句上> 第7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

曰:“保民而王(wàng),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shě之!吾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xìn)钟与(yú)?’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wàng)矣。百姓皆以王(wáng)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wèi)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yuàn)(páo)厨也。”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dúo)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wàng)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xīn),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wèi)不用力焉;舆(yú)(xīn)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wàng),不为(wéi)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wéi)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xié)泰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wèi)(zhǎng)者折枝,语(yù)人曰‘我不能’,是不为(wéi)也,非不能也。故王(wáng)之不王(wàng),非挟(xié)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wáng)之不王(wàng),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yà)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wèi)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nuǎn)不足于体与?抑为(wèi)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bì)不足使令(líng)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gōng)之,而王岂为(wèi)是哉?”曰:“否;吾不为(wèi)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pì)土地,朝(cháo),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wéi)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yòu)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wéi)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wéi)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zōu)人与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哉?盖(hé)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sù)于王。其若是,孰能御(yù)之?”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pì)邪侈(chǐ),无不为(wéi)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wǎng)民而可为(wéi)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奚暇(xiá)(chí)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hé)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bó)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ch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bān)(bó)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yì)(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姓田氏,名辟强,诸侯僭称王也。

齐桓公、晋文公,皆霸诸侯者。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道,言也。

董子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亦此意也。”

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王,谓王天下之道。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

曰:“保民而王(wàng),莫之能御也。”

保,爱护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shě之!吾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xìn)钟与(yú)?’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齕,音核。

舍,上声。

觳,音斛。

觫,音速。

与,平声。

胡齕,齐臣也。

衅钟,新铸钟成,而杀牲取血以涂其衅也。

觳觫,恐惧貌。

孟子述所闻胡齕之语而问王,不知果有此事否?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wàng)矣。百姓皆以王(wáng)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见牛之觳觫而不忍杀,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则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王察识于此而扩充之也。

爱,犹吝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言以羊易牛,其迹似吝,实有如百姓所讥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wèi)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恶,平声。

异,怪也。

隐,痛也。

择,犹分也。

言牛羊皆无罪而死,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设此难,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无以自解于百姓之言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yuàn)(páo)厨也。”

远,去声。

无伤,言虽有百姓之言,不为害也。

术,谓法之巧者。盖杀牛既所不忍,衅钟又不可废。于此无以处之,则此心虽发而终不得施矣。然见牛则此心已发而不可遏,未见羊则其理未形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则二者得以两全而无害,此所以为仁之术也。

声,谓将死而哀鸣也。

盖人之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施于见闻之所及。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养是心,而广为仁之术也。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dúo)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wàng)者,何也?”

说,音悦。

忖,七本反。

度,待洛反。

夫我之夫,音扶。

诗小雅巧言之篇。戚戚,心动貌。

王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复萌,乃知此心不从外得,然犹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xīn),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wèi)不用力焉;舆(yú)(xīn)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wàng),不为(wéi)也,非不能也。”

与,平声。

为不之为,去声。

复,白也。

钧,三十斤。百钧,至重难举也。

羽,鸟羽。一羽,至轻易举也。

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

舆薪,以车载薪,大而易见也。

许,犹可也。

今恩以下,又孟子之言也。盖天地之性,人为贵。故人之与人,又为同类而相亲。是以恻隐之发,则于民切而于物缓;推广仁术,则仁民易而爱物难。今王此心能及物矣,则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为耳。

 

曰:“不为(wéi)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xié)泰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wèi)(zhǎng)者折枝,语(yù)人曰‘我不能’,是不为(wéi)也,非不能也。故王(wáng)之不王(wàng),非挟(xié)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wáng)之不王(wàng),是折枝之类也。”

语,去声。

为长之为,去声。

长,上声。

折,之舌反。

形,状也。

挟,以腋持物也。

超,跃而过也。

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扩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难之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yà)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与,平声。

