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
我上来的动作这么慢,因为我希望掌声给的久一点。(众笑,热烈掌声)刚才听了我们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周主任的谈话,也非常感动,非常真诚,她一路走来也是历尽艰辛啊。
因为这个中心所谓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我每次讲到这个名字都讲的很拗口,如果直接讲这是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我就讲很快,(先生笑,众笑)因为这两个名称是一样的。这个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跟政府登记的名号,原来要登记的是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但是我们的政府制度非常的严明,考虑的非常周到。第一个说人的名字不能够作单位的登记,所以王财贵不能用,于是我们就换了一个名字,这个王财贵是名,我还有一个字,王财贵字季谦,所以不能用名,那就用字,用字季谦两个字他看不懂,他不知道这是人的名字,(众笑)所以就用过来。然后读经,就是季谦读经推广中心也对了,但是读经也不能用,因为忌讳,禁止读经、打倒读经的日子还没有过去很远,所以读经不能用,就用教育咨询中心吧。
所以在正式场合季谦教育咨询中心,在我们自己内部的场合我们都说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那么,凡是跟我们中心联络比较多的人,对中心比较熟悉的人也都了解这一层。那么,各位或许知道了或许不知道,那我因为提到这个名字,顺便在这里说一下。
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是我极力要开办的,在这里既然是讲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啦,或者说季谦啦,当然是用我的教育的观念来作主导。所以这一次我们中心办的号称是第一届高端师资培训,这真的是第一届,因为我们正式地办师资培训有好多种类型,但是像我们这一个类型,这种高端的类型真的是第一次。
那么,什么叫高端呢?就是更进一步,更进一步叫进阶啊,不是高端啊,所以这个进阶还要更进一步。那么更进一步是进进阶啊,不是高端啊,所以高端是进到非常高的地方里面。这次我们的培训真的是高端的培训,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于我们所开的课程,请的讲师都是高端的。大家如果不信,你看第一堂课就很高端。(众笑,众鼓掌)
那我们其他的各位讲师团啊,也都是当今啊在海内外在全世界,我们一说这是全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其实这些都来自中国,但是只有我们中国有这样子的教育模式,所以中国的就是世界的,所以我们就说来自于全世界,这些讲师都是全世界挑选出来的最高端的读经的前辈。(众鼓掌)所以除了我们这一次这样子的培训会之外,再也没有地方有这么样子等级的讲师团,所以我们高端的意思是高端讲师团的意思,(先生笑,众笑)叫作高端他所讲课的内容也是高端的。那么如果是高端的呢,大家看到我们这些讲师讲的题目,参加的人也不是普通人,也都是高端的,所以各位高端的讲师团,各位高端的学员,我很佩服你,你是高端的!(众鼓掌)
那么其实啊,这是一个噱头啦,这个有关于读经教育啦也无所谓低端、高端,这个讲对了一句话,就是高端,讲的不准确呢,讲再多也不高端。所以随人的领会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过,依照各位参加的热忱,如果有一点点智慧,很容易地就在这三天之内,假如是刚接触不久,本来了解不多,立刻就可以到达高端;假如原来就有相当的认识,那么大家在这里更加的幸福,因为相视而笑,是莫逆于心,有朋自远方来,是不亦乐乎。那因此我们这三天的培训应该是很成功的,也不应该这样讲,一定是很成功的!(众鼓掌)
我在演讲之前往往都有开场白,开场白往往都很长,刚才的开场白还不算长的,这个长的开场白我讲一个半小时,开场白要讲一个小时。(先生笑,众笑)接下去开始我今天所谓的课程啊,我的题目(先生侧身看背后屏幕),哦,(众笑)还要看一看,我的题目是“立于不败的志与业”。那么,大家手上有培训的讲义,讲义上有我们工作人员前几天跟我要大纲,讲义上要有大纲,不过各位不必翻讲义,因为我不会照大纲讲。(众笑)这个大纲是临时写的,虽然我现在上台也是临时上台,那两个临时碰在一起它不会有交集的地方,所以大家不必看讲义。
