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论语》释题

时间:西历2009年12月10日

地点:北京首期全日制读经师资培训营

主讲人:王财贵老师

哲萱编辑   王财贵修订

这本书叫做《论语》,有人曾经问,为什么叫做“论语",“语”我们知道是语言,因为整本书大部是语录,语言的记录,所以语就不需要解释了。那为什么叫做“论”语?这个字平常都读lùn(四声)啊,为什么专在这里读做lún(二声)?其实这是无所谓的,假如读lùn语,也没有大错,不过读lún语,可能意思比较好一点,尤其从古以来都读lún语。还有,这个字,其实本来也应该读做lún不是读做lùn。

“论”字有两音,其中一个是本音一个是破音。而它原本应读为什么呢?我们看这个字的结构,一个“言”字,旁边一个“仑”字,是个形声字,言字旁是形符,仑字旁是声符,声符其实就是注音,所以这个字的读音就是“仑”。现在我们有拼音,注在字的旁边,古人没有拼音的方法,但是中国字有80%都是形声字,把声音融在字里,所以看到一个字,照它的偏旁读出声音,往往八九不离十,所谓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

“仑”,虽然是注音,但是文字学上有一种“形声兼会意”的现象,音符同时也代表了意义。于是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分析“仑”字的结构以了解它的意义。它上面是一个“亼”,这个字念做“集”,这个字加个“口”不就是“合”了吗?我们有一个辞语说“集合”。“亼”就是集合的意思。这个“亼”是个象形字,象屋顶的梁和椽的结合,屋顶有两面的斜坡,中间有横梁把它连接起来,所以“亼”是合起来的意思。“亼”下面是什么呢?是“册”。所以“仑” 是“集册”两个字合起来,是所谓的会意字——两个字结合起来,让人从两个字体会出整体的意思。所以要了解“仑”的意思,我们要从“集”跟“册”来了解。

 “亼”是集合,那“册”是什么呢?古时候的文章,是写在竹简上面的,竹简多了,把它用线编起来,画出竹简编列的形状,这个字就是“册”。所以闽南语中把读书还叫做“读册”,多么古雅的词语。那“亼册”又是什么意思呢?“册”既然是由一根一根的竹简编起来的文章,而文章是有意义的,编辑是要有顺序的,所以“亼册”含有“有理有序”的意思,所以“仑”就是有理有序的事物了。有条理,有秩序叫做“仑”,我们可以从由“仑”所构造的一些字来证明这个意思:比如,除了言字旁之外还可以加什么旁?加“亻”,就是“伦”, “伦”就是人间的应该遵守的条理以及秩序,所以我们说“人伦”,说“伦理”。古代有所谓“五伦”,就是五种生活上最必须注意的条理和秩序,假如这个条理秩序乱了社会就乱了。哪五伦呢?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这是亲情的伦理,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是社会的伦理。“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条理和秩序。

还有哪个字?车轮的“轮”, 加一个车字成为“轮”。车轮是有条理有秩序的结构,你看它的条幅不是很平均吗,假如幅不平均,车轮可能就不平稳,还有车轴跟外面的轮廓距离要相等,也就是轮子要很圆,要不然车子就一颠一簸了,所以用这“仑”字做偏旁。还有呢,加了“三点水”成为“沦”,“沦涟”的“沦”,是水的波动,你如果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头,它起的涟漪,那个涟漪就是沦涟,水的波动是很有秩序的,它从一个点,向外作同心圆的扩散,层层扩散,有条理有秩序。

依此而推,加个言字旁就是有条理有秩序之语言,所以这本书我们称为lún语不叫lùn语。那么“论”为什么还有lùn的声音呢?“论”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言语的有条理,有秩序,而如果我们把这个字作为动词用,就是讨论、议论,就有互相表达、互相沟通,甚至互相辩论、互相指责的意思。当有这种意思的时候它做动词用,当动词用就念做lùn。那么你看《论语》,《论语》有孔子自己的表达,它是不是跟你讨论呢?不是。如果是弟子问孔子来答,这个跟一般的讨论也不一样,何况《论语》里面没有所谓的互相辩论,互相指责,它只是圣人心中义理的表达,其所表达出来的是合条理,有秩序的,所以这本书古人就把它称为《论语》。