老,以老事之也。

吾老,谓我之父兄。

人之老,谓人之父兄。

幼,以幼畜之也。

吾幼,谓我之子弟。

人之幼,谓人之子弟。

运于掌,言易也。

诗大雅思齐之篇。刑,法也。寡妻,寡德之妻,谦辞也。御,治也。不能推恩,则众叛亲离,故无以保妻子。盖骨肉之亲,本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馀,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以及难。今王反之,则必有故矣。故复推本而再问之。

 

“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之!“

度之之度,待洛反。

权,称锤也。

度,丈尺也。

度之,谓称量之也。

言物之轻重长短,人所难齐,必以权度度之而后可见。若心之应物,则其轻重长短之难齐,而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权度,又有甚于物者。今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其爱物之心重且长,而仁民之心轻且短,失其当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既发其端,而于此请王度之也。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与,平声。

抑,发语辞。

士,战士也。

构,结也。

孟子以王爱民之心所以轻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为快也。然三事实非人心之所快,有甚于杀觳觫之牛者。故指以问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不快于此者,心之正也;而必为此者,欲诱之也。欲之所诱者独在于是,是以其心尚明于他而独暗于此。此其爱民之心所以轻短,而功不至于百姓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wèi)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nuǎn)不足于体与?抑为(wèi)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bì)不足使令(líng)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gōng)之,而王岂为(wèi)是哉?”曰:“否;吾不为(wèi)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pì)土地,朝(cháo),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wéi)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与,平声。

为肥、抑为、岂为,不为之为,皆去声。

便、令皆平声。

辟,与辟同。

朝,音潮。

便嬖,近习嬖幸之人也。

已,语助辞。

辟,开广也。

朝,致其来朝也。

秦楚,皆大国。

莅,临也。

若,如此也。

所为,指兴兵结怨之事。

缘木求鱼,言必不可得。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yòu)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wéi)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wéi)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zōu)人与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哉?盖(hé)亦反其本矣。

甚与、闻与之与,平声。

殆、盖,皆发语辞。

邹,小国。

楚,大国。

齐集有其一,言集合齐地,其方千里,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以一服八,必不能胜,所谓后灾也。

反本,说见下文。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sù)于王。其若是,孰能御(yù)之?”

朝,音潮。

贾,音古。

,与诉同。

行货曰商,居货曰贾。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近者悦,远者来,则大小强弱非所论矣。盖力求所欲,则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则所欲者不求而至。与首章意同。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惛,与昏同。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pì)邪侈(chǐ),无不为(wéi)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wǎng)民而可为(wéi)也?

恒,胡登反。

辟,与僻同。

焉,于虔反。

恒,常也。

产,生业也。

恒产,可常生之业也。

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

士尝学问,知义理,故虽无常产而有常心。民则不能然矣。

罔,犹罗网,欺其不见而取之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畜,许六反,下同。

轻,犹易也。

此言民有常产而有常心也。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奚暇(xiá)(chí)礼义哉?”

治,平声。凡治字为理物之义者,平声;为己理之义者,去声。后皆放此。

赡,足也。

此所谓无常产而无常心者也。

 

“王欲行之,则盍(hé)反其本矣:

盍,何不也。

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说具下文。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bó)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ch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bān)(bó)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yì)(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音见前章。

此言制民之产之法也。赵氏曰:“八口之家,次上农夫也。此王政之本,常生之道,故孟子为齐梁之君各陈之也。”杨氏曰:“为天下者,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然虽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者,不行先王之道故也。故以制民之产告之。”

此章言人君当黜霸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齐王非无此心,而夺于功利之私,不能扩充以行仁政。虽以孟子反覆晓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终不能悟,是可叹也。

 

编自:朱熹《四书集注》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齐桓公、晋文公,皆春秋时伯诸侯者,能尊周室,攘夷狄,后世称其功。然先诈力而后仁义,圣贤所不道也。

