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将朝(cháo)王。王使(shǐ)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zhāo)将视朝(cháo),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cháo)。”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cháo)。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cháo),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yāo)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cháo)。”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wū),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 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cháo)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qiàn)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zhǎng)民莫如德。恶(wū)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wàng);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jiào),而不好臣其所受教(jiào)。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将朝(cháo)王。王使(shǐ)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zhāo)将视朝(cháo),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cháo)。”
章内朝,并音潮,惟朝将之朝,如字。
造,七到反,下同。
○王,齐王也。
○孟子本将朝王,王不知而托疾以召孟子,故孟子亦以疾辞也。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东郭氏,齐大夫家也。
○昔者,昨日也。
○或者,疑辞。
○辞疾而出吊,与孔子不见孺悲取瑟而歌同意。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cháo)。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cháo),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yāo)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cháo)。”
要,平声。
○孟仲子,赵氏以为孟子之从昆弟,学于孟子者也。
○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
○仲子权辞以对,又使人要孟子令勿归而造朝,以实己言。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wū),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 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恶,平声,下同。景丑氏,齐大夫家也。景子,景丑也。恶,叹辞也。景丑所言,敬之小者也;孟子所言,敬之大者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cháo)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夫,音扶,下同。礼曰:“父命呼,唯而不诺。”又曰:“君命召,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言孟子本欲朝王,而闻命中止,似与此礼之意不同也。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qiàn)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zhǎng)民莫如德。恶(wū)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与,平声。慊,口簟反。长,上声。慊,恨也,少也。或作嗛,字书以为口衔物也。然则慊亦但为心有所衔之义,其为快、为足、为恨、为少,则因其事而所衔有不同耳。孟子言我之意,非如景子之所言者。因引曾子之言,而云夫此岂是不义,而曾子肯以为言,是或别有一种道理也。达,通也。盖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曾子之说,盖以德言之也。今齐王但有爵耳,安得以此慢于齿德乎?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乐,音洛。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程子曰:“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也,为是故耳。”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wàng);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先从受学,师之也。后以为臣,任之也。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jiào),而不好臣其所受教(jiào)。
好,去声。丑,类也。尚,过也。所教,谓听从于己,可役使者也。所受教,谓己之所从学者也。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不为管仲,孟子自谓也。范氏曰“孟子之于齐,处宾师之位,非当仕有官职者,故其言如此。”此章见宾师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贵为重,而以贵德尊士为贤,则上下交而德业成矣。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将朝(cháo)王。王使(shǐ)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zhāo)将视朝(cháo),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cháo)。”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是齐宣王。昔者,是昨日。孟子于齐处宾师之位,未尝委质为臣,故在齐,王当就见,不当召见。在孟子可往朝,不可应召。其礼与臣下自不同也。
○孟子一日将朝齐王,王初不知,乃使人来召孟子说:“寡人初意,本要自来就见夫子,只因偶有寒疾,不可以当风,故不能来。明早将欲视朝,不识夫子肯来使寡人得一见否?”齐王托疾以召孟子,是以臣礼待之,而非能屈己以下贤者也。孟子知其意之不诚,亦托疾以辞之说:“我初意本欲朝见,但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盖不敢显言其非,而又不欲往应其召,孟子以道自重如此。然又恐齐王不悟而以为真疾,则此意终无以自明矣。故次日便出吊于齐大夫东郭氏之家。公孙丑疑而问说:“夫子昨日方以疾辞,今日便以吊出,则是明为托疾矣,无乃不可乎?”孟子答说:“昨日有疾,故不能造朝,今日疾愈,可以往吊,如之何不吊乎?”盖孟子之意,正欲使齐王知其非疾,而自悟其召见之非,与孔子不见孺悲取瑟而歌之意相似。惜乎门人弟子,犹有所未喻也。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cháo)。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cháo),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yāo)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cháo)。”