从书名上看,说“论语”是一种有条理有秩序的表达,其实还不能够尽《论语》这本书的内容特质。我们知道《论语》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有读书人都很尊重的,古人对很尊重的书就会给一种称呼,叫做“经”。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跟“五经”放在一起,“四书”也有“经”的地位。宋代以后,号称的“十三经”,其中就包括了“论语”。所以古人是把《论语》当“经”来看的。四书五经——所谓的五经或者称为六经,因为“乐”这部经号称是失传了,或者说“乐”本来就没有文字记录,所以 “乐经”是虚的,因此称六经也可以,称五经就少了乐——所谓易、诗、书、礼、春秋。如果说六经呢,就是在“礼”后面加个“乐”,因为礼跟乐往往是相配合的,所以礼乐可以放在一起。六经的顺序可以这样说,易、书、诗、礼、乐、春秋,还有另外一个顺序,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虽然你随便列举也无所谓,但是要求严格的话,它必须有个顺序,就是这两种顺序。

第一种顺序是什么顺序?——历史的顺序。就是按照这些书成书的历史的早晚,《易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书,号称是从伏羲八卦开始的,所以排在第一位。尚书的第一篇叫做“尧典”,从尧舜开始,就排在第二位。再来是诗,诗就是《诗经》,诗经中最古老的篇章是所谓的“商颂”,商就是商朝,又比尚书再晚些了。再来是礼,礼乐,大体上可以上推到周公的制礼作乐,算是周朝的作品,又晚了些。至于《春秋》,是春秋时代孔子的作品,孔子读鲁国历史,做了笔记,从鲁隐公元年,大约是从周平王东迁,就是从东周初期开始写的,一直写到孔子那一代的鲁哀公十四年,这部书名叫“春秋”。其实“春秋”就是春夏秋冬的意思,以春秋代表四季,四季就是一年,年复一年,就形成历史,历史的记录在鲁国叫做春秋,孔子就着鲁国的春秋作的笔记,也叫“春秋”。这部书所记录的时代,我们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了不起,他著一部书叫春秋,后人就把那个时代叫春秋时代。春秋是六经中最晚出的。

有关这几部书的成书过程,也有相当的意思可谈:这几部书本来都是孔子以前的书,古代流传的书或许不少,但孔子曾整理过这几部书,用来教授弟子,于是它们就保留了下来,而且历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孔子没经手的书,都不见了。而孔子整理这几部书的手法是不一样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孔子整理这六部书,是“删诗书、订礼乐、系易、作春秋”,孔子用删、订、系、作这四种手法来整理这些古代的重要文献。

 “诗书”是用删的,为什么?自古从朝廷贵族作到各地民间各种歌谣,流传下来的诗一定非常多,号称有三千篇,但有些或许是不优美的,或许是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教化作用的,孔子删掉了十分之九,于是剩下目前我们看到305篇,号称“诗三百”。 “书”本是历史的记载,或者是历史的事件,或者是历史中重要人物的言论。历史那么长久,孔子之前从尧舜算起,也两千多年了,从尧舜夏商周以来的文献,一定是很多的。这些文献,有些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而不足以流传,不足以警惕人心的部份,孔子就把它删了,删剩下的,现在所流传的几十篇,叫做尚书。孔子所删掉的都已经泯灭了,孔子所保留的都继续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书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

再说订礼乐。周公曾制礼作乐,但是到了孔子时代,所谓礼坏乐崩,孔子认为必须重新修订。所以礼乐不是要删,礼乐是要订,修订。孔子一生提倡恢复周公之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论语》记载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心,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见孔子不只把握礼的常道,也把握礼的变道,这样才能修订礼。至于乐,《论语》有一章记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是卫国,从卫国再回到鲁国,所以说“吾自卫反鲁”,孔子回国后,“然后乐正”, 鲁国朝廷所演奏的音乐,才恢复正轨,而让“雅、颂各得其所”,雅乐有雅乐的演奏方式和场合,颂乐有颂乐的演奏方式和场合。因为孔子对礼乐有精深的研究,所以连鲁国的国家音乐团的团长,就是所谓的太师,还要接受孔子的教导。《论语》上有一章记载这件事:“子谓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可见孔子音乐素养是很高的,所以礼乐都经过孔子的修订,叫做“订礼乐”。

对于“易”,古代的易是卜筮的参考书,孔子读到“易”,有很深的感受。因为所谓的卜筮,是人问神明,请神明指示吉凶的活动。孔子发现其中隐涵了甚深的意义——所谓“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龟甲的卜和蓍草的卦,可以让人与神相沟通,这等于承认了人心可以通于天心,孔子读《易经》读出了这个意思——人德可以合乎天德。所以《易经》是人德而合乎天德的一部书。《易经》最重要的意涵,就是“穷神知化”——让我们追究神明之德,而体会天地造化之理。将易经这种内蕴说出来,是从孔子开始的。而孔子或是孔门弟子,把孔子对易理的发挥记录下来,放在易经的后面,就好像把古今的易学绑在一起,绑在一起叫做“系”,经过孔子这一手法,就开了中国易经哲学的传统。