齐宣王有志于伯功,乃问孟子说:“在先五伯,惟齐桓、晋文为盛,二君所行之事,可使寡人得闻其概乎?”孟子对曰:“臣所受学,传自仲尼。仲尼之徒,羞称五伯,无有言及桓、文之事者。所以后世之人不传其事,臣无从而闻之。既无所闻,则无可言矣。王若必欲臣言不已,其惟王天下之道乎?盖王道乃圣门常言,而臣得之传闻者也。王若能取法王道,则伯不足道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

曰:“保民而王(wàng),莫之能御也。”

齐宣王又问说:“人君之德如何,则可以王天下?”孟子对说:“天之立君,惟欲其保养斯民而已。若能修德行仁以保安百姓,使之得所,则天下之民,皆爱之如父母,而戴之为君师,其王天下也,孰得而御之哉?”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shě之!吾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xìn)钟与(yú)?’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胡龁,是齐臣。新钟铸成,杀牲取血以涂其衅郄叫做衅钟。觳觫,是恐惧的模样。

齐宣王因孟子说保民可以致王,遂将自己问说:“若寡人者,也可以保安百姓否乎?”孟子对说:“可。”齐宣王问说:“你何由知道我可以保民?”孟子对说:“臣曾闻王之臣胡龁说,王一日坐于堂上,有人牵牛行过于堂下。王看见问说:“牵这牛将欲何往?'牵牛者对说:“新铸钟成,将杀此牛,取血以涂其衅郄也。'王说:“舍之,我不忍见此牛这样战惧觳觫,其状恰似无罪而往就死地一般,诚可怜也。'牵牛者说:“王既不忍杀这牛,则将废衅钟之事乎?'王说:“衅钟也是国之大事,何可废也?但取个羊来换他,则钟得以衅而牛亦可全矣。'臣所闻胡龁之言如此,不知果有此事否也?”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wàng)矣。百姓皆以王(wáng)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是吝惜的意思。

齐宣王因孟子述胡龁之言,乃承认说:“以羊易牛,诚有此事。”孟子遂就善念而开导之说:“王天下之道,不必他求,即王这一点不忍杀牛之心,便可怀保万民,兼济四海,而成兴王之业矣。但百姓每识见短浅,只见王爱此一牛,都道是吝惜财费而然。臣却知王之心,乃由觳觫之状,触目有感,一念恻怛之发,全出于不忍也。能由此一念而遂充之,于致王何有哉?”夫宣王爱牛之心,偶发于一时之感,而孟子遂许其可以保民而王者,盖此一念骤发之仁,最为真切。若推之于民,则凡以利用厚生,拯灾恤患者,将无所不至,而四海皆其度内矣。有保民之责者,能识此不忍之端而扩充之,则仁不可胜用已。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褊,是狭。

齐宣王以羊易牛,其心出于不忍,而其迹有似于吝惜。闻孟子之言,乃遂应以为然,说道:“以羊易牛,其迹似吝,诚有如百姓之所讥者,但我之心实不如是。齐国虽褊小,一牛之费能有几何,吾何爱焉?只为见其觳觫之状,若无罪而就死地,心中不忍,故以羊易之耳。此心惟夫子知之,而百姓不知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wèi)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异,是怪。隐,是痛。择,是分别。

孟子欲宣王察识其不忍之心,乃反复诘问之说:“百姓以王为爱,王亦无怪其然也。盖羊小而牛大,以小易大,迹本可疑,百姓何足以知之?王若果是不忍牛之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一般有生,一般无罪,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诚有难于自解者矣。”孟子设此难王,正欲使其反求诸已而得其本心也。宣王亦无以自明,乃笑而应之,说道:“是诚何心哉?我非爱惜一牛之费,而胡为易之以羊也。不忍于牛而独忍于羊,即我亦有不能自知者。百姓之以我为爱,不亦宜乎!”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yuàn)(páo)厨也。”