我以往啊,从来啊,向来啊,我讲课啊,是没有大纲的。现在这个学校的教育啊,一切都科学化,什么每一个教师开的课都要写教学大纲。那么,甚至呢要写一个学期每一周的进度,也就是说一个老师要把一个学期要上的课,首先在开学前都要规划好,想一遍,然后呢按照预订的进度去讲授,甚至学校还会给学生一个评鉴的这个机会,让学期末的时候学生来评鉴老师,老师上课他满意不满意。其中有一项是这个老师有没有按照这个讲课大纲来讲课,那每一次我在这个地方的分数都很低的,因为我那个大纲是随便写的,那讲的时候是不按照大纲的,因为我上课我也不知道我要讲什么。就是今天我要上台,我对于这个题目我也不知道要讲什么,我怎么可能在事前就预备好了呢?但是八九不离十,总之所谓的如珠走盘啊,像一个珠子,就是一个圆球啊,在一个盘子当中,你盘子摇晃,珠子会在盘子当中游动,我们不知道这个珠子游动的路线,它不知道游过来游过去,我们不知道会游到哪里,它走过的路线在哪里,但是我们总是知道不出此盘之外,所以这个主题把握住了,大概讲的就不会偏离原定的主题,这个叫作八九不离十,叫作思过半矣。
那么今天所要讲的“立于不败的志与业”,跟我刚才的这种心情是有关的,所谓如珠走盘,不知珠如何走,但是总之不出此盘,也就是说假如有一个核心的要旨了,围绕着这个核心要旨去讲,总是讲的不会太差,也告诉各位我虽然没有照着大纲讲,我今天讲的一定是还是很好的,请你不要事前就失望,你要失望听完以后才说我失望了,这样子。(先生笑,众笑,众鼓掌)
立于不败的学问
首先解题,我记得前几个月,我又回到北京师范大学(清和注:先生于今年5月13日受北师大学生社团之邀,又在十一年前即2011年“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敬文讲堂,作过一场题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灵成长”的演讲,先生称作是真正的“演讲一场震撼百年”)原来讲《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那一个礼堂,再去讲一次,这一次是第二次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而这第二次的才是真正的“百年震撼”,为什么?因为我们为什么有这样读经的推广活动,有人已经把它称为“读经运动”,运动这两个字啊在台弯可以用,在大陆是不好用的,用起来会让人毛骨悚然,有人就这样讲。为什么我们会有读经的教育的运动?这个说来非常的吊诡啊,就是非常的奇怪,读经还要推广吗,各位?读经还要这样子倡导吗?还要这样子开培训会,还有高端培训会吗?这是一个笑话,这是历史的笑话。
孔子以前贵族有他的家学,这就是教育,所以贵族才有教育,所以叫作士,公卿、大夫、士,当然天子不用说了,这个公卿、大夫、士都是贵族,最低一级的贵族叫作士。自从士以上,才有所谓的教育。一般的百姓就没有所谓的教育,一般百姓就是继承他的家业,也就是说没有再读什么书啦,就除了工作工作,养家糊口之外,没有书可以读,没有一种文化性的业(专业)可以修,也就是说众生啊凡民啊百姓啊是知之茫茫哪,虽然也可以说是葛天氏之民,也就是说天高皇帝远,这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啊……我们现在一般听到这样子的生活方式起了无穷的向往,认为这种生活真好,告诉你这种生活不象你想象的那么好,它带有一种文学的欺骗性,要不让你去过这样的生活,所以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他必须有一种心灵的特别的开发,而不是只有做一种自然人。
有些人读老庄,向往于自然,认为人要做一个自然人,我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你看好象是很潇洒,其实不是,是很茫昧,这个潇洒是谁看出来的呢?是已经受过教育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人,会写诗,会填词,他到乡下一看,哎呀,我们何必在那急急忙忙呢?这样子岂不是非常的朴实,回归到天地之中,与土地同在,这样兴起一种返璞归真的一种向往,但是真正地让他去过农民生活过几天看看,他过不下去,这过不下去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呢是他生活上不习惯哪,劳苦啦;其实第二个理由是他心灵上认为这样子不是真正的,不是丰富的,不是有高度意义的,不是光明的,充实饱满的生活,因此这个贵族以上他们是要教育的,自己接受教育再教育他的子弟,所以受教育者是士以上,这个士本来是贵族的称呼,贵族的阶级。