至于春秋呢?说春秋是用“作”的。孔子不是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吗?但是春秋却是“以述为作”。孟子曾引孔子说:“知我者其为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为什么呢?因为春秋是历史,历史的写作是王者的事,尤其孔子以历史的记载方式,来表达他对于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评判,这种评判上及诸候王公下及大夫及百姓,谁敢这么判断历史事件和人物呢?只有天子,孔子是代行天子之事了,所以他才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这叫做“道德的判断”,孔子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历史,事件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的,有人不合道德,孔子也要贬的。而孔子的文章做得非常简练,孔子认为好的,赞赏他,用一个字来表示,孔子认为不合理的,贬低他,用一个字表示,叫“一字褒贬”。孔子有圣德,凡是被孔子所褒的,是真好的,称之为“荣于华衮”,比升官进爵还光荣,而凡是被孔子所贬过的,千秋万世你就抬不了头了,叫做“严于斧钺”,就好像斧头大刀架在脖子上,这么样的严酷,令人恐惧。所以孟子才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这叫历史的惩罚。春秋不是原本的历史,原来的历史只是史实,让历史中带有了道德的意味,让历史变成历史哲学,这是孔子加上去的意思,所以说春秋是“作”。

这样子孔子对于古来的六种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了一番的处理,把他以前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智慧的成果,浓缩为这五、六本书,流传下来给我们后代,请问我们要不要去好好珍惜,我们要不要去读经啊!没有这些经典,孔子以前两千多年的智慧就泯灭了,孔子以后,为什么中国人都要去读这些经典呢?为什么都要去尊重孔子呢?这就是一个民族智慧之源!尊重民族的智慧,是一个民族天经地义的事。没有源头活水,这个民族怎么活下去啊!果然中国读书人不负孔子所望,代代相承,源远流长,一直到现在。纵使在历史上,有许多的时候是不信圣人的,不信经典、 毁坏传统,但是它被毁坏了,又很快的再兴起,被忘记了,又很快地再被迎接回来,因为这是人性所在,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乃至于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我们讲到五经或者六经,顺便讲一下它们的来源,明白了来源,我们就稍微了解它的意义。刚才我们还说六经的排列还有另外一个顺序,那顺序是我们去接近去体会经典的顺序,所谓难易的顺序。这顺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是最先可以读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什么叫“兴”?兴本来是做诗的一个文体,就是“兴起”,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景色了,于是我就兴起跟这个景色或有关或无关,若有若无的一种心境。譬如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就兴起了一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境或是一个向往之情,这个叫做“兴”。“兴”如果用在学习上,就是兴发人的志气,兴发你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至少是兴发你的情感,让你的情感能够倾向深刻、优雅,这叫做“兴”。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他所选的诗都有一种“思无邪”的内在质量,诗人以无邪的心来写作,我们透过这些写作,也兴发我们无邪的心,所以孔子说诗可以兴。这是一个人的入道之门,一个人要走人生的正路,必须先有开阔、优雅的心情,所以诗是我们第一步要接近的经典,因此排在最前面。

“书”本来是历史,历史也可以兴发人,我们看到历史中朝代的兴衰,人物的忠奸,会兴发我们的志气,因为人都有内在的善的心灵、善的期待,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光明的人,都希望世界往好的方面走,所以我们读到时代衰颓的时候,心中也会跟着忧伤,我们看到奸臣弄权,心中也会兴起一股愤怒之气,看到又有忠臣孝子出现,看到时代又兴盛了,百姓安和乐利了,我们会为之满心的欢喜,有一种向往之情,这样,读历史不是可以兴发人的志气吗?所以诗书都是用来兴发志气的,所以放在开始读书的初步。

至于“礼乐”呢,礼可以让你的气质笃定人格坚实,让你知道如何去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去尽自己的责任。而尽自己责任的时候,还要非常平和、非常宽大,用平和宽大的心待人接物,所以礼中就有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个和就是乐的精神,先王之道是以斯为美,小大都由之,不论在小处在大处,都要有礼和乐的精神运行其中。周公制礼作乐中的礼,不只是一般生活的仪节,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典章制度。现代化的国家,最高的礼就是宪法,宪法规定整个国家组织的大架构,把一个国家的为政之道做了规范,规范就是“礼”。而这个规范当中,又有许多的分工,分工就是节制,节制也是“礼”,分工是为了合作,合作就是“乐”,所以典章制度中含有礼乐的精神。乃至于我们日常一般的生活,所谓冠婚丧祭,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些礼有很严密的仪节的规定,仪节的规定就是礼。而这些仪节规定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人好好地尽他的情,能够“尽其情”,尽其情而使人心中感到安定和平,而人与人之间在礼中相来往,也能够各自表达他的情感,并使情感与情感顺畅地互相交流,达到和谐的境况,和谐就是乐,这样礼中也就含有乐。何况在行礼的时候,往往奏乐相配合,礼乐一体,就更很明显了。所以诗书是兴发你内在的志气,礼乐则是要落实在生活中,从上到下,从政治设施到伦常日用,都能够有一定的轨道可循,让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让每个人都安身立命,这是学问的第二步。