孟子因宣王不能自得其本心,又为之分解说道:“以小易大,虽难解于百姓之疑,然亦无伤也。盖仁虽无所不爱,而见闻感触之时,亦自有斟酌变通之术。今王既能全觳觫之生,而又不废衅钟之礼,于难处之中,得善处之法,是乃仁之术也,何也?盖时当见牛,则此已发而不可遏;时未见羊,则其理未形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得以两全而无害,所谓仁术者如此。大凡君子为仁,莫不有术。其于禽兽也,见其生,则不忍见其死;闻其声,则不忍食其肉。此固其恻隐之真心。然祭祀燕飨,礼亦不可废者,则身远庖厨,使其死不接于目,声不闻于耳,固所以预养不忍之心,而广其为仁之术也。吾王以羊易牛,正合于君子之道。若能察识此心而扩充之,何不可保民之有哉?”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dúo)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wàng)者,何也?”

诗,是《小雅·巧言》之篇。夫子,指孟子说。戚戚,是心中感动的意思。

齐宣王因孟子之言,有感于心,乃欢喜说道:“人藏其心,难可测度。我闻《诗经》有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两句说话,正夫子之谓也。夫以羊易牛,乃我所行的事;及反之吾心,求以小易大的缘故,自家茫然也,不知是何念头。夫子乃能推究来由,说是见牛未见羊之故。将我前日不忍的初心,不觉打动,戚戚然宛如堂下觳觫的形状,复在目前一般。此非夫子能忖度之,则我亦何自而得其本心哉?然这一点心,自我看来,极是微小,能济甚事?夫子却说足以致王,不知其所以合于王道者,果何在乎?”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xīn),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wèi)不用力焉;舆(yú)(xīn)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wàng),不为(wéi)也,非不能也。”

复,是禀白。秋毫,是毛之冗细而难见者。舆薪,是以车载着薪木。“今恩”以下,是孟子之言。

孟子因宣王未知爱牛之心可以保民,乃设辩以提省之说道:“今人有禀白于王者说:“我有力能举三千斤之重,而于一羽之轻却不能举;明能察见秋毫之末,而于舆薪之大却不能见。'王亦将信其言而许之乎?”齐宣王答说:“不然。人未有举重而不能举轻,见小而不能见大者也。”孟子遂晓之说:“王既知此,则知保民而王无难事矣。盖物与人异类,用爱颇难;民则与我相亲,加恩甚易。今王不忍一牛之死,是恩足以及禽兽,就如能举百钧,察秋毫一般。而德泽乃不加于百姓,是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也。恩能及于所难,而独不能及于所易,其故何欤?然则一羽之不举,只是不曾去用力,一用力,则举之何难?舆薪之不见,只是不曾去用明,一用明,则视之何难?百姓之不见保,只是不曾去用恩,一用恩,则保之何难?夫既不用恩保民,何由能成王业?故王可以王而不王者,乃能为而不为,非欲为而不能也。若肯为之,则取诸爱牛之心,推广之有余矣。保民而王何难哉?”孟子于宣王,既发其爱物之心而使之察识,又示以仁民之术而望扩充,所以引之于王道者,意独至矣。

 

曰:“不为(wéi)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xié)泰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wèi)(zhǎng)者折枝,语(yù)人曰‘我不能’,是不为(wéi)也,非不能也。故王(wáng)之不王(wàng),非挟(xié)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wáng)之不王(wàng),是折枝之类也。”