到了孔子,他所谓有教无类,无类者没有社会阶层的区别的意思,这个类不是说聪明的也教,愚笨的也教,男的教,女的教,这个类本来就是指社会阶层,也就是说贵族可以受教育,一般百姓也可以受教育,这是孔子把教育从贵族而拓展到民间,所以这也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一件大事,也是从孔子开始的。那么,以前受教育的是在士以上,现在纵使一般百姓受教育,像顔回、曾子啊,他们受教育,他们是一般百姓啊受教育,但是他们自己称为士,所以士这个名称就从政治的地位转成教育的身份了,凡是受过教育的都可以称为士,所以这个士就是受过教育的意思,就是读书人哪,哦,我们一般说啦。因此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凡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操,因为这些教育的内容本来就是一种内圣外王之道,内圣者修己呀,外王者治人哪,所以修己治人之道,这是中国教育的本色,你学了修己治人之道,当然你要“修己以敬”,对于自己呀,先说自己,古之学者为己嘛,先修自己修己以敬,然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修己以安人哪,以安人,人在哪里呢?无限的广阔的空间,所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由病诸”哪,所以要治国平天下,它是无穷的事业要做,是做不完了,连尧舜都不能够达到圆满的地步,这就是一个中国教育的最原始的意义。
那么,这个就是士跟君子,本来君子这一名号也是指贵族的意思,小人这个名号是百姓,所以有劳心者,有劳力者,这个劳心者是君子,就是贵族领导阶层。劳力者是百姓。君子跟士就在孔子的手里,从社会阶层转为教育的身份,了不起的一个乾坤大挪移。从此中国所有的读书人都要这样的志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跟顔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各位,这是不容易的,一个人能够学到这样子的学问,有这样子的胸襟怀抱,得志可以泽加于民,不得志可以修身见于世,用之可以行,舍之可以藏。这一条龙可以是飞龙,也可以是潜龙,是潜龙的时候,他有飞龙之志,飞龙的才华。他在飞龙的时候,不失他潜龙时候的安定、平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谓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是在飞龙在天的位置的时候,他还关怀百姓,不忘他的初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虽然不在位了,但是对以庙堂之事,也就是国家的、百姓的这个富足安定永远地怀念,永远地关心,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本质。
各位想一想,这难道只是中国教育应该有的特色吗?还是它本来就是,普遍说的教育的特色。所以有些时候,主观的不一定是客观的。有些时候某一种学问,它就是有这一种学问特殊的见解、特殊的方向。但是有没有有些学问,它这种学问呢它又同时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它同时是主观的,同时是客观的,同时是特殊的,同时又是普遍的。
各位,如果有这种学问,这种学问是永远立于天地之间,永远不败的学问。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志向,是不是依照这样的人生来作为自己一辈子从事奋斗的指标,假如有,这岂不是也叫作立于不败的志向吗?有了立于不败的志向,他所做的每一步,所谓的业,业就是他的业绩,他不是永存天地之间吗?这不是不败的业吗?所以今天的题目——“立于不败的志与业”,其实这个题目好像有个什么意思要讲,告诉各位这个题目没有什么意思要讲,一切的意思都在这个题目里面,所以我立了题目的时候已经就立定这个决心了,我讲什么都对的意思啦,哈哈。(众鼓掌)如珠走盘啦,只要不出此盘。
刚才稍微讲了,我们凭什么立这个志,我们再讲什么叫作志?分段往前分析。什么叫志?志者,心之所之也。心的所到的地方,那个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本来是道的意思,到达那里了叫作之;那另一个呢,向着那里,向着那里去也叫作之啊。就好像我们说君子有两个意思,君子可以指已经成德之人,就是从果位上说啦,你的修养层次已经到什么地位,到达某一种地位,叫作贤者。完全的生命的朗现叫作圣人。其实,贤者也可以称为君子,圣人也可以称为君子,所以君子有一种是从果位上说,但是我们看一般《论语》上的君子,不从果位上说,从因位上说,或说从工夫的历程上说,有志于贤圣的人谓之君子,在贤圣的路上走的人也谓之君子,所以之也有这个意思,之就是已经到达了,一方面是正在迈进当中。这个心之所之,叫志。
至于“业”呢,就是你心之所之,迈向你的理想、你的目标的过程当中,每一步每一步所达成的或说所留下来的,这些你的功绩、你的功劳与绩效,这叫作业。所以志跟业是相连的,有志就应该有业,没有志呢,可以说就没有业。