○采薪,譬如说打草,采薪之忧,是言疾不能采薪,盖谦词也。要,是拦阻。
○孟子既出吊于东郭氏,齐王不知,以为真疾,乃使人问之,又遣医来诊视。是徒谓殷勤仪节之间,可以虚縻贤者,而不知尊德乐道之诚,正不在此也。乃孟仲子不以实告,而又权辞以对之说:“昔者以王命来召,适吾夫子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恐违王命,乃趋造于朝,不识此时能至朝否?”孟仲子既饰辞以对使者,恐孟子不知,乃使数人要之于路,说:“请必无归而造于朝。”欲以实已之言也。夫孟子辞疾出吊之意,本欲使齐王知之,有所感悟。乃公孙丑既疑其不可,而孟仲子又从而为之辞,则孟子以道自重之意,虽其门弟子亦不能知,而况齐王乎!此孟子所以不得不曲明其意也。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wū),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 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丑,是齐大夫。恶,是叹辞。
○孟子辞疾出吊,本欲警悟齐王。乃孟仲子不以实对,而要其必朝,则尽失孟子之本心矣。孟子既不能显言其意,又不欲趋造于朝,乃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盖欲示意于景丑,而使转闻于齐王耳。景丑乃责备孟子说道:“人之处世,内而家庭,则有父子;外而朝廷,则有君臣。此是天下之大伦,自有生民以来,不可废也。父子以情相爱,故主于恩;君臣以礼相接,故主于敬。人人各有当尽的道理。今丑见王之待子,可谓致敬尽礼矣,乃未见子之所以敬王,其如君臣大伦何哉?”孟子因晓告之,叹息说道:“子以我为不敬王,是何言也?大凡人臣敬君,不在仪节上周旋,只在大道理上明白。如今齐人都无以仁义告王的,岂是以仁义为不美的事,其心以为,王但知有功利,志趣卑陋,不足与言仁义云尔。这是以常人待其君,轻忽侮慢,不敬莫大乎此。若我则以尧舜望于王,平日所言,都是仁义,都是尧舜治天下的道理。若权谋功利,与尧舜之道不相似的,即不敢陈说于王前,是欲吾王扩充仁义,以致唐虞之盛治也。我不以庸君待王,而以大圣人望于王,则齐臣之中,岂有如我之敬王者哉?子乃以我为不敬王,是不知事君之大道矣。”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cháo)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qiàn)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zhǎng)民莫如德。恶(wū)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慊,是心有所不足的意思。
○孟子以陈善责难为敬,而不以趋走承命为礼,正是以宾师自处之意也。景丑不达,终是以臣礼责备孟子,乃应说:“不然,我以子不敬王者,非此之谓也,谓于礼有未尽耳。《礼经》上说,人子闻父有召命,则唯而无诺;人臣闻君有召命,则不俟驾而行,是急趋君命者,乃礼之当然也。今子本将朝王,既闻王命,乃称疾不往,此与不俟驾之礼,若有不相似者。我以子为不敬王,盖以此也。”孟子晓之说:“闻命则趋,固人臣事君之常礼,而以道自重,乃君子立身之大节。吾今所言,岂谓是与?昔曾子尝说,晋楚大国,其富诚不可及矣。然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当之,不禄而富,是天下之至富者在我也。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当之,不爵而贵,是天下之至贵者在我也。在晋楚非有余,在我非不足,吾又何慊乎哉?曾子之言如此,这岂不合于义而言之乎?是别有一种道理,超乎势分之外者。这道理为何?盖通天下之所尊的,凡有三样。爵位尊贵的,是一样;年齿高大的,是一样;道德完备的,是一样。在朝廷之上,以贵临贱,以卑承尊,那时只以爵为重,名分一定,莫敢僭逾,此爵所以为达尊也。在乡党之间,长者居上,少者居下,那时以齿为重,先后次序,莫敢违越,此齿所以为达尊也。至如辅佐一世,而成治安之功;长率万民,而致雍熙之化。此惟有仁义之德者能之,那时只以德为重,在朝廷不敢与之论爵,在乡党不敢与之论齿,此德所以为达尊也。今王虽富有齐国,南面称孤,其爵诚尊,然不过达尊之一耳。若论齿论德,则我有其二,安得以彼之一,而慢我之二哉!然则王之不当召我也明矣。”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孟子承上文说:“我谓王不当召我者,非故自为尊大也。亦以人君图治之要,只在尊德乐道而已。故自古帝王,将欲兴建太平,而大有为于天下,则必屈已下贤,隆礼待士,而有所不敢召之臣。如于君德治道,欲有所咨询;于民情政体,欲有所商确,则必枉驾就见,而亲访其谋猷,此所谓不召之礼也。夫以王公之尊,岂故屈身于匹夫之贱哉?只为尊敬其德,爱乐其道,欲使仁贤效用,治化有成耳。苟尊德乐道不如是,则任贤之心怠,望治之志荒,乌足与有为哉!此大有为之君,所以有不召之臣也。王乃欲召我,岂未欲大有为于天下耶?”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wàng);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jiào),而不好臣其所受教(jiào)。
○丑,是类。尚,是过。
○孟子承上文说:“自古大有为之君,行王道而王者,莫如成汤,行霸道而霸者,莫如齐桓公。这二君都有所不召之臣,伊尹、管仲是也。成汤三聘伊尹,知其志在于觉民,即从而受学焉,然后任之为相,号曰阿衡。故伐夏救民之事,伊尹皆以身任之,七十里而为政于天下,汤遂不劳而王矣。桓公一见管仲,知其才可以托国,即从而受学焉,然后任之为相,称曰仲父。故尊王攘夷之事,管仲皆以身任之,九合诸侯而不以兵车,桓公亦不劳而霸矣。一王一霸,功虽不同,要之尊德乐道,可与大有为则一也。今天下诸侯,以地则相类,以德则相等,莫有能建立王霸之业,而超过当时之君者。此无他故,只为列国之君,都以富贵骄人,不肯屈已下士。有一等趋走承顺,为我所教诲的,便喜欢用他,过为亲厚;有一等抱道怀德,我所从受其教诲的,便不喜欢用他,反致疏远。求如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者,不可复见矣。既无不召之臣,又安能成大有为之业,所以地丑德齐,终莫能相尚也。然则齐王欲大有为,岂可复蹈时君之习,而不以汤、桓为法哉!”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直以不召之臣自任,说道:“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都是学而后臣,欲有谋焉则就之,未尝敢召之来见也。夫伊尹为元圣,其不可召,固不待言。至如管仲一霸者之佐耳,尚且不可召,而况不屑为管仲者,顾可召而见之乎?盖我所志者,伊尹之志所学者;曾子之学。辅世长民之德,无慊于晋楚;尧舜仁义之道,独陈于王前。方将卑管仲于不足为,而顾托疾以召之,是待我不如管仲也,我岂可轻于往见哉?”孟子此言,非故自为高亢,盖有见于人君治天下之道,当如是耳。盖人君与贤者共治,若恃其富贵爵禄,可以奔走天下,则其待士轻。待士轻,则其任之必不重,仕何由行其道乎?故君能降志于其臣,而后士重;士能亢志于其君,而后道行。上可为成汤、伊尹,下不失为桓公、管仲。此《易》之泰卦所以取于上下之交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