形,是形状。以物夹腋下,叫做挟。超,是超过。

齐宣王问孟子说:“夫子谓我之不王,是不为,非是不能。这不为与不能的形状,如何分别?”孟子对说:“泰山至大,北海至广,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乃天下所必无之事,以此与人说我不能,这个真是不能,非不为也。奉长者之命,而折取草木之枝,有何难事?以此与人说我不能,这个是不肯为也,非不能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其不同如此。今王有不忍之心,自可以保民而王天下。然而不王者,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而阻于不能。王之不王,乃折枝之类,而由于不为也。盖恩由仁达,患无此心耳。有是心以及物,则物蒙其爱;有是心以及人,则人被其泽,夫何难哉?”有保民之任者,亦在察识此心而扩充之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yà)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老,是尊事的意思。吾老、人之老,都指父兄说。幼,是抚育的意思。吾幼、人之幼,都指子弟说。运于掌,是说近而易行,如运动手掌一般。《诗》,是《大雅·思齐》之篇。刑,是法。寡妻,是谦称寡德之妻。御字,解做治字。

孟子又告齐宣王说:“我谓王不难于致王者无他,亦有见于推恩之甚易耳。且如我有父兄,我能尊事之,即推这老老之心,以及于民,使百姓每都得以尊事其父兄。我有子弟,我能慈爱之,即推这幼幼之心,以及于民,使百姓每都得以慈爱其子弟。如此,则举天下之老者幼者,无一人不被我之恩泽。以之措置一世,就如运动手掌一般,何难之有?《诗·大雅·思齐》之篇说:“文王之德,为法于寡妻,施及于兄弟,又能统御乎家邦。'盖言文王能以仁心,施之于家而家齐,施之于国而国治,总不外于此心之运用而已。故为人君者,诚能推此心以施恩,则包含遍覆,虽四海之大,可以保之而无难。不能推此心以施恩,则众叛亲离,虽妻子至近,亦不可得而保矣,况四海乎?考之上古帝王,其功业隆盛所以大过于人而非后世所能及者,别无他道,只是善推此心。由亲亲推之以及于仁民,由仁民推之以及于爱物,施为先后间,能不失其当然之序而已矣。今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乃不至于百姓,!是倒行而逆施,与古人之善推所为者,大相反矣。是果何为也哉?王其反诸心可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之!“

权,是秤锤,所以称物之轻重者。度,是丈尺。度,是称量的意思。

孟子因宣王昧于推恩,要他心里自家裁度,复晓之说道:“物有轻重,必须用秤称之而后可知;物有长短,必须用丈尺量之而后可知。凡物皆是如此,未有舍权度而能知轻重长短者也。若人之一心,万理毕具,于凡应事接物之际,尤不可无权度以称量之,更有甚于物者。盖物无权度,不过一物之差而已。设使心无权度,则事到面前,茫然不知是非利害之所在,其颠倒错乱,有不可胜言者,岂但一物之失而已哉!今王不忍一牛而忍于百姓,是其爱物之心,反重且长,仁民之心,反轻且短,差谬甚矣。王请自家称量民与物,孰重而孰轻;爱民与爱物,当孰长而孰短。庶吾心之权度不差,而施恩必自有其序矣,尚何百姓之不可保哉?”此可见人君一心,万化之源,必权度不差,而后能推行有序。凡斟酌治道,鉴别人才,以至于赏罚举错,皆当以此心之权度为准,而审察之也。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士,是战士。构,是两相构结。

孟子诘问齐宣王说:“吾王爱物之心重且长,而爱民之心反轻且短,则此心之权度,必有所由敝而失其准者。岂是要兴动甲兵,驱战士武臣于危亡之地,而构结仇怨于诸侯,然后快足于心与?不忍一牛之死,而忍万民之命,王试度之,则其长短轻重,较然可知矣。”齐王对说:“不然。这三件都不是好事,吾何为求快于此?所以不得已而为之者,将用以战胜攻取,求得吾心中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wèi)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nuǎn)不足于体与?抑为(wèi)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bì)不足使令(líng)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gōng)之,而王岂为(wèi)是哉?”曰:“否;吾不为(wèi)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pì)土地,朝(cháo)秦楚,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wéi)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便嬖,是近习嬖幸之人。居上临下叫做莅。缘,是攀缘。