一般人都有好多的功业啊,或大或小,那么他们的功业我们怎么来衡量呢?各位我们应该回归到志来衡量。如果没有志,就是心里没有所向,他的心是散乱的,你说他有什么业呢?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大家都知道并没有功效可言,所以没有志就没有业。那如果说志不算作志呢?哪有志不算作志?心之所之总是人的心都有一种向往,要达到一种目的什么目标,这个不就是志了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广义地说凡是心有所向都可以叫作志。但是如果依照严格的意义,依照儒家的教导你打开《论语》,凡是看到志这个字,它是有特殊规定的,不是像我们小学生写作文,老师说立志两个字,我立志做科学家,我立志做老师,我立志做什么,这是小学生写作文哪。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心灵真正有所感觉的人,他对人生真的有一般的反省的人,从那一种反省而自觉,他想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依照人生的意义作为他追求的目的啦,这样才可以算作真正的志啦。如果依这个严格的意义来衡量,我们可以说一般人是都没有志的。各位,这问题严重啊,你人生到底要做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么不是大家都在急急忙忙每天做事吗?有的人的事还做的那么大么?富可敌国啊,有百年企业啊,那算不算呢?所以我们今天要好好讨论这个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
耶稣说,让你赚得全世界,全世界都被你拥有了,让你拥有全世界,而丧失了生命,又有什么用呢?丧失了生命就是你的生你的命丧失了。那么,拥有全世界一定会丧失生命吗?这生命的意思啊是按照基督教的意义,你能不能得永生啊,所以“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生命。”所以他们的生命是指这个意思。你能不能依照真理而行,你能不能得到真理的保佑呢?将来你能不能够得到上帝的恩宠啊,这个叫作生命。那这是宗教的说法。
我们来说纵使赚得全世界,而你居然不知道什么叫作人?什么叫作做人?做人要干什么?也就是说做人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可以换作另外一个词语说,人为何而有价值?人因何而会有价值?假如你做的业是没有价值的业,那这个业再大,依然是等于零的,乃至于还有负面的分数啊,所以不是家大业大就值得追求,要看看这个意义在哪里?看看价值在哪里?有意义才有所谓的价值。这个价值的意思啊这个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普通说的价值,这个康德称为市场价值,这就是普通价值。什么叫市场价值?可以交易的价值,可以交换,你白菜一斤多少人民币跟你交换,乃至于各种的财富是大部分都可以交换的,甚至有些人格也可以交换,这样子来看价值就是市场的价值。
有一个船长,这个带领一艘船在海上,在海上走,海盗来了,把船占领了。然后让船长出来,说你投降吧,我可以赦免你;他说我们作船长的已经受过严格的训练,要与船共存亡。他说你投降吧,我给你五十万人民币;他说我意志是坚定的,他说你投降吧,我给你五百万人民币,门都没有。你投降吧,我给你五千万人民币。这个船长勃然大怒,你不要再说下去,你再说下去,我将要投降了。(先生笑,众笑)这个就是把人格当作市场的价值是可以交换的。
价值还有另外一种意义,是不能够以市场的额度,不管你是什么额度,用什么来计算,都可以换作金钱啦,不能够以金钱的额度来交换,有这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康德称为善的价值,道德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不能交换的,乃至于不能以生命交换,因为他高于生命之上。
这个孔子孟子都曾经说过,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啦,世人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原啊,像这些论述都是在讲某一种价值的高度,而这种价值的高度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他的意义之所在,这种意义之所在是不能与一切的事物交换,向往于这种意义谓之有价值,不向往于这种意义,那价值就打折扣,甚至无价值,甚至是反价值。意思是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一个人他不管怎么努力,总之他是没有志的,他不管怎么坚强,也不叫作志,这是一个中国读书人首先应该真切明白的一件事。