再来是“易”。易就更深远了,刚才说易是“穷神知化”之书,所以易不只是追求人间的安定和平,易还要让我们人心上通于天德。用现代话来讲,诗书是追求自己与自己的和谐,礼乐是追求自己与社会的和谐,易经则是追求自己与宇宙的和谐。《易经》就是讲由人道而上通天道的道理,所以易经是比较深远的学问,放在礼乐的后面。

“春秋”放在最后,为什么?因为春秋是要把天理,亦即道德的理想,实现在人间,这是圣人最后的愿望,最大的愿望,所谓大同世界的实现。假如人人都有天德,人人都是君子,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个安定的世界,再也没有所谓的犯上作乱,也不会再有民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春秋的精神,是所谓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所谓的“兴灭国、继绝世”,这个是人类永恒的愿望,因此春秋是一部最难读最难实践的书。古人说“易”和“春秋”,是两部大书,就是两部艰难的书,假如你读书能够读到易,读到春秋了,那你的功力和境界,也就相当了不起了。──我是说真的读懂了,不是随便读读就对了,是你真读懂易,读懂春秋了,对易与春秋能够心领神会了,那学问的水平就相当高了。

以上,我们从应该把《论语》当经典来看,讲到四书五经,顺便讲讲五经的意义。现在,我们回头再来看四书。四书就是所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实这不是四本书,只有《论语》《孟子》各是一本书,“大学”“中庸”只是《礼记》的两个篇章,但这两个篇章,文章的字数也相当多,《大学》就一千七百多字,《中庸》有三千五百多字,是两篇大文章。而这两篇文章,确实与其他《礼记》内的文章不大相同,这两篇文章是真的是很切实地,很庄重地讲一些大道理,其他的文章讲的道理没有那么大。所谓“大”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全面性。像大学就是立下一个儒家“内圣外王”的规模,中庸就是开出了人道与天道相贯通的路径,所以大学跟中庸这两篇文章有其特殊性,被古人发现了,特别提出来。尤其经过朱子的编订和注解,更广为流行,号称“四书”。《礼记》老早就是归在经里了,而《论语》跟《孟子》呢,到了宋朝“十三经”的名称成立之后,才正式归入经部。到了清朝编《四库全书》,所谓经史子集,当然《论语》《孟子》都在经部,所以我们把《论语》当作经来读。

我们刚才说读六经有其顺序,如果加上四书,我认为读书的顺序应该是,以四书作为开头,所以四书还在五经之前。理由可以从两方面看:第一,四书好读,文章浅显易懂,因为四书是孔子以后的文章,五经是孔子以前的文章,孔子以前的文章,比较高古难读,孔子以后的文章比较简明好读,所以读书理解,从四书读起比较方便。第二方面呢,四书虽然文意浅显,但是它的义理不见得就浅显,这里是中华民族智慧归宗所在,古人读书从这里起,最后还是回归到这里,所以四书最重要。初学者从四书开始读是合理的,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又建议从《论语》开始。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再读《大学》,最后读《中庸》,这是一个理解的顺序。当然儿童读经不必理解,就不一定照这个顺序了,不过我也建议儿童读经,先读《论语》,虽然不是为了了解文义,不过为了怕一个孩子只读半年一年,或只读几个月,一生读不到《论语》就很可惜,所以先让把《论语》读起来。其他的书现在有没有读,还没有大关系,甚至一辈子有没有读,都没有大关系,但是《论语》是非读不可,因为这是圣人之书。其他经典的作者,虽然方便都可以称为圣人,但孔子是圣人中的圣人,而《论语》这部书,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我建议中国人,不管是小孩、大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想要读书了,开始想要了解中国人的智慧了,开始想要体验圣人的境界了,开始想要对自己的修身养性,能够有一番的长进了,那你应该从经典开始,而经典就应该从《论语》开始。

谢谢各位!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三辑《儒释道西》。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2)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1年6月26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公益】欢迎加入儒学与经典入门共学群……
(加小乐老师微信号: lexi-xiao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