孟子闻宣王求大欲之言,因探问之说:“王之所大欲如何,可使臣得闻之与?”齐王有难于自言者,但笑而不言。孟子又设问说:“王所大欲,岂为肥甘之味不足于口与?轻暖之衣不足于体与?抑或为华采之色不足观视于目与?声音之美不足听闻于耳与?近习嬖幸之人不足备使令于前与?凡此数者,王之诸臣皆足以供应之而不缺,王岂为是而汲汲以求之耶?”齐王应之说:“不然,这几件都是小事,吾不为是而求之也。”孟子说:“王所欲既不在是,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王必是要开广土地,朝服秦楚,临御中国,安抚四夷,使天下一统,然后王之大欲始遂耳。然求是大欲,必有大道。乃兴兵结怨以求之,以如是之所为,求如是之所欲,譬如攀缘树木而求水中之鱼,岂有可得之理哉?”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yòu)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wéi)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wéi)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zōu)人与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哉?盖(hé)亦反其本矣。

邹、楚,是二国名。

齐宣王因孟子说他兴兵以图大欲,如缘木求鱼,疑其过当,乃问说:“缘木求鱼乃必不可得之事。今我兴甲兵,求大欲,虽未可遽得,岂至如此之甚乎?”孟子对说:“王疑我所言为甚,不知以此较彼,则王之所为,比那缘木求鱼,更加甚焉。盖缘木求鱼,虽不能够得鱼,后来却无灾祸;使以那兴兵构怨之所为,求遂那霸王之大欲,尽心竭力为之,到后来非惟无功,且将召灾取祸,有必不可免者矣。”宣王因问后灾之说:“可得而闻之乎?”孟子说:“这个事理甚明,但王未加察耳。且如邹国与楚国交战,以王评论他两家,那厢取胜?”宣王说:“楚人必胜。”孟子说:“王既知此,则可见战之胜败,不在兵刃既接之后,比权量势有可预推者矣。盖以国之小者与大国战,其势固不敌也。以兵之寡者与大众战,其势固不敌也;以力之弱者与强国战,其势固不敌也;此其事理岂不章章较著哉?今海内之地,大约以每方千里计之,凡有九区。集合齐地而算之,不过千里。余皆列国所有,是于天下九分之中,才得其一分耳。今王欲以齐千里之一分,而服海内之八分,其强弱众寡小大,势不相当,就如邹敌楚一般,必不能胜矣。岂不可为之寒心哉?我所谓必有后灾者如此。王必欲臣服海内,何不反其本而求之,以仁心而行仁政乎!盖能反其本,则小大众寡皆所不计,而所欲者,将不求而自至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sù)于王。其若是,孰能御(yù)之?”

商、贾,都是做买卖的人,居则为商,行则为贾。愬,是告诉。

孟子告齐宣王说:“我所谓反本者,不可他求,在行仁政而已。今王诚能推爱物之心,以行保民之政,为之兴利远害,为之厚生正德,凡法制品节之施,皆根之至诚恻怛之意,则不但本国之民,被其泽而心悦,将见风声所达,无远弗届。使天下做官的,皆欲立于王之朝以行其道。务农的,皆欲耕于王之野以安其业。商贾知关市之不征,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知道途之无滞,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有苦其君之暴虐,而求解倒悬之苦者,皆欲来告诉于王。民之归仁,其不约而同如此,其势殆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由是而土地可辟,秦楚可朝,莅中国而抚四夷,无不遂王所欲矣。何必兴兵结怨为哉?”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pì)邪侈(chǐ),无不为(wéi)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wǎng)民而可为(wéi)也?