士志于道
人生的志只有一种,没有别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于是凡是中国的读书人,中国的士、君子读书以上(受过教育以上),都应该深切明白这一点,于是才有了我们的志。所以提到志,都是用这一种很严肃的话来讲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其中包含一个志,包含一个终身向往于志的精神。孔子就说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在哪里呢?——志于道。有了道的志,你才有德可以据。什么叫作德?不是随便得的,你得了随便得是可交换的价值啊。只有一种德是不可以交换的,就从道而来的德,所以你能够志于道,你才能够据于德,你才有所根据,要不然生命是恍惚的、摇荡的,只有坚定地志于道,你才能够站稳脚跟据于德,于是你所作所为称为仁者之所作为啦。所谓的仁者只不过志于道、据于德的一个表现,所以志于道、据于德。志于道是客观地来说,完全是客观地说,向往于一个真理,一个标准。据于德呢是把那个真理标准真正地放在生命当中,作为生命的一个底色,作为生命的一个立脚点,这个虽然已经到主观了,但是他在主观里面还是相当客观的。只要依于仁,这个仁是属于你的感受,属于你的表现啦,这个仁才是真正的主观的,落实在仁。所以为什么孔子一直讲仁,而比较少讲道,少讲德。孔子讲仁,因为仁就是亲切、真实、明明白白在你这个地方,在你心理,在你的行动中,叫依于仁。来游于艺啊,这个艺是广泛地说,你必须有各种的学问,各种的才华,而且悠游其中啊,不死于句下啦,不执着于某一种学问啦,游于艺啦。当然这个艺到最后是归于道、德、仁之所用。
这样子我们才能够了解什么叫作志。其实这个志如果是以这种方式来定义,它本来就是不败,他怎么会败呢?真实的东西它就是永存的,虚假的东西它才会过时。所以我常说假如我们所立定的志是真的,一时之间纵使起伏颠簸,但是终将成就;纵使表面上没有成就,它还是成就。这不是不败吗?你如果是你的心是不真实的,纵使才华很高,费了很多力气,乃至于用许多的条件(各种地位的条件,经济的条件)做的轰轰烈烈,总归烟消云散,所以败与不败,当下就已经知道,当下就已经决定了,不要等到将来。
这个成呢是永远的成,成固然成,不成也成;那个败呢是永远的败,败固然败,它固然成也是败。各位你琢磨一下,想一下,案例都在我们眼前,谁成了?近一百年来哪一个人成了?不是有人轰轰烈烈吗?成了没有?所以第一步很重要,先开你的天眼,你才能够看到你的方向,你这样一步一步走去,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每一步都是价值圆满的,每一步都是永存天地之间哪,这叫不败啊。所以有志就有业,立于不败就是永存。对于永存这一个观念哪,也有很多种。佛教说六道轮回啊,说后去来先做主公啦,就是阿赖耶识啦,阿赖耶识可以一直转换生命的样态,在六道中轮回,有人从这里头说永恒。当然这不是佛教真正的永恒,佛教真正的永恒是常乐我凈那个常,那种常呢是成佛以后的常,不生不灭,了脱生死以后的常,那种就是永恒。而基督教呢,说死是永恒,说你的灵魂到最后得永生才永恒,到上帝的身边。那么另外一种情况呢,你不得永生就下最苦的地狱叫炼狱,下炼狱,所以基督教的后世只有两列,一列是上天堂得永生,一列是下地狱,佛家的后世有比较多种,六道。
中国儒家讲永恒不从这里讲,不从灵魂上说啦,他从价值上说,灵魂是一种个体生命的延续啦,而这个精神是若有其事啦。而儒家讲的永恒,《左传》里不是有这样讲嘛,什么叫不朽嘛,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为什么他能够立呢?这个立是立于不败的立,这个才不朽嘛,才建立嘛。什么叫作建立?你没有一个预先的设定,你在建立什么呢?所以必须先有一个预先的设定。预先有一个方向,能够有所谓的设立,要不然像建房子,你怎么把房子建起来呢?没有竹子,没有地基,就随便去搭个房子,这个不像房子吧,所以立——立德、立功、立言。而所谓的立德我们比较清楚,它可以不朽;立功,什么叫功?刚才说志与业是相连的,如果没有德哪有功?所以立功也要立于德;立言,这个言如果不是立于德,这个言能够站的住吗?所以到最后还是以德为标准,所以我们的志以德为标准。这是一个小结论。