惽,是昏昧。恒产,是百姓每常久的产业。恒心,是人所常有的善心。不知而误堕其中,叫做陷。罔,是欺罔。

齐宣王闻孟子发政施仁之盲,有感于心,遂诚心以求教说:“王天下之大道,诚不外于仁政。但我资质昏昧,无所知识,不能遽进于此道。愿夫子辅导我之志意,凡政如何而发,仁如何而施,明白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而为之,一一见之于施行,以求不负夫子之教焉。”孟子对说:“仁政莫先于养民,养民莫先于制产。盖礼义生于富足,故人须有衣食之常产,斯有礼义之常心。若不假于常产,而自然能有常心者,惟是那从事学问,习知礼义的士人,方能如此。若寻常小民,没有常产,便无所资藉,为饥寒所陷溺,因就没有礼义之常心矣。苟无礼义之心,则将恣情纵欲,荡然于礼法之外。凡放纵淫辟,欹邪侈肆,一切不善之事,无所不为,而犯罪者众矣。为人君者,平时不能制常产以养民,及至陷民于有罪之地,然后从而加之以刑,是则欺愚民无知而陷害之,非罔民而何?若此者不仁甚矣,安有仁人在位,以爱养百姓为心者,而肯为此罔民之事乎?吾王欲行仁政,其于制民之产,诚有不容缓者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畜,是养。驱,是驱使向前。

孟子告齐宣王说:“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以至于无所不为,盖恒产所系之重如此。故明君之为治,必度地居民,计口授田,使一岁所出,上面足以奉事父母,下面足以畜养妻子。丰年收成好,用度有余,可饱食终身。或遇年岁凶荒,也有积蓄糊口,可以免于死亡。盖民之相生相养如此,然后驱使他去为善,他心无所累,从上教化,自然省力。此所谓民有恒产,因有恒心者也。”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奚暇(xiá)(chí)礼义哉?”

承上文说:“明君之治民如此。如今制民之产,不尊古法,使民不得尽力于农亩,而徒困于征求。上不足以奉事父母,下不足以畜养妻子。虽当丰乐之岁,尚且迫于饥寒,终身受苦;一遇凶年,便转于沟壑而不免于死亡。百姓当这等时候,皇皇然救死犹恐不足,那有闲工夫去讲习礼义哉!此所谓无恒产因无恒心也。”

 

“王欲行之,则盍(hé)反其本矣:

夫观恒心之有无,系于恒产如此,王若欲发政施仁,而行保民之道,则何不反求其本,以制民常产为先务哉?夫民生之苦乐系于君,而君身之安危系于民。民乐生则爱戴归向而君安,民疾苦则忧愁思乱而君危。是明君治天下,必使家给人足,人人有乐生之心,然后祸乱不作,而治安可永保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bó)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ch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bān)(bó)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yì)(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这一节是制民常产之法。孟子又说:“制民常产之法无他,只是将小民田里树畜之利,与他定个经制而已。如一夫既受田百亩,外又有五亩宅舍。其宅舍周围墙下,叫他种植桑树以供蚕事,则丝帛有出,而五十非帛不暖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不要误了他孕子之时,则孳育繁息,而七十非肉不饱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不要妨误他耕耘收获的时候,则民得尽力于农亩,而八口之家都有养赡,可无饥馁之患矣。恒产既制,则恒心可生。由是设为庠序,而慎重教化之事。又就其中,把孝悌两端,申重反复,极其告谕之详,则民知爱亲敬长,乐为代劳,那年高颁白之人,无有负戴于道路者矣。人君定制立法,至使老者得以衣帛食肉,而又无负戴之劳;黎民不饥不寒,而又知孝悌之义,则教养兼举,治化大行。由是而土地可辟,秦楚可朝,莅中国而抚四夷,不难矣。谓不能王于天下者,理之所未有也。我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者,正以此耳,区区霸功,何足道哉?”

按:此章齐王所问者霸功,而孟子则告以王道。至论王道之要,则不过推不忍之心,以行保民之政而已。故即齐王不忍一牛之心,反复发明其可以致王之理,而以制民常产终焉。有志于三代之治者,宜深念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郑其嘉的头像郑其嘉管理员
上一篇 2024年12月16日 上午5:00
下一篇 2024年12月18日 下午4: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