那么什么叫作以德为标准?德在哪里?这个可以笼统地说,天不变,地不变,道不变,人性不变,人心也不变。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这个地方立。你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地方立,你就从心来立,也从理来立,从心来立固然是从心来立,从心来立,就是从性来立,从人性来立。而这个心通于理,而这个理呢理通于天,所谓通于天就是通于整个天地宇宙的意义,所以人的意义通于天地宇宙的意义,你的志就立了。而且这个立呢是永恒的立,不能够再改变的立,而立了这个志,你的业呢就是永恒的业,永远不会在这个宇宙中消失的业。所以我们中国儒家不讲你的灵魂是不是能够转世,你这一世所做的功德,是不是能在下一次能够享福,叫种福田。儒家不讲这个东西,只是讲你当下应当如何把握你的心,来透出你的性,然后来领会你的天,当下即是,只有当下即是它才是永恒的。要不然如果是上一辈造的业,你这一辈子要去消,这个一辈子造的业,下一辈子要去享受,享受完了就没有了。如果这样我们也觉得太虚幻。中国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立于天地宇宙之中,一成永成,一定永定。
这就是你的志,这叫不败,这种不败不是一般社会上说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不败而已啊,这是一成永成,一定永定,而且当下就是,每一个人不一定要去追求伟大的功业啦。每一个人当下,你以你的心性至诚做一件事,说一句话,乃至于一个举动,这些就是真实的。如果人不是在这种诚心诚意的真实当中做你事说你的话,各位你会觉得人生是一片的迷茫啊,到最后总是一片的空虚啦。
西方有一个石油富豪,他真的是没有赚得全世界,他也富可敌国。他要死的时候,他对他身边的人说我要死的时候,你们把我装进棺材里,棺材里挖两个洞,让我的手伸出来,带着我去游街,让街上的人看看,看我带走多少东西——两手空空。
他这一世如果有这个志,他立了德、立了功、立了言,纵使两手是空空的,但是他的人格是永远在的;他如果没有这个志,就没有那个业,到时候就是空空。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任何一个方向,一有这种警觉——告诉各位,一辈子只要警觉一次就够啦!而如果没有这一次呢,这一辈子啊可能是虚度一生啦。现代啊所有的行动啊就是能行的尸,能走的肉啊,行尸走肉啊。这个一转念之间,你还是吃你的饭,你还是交你的朋友,你还是做你的事,但是一转念之间价值立刻不一样,意义立刻不一样。所以要慎重地考虑,考量以后呢确实他也有业的不一样,因为志可能都是说要以诚恳的心,立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志,这是比较虚的,至于你立的这个志做什么,这个又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于是这个业也可以不一样,但是虽然业不一样,但是刚才说了价值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管哪个人做什么事,有人做学者,有人做企业家,有人政治家,有人就做农夫,有人在家里煮饭、泡茶,这个没有关系的,这个业没有关系的。但是,有了志他的业就有了价值。
我今天也要当然依照我们培训会的主题啊,来告诉各位,我们可以在有这个志之后,我们选一个业来作,这个业有的是很直接的,能够配合这个志,有的是间接的,有的呢是业很难配合志,这麻烦啦。所以孟子曾经说“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哪,孟子说你选择职业也要慎重一点,他举例说矢人跟函人,就是做弓箭的,就是做盾牌的,说做弓箭的人,他是不是比做盾牌的人没有仁德呢?大家想一想,这个业我们说任何业都可以选择嘛,但是呢做弓箭的人他在做弓箭的时候,天天就想我怎么可以杀人,哈哈,我做出来的箭怎么好杀人。这个做盾牌的呢天天就想,我做出来的盾牌怎么去保护一个人,那这样想了想了想了,到最后结果可能这个矢人真的心就会败坏了,函人就比较有仁德了。那孟子说“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难道是真的是这样子吗?但是这个职业不可不慎啊,你选择你的业不可不慎。那我们选择什么业,最没有这些问题呢?告诉各位你就选择——读经教育吧!呵呵。(众笑,众鼓掌)
教育这种业啊,跟一般的业真的是不很相同,一般的业都有所累积啦,它的功劳都有所累积,而累积呢大部分都表现在名与利。或表现在地位上,名声上,或表现在台布上。那我们刚才说这不是这不相关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心灵的理想、方向跟你的坚持,而不是你所从事的事业是不是有关乎名利地位。但是刚才孟子说了,确实也有一点相关,能够在混杂污浊的社会中能够青莲出水,这个不大容易,或说你原来为什么会选择走这个一条路,本来的心往往都是不清凈的啦,能够像范仲淹这样子,好啊;能够像尧舜禹汤这样子,不多啦;能够像孔子顔回的,这千古之下没有几个人。
所以又回到刚才说的,你选什么以前,你是不是先有一个人生之意义的考量,然后去选择你的事业再做。而这个事业很能够切合你的志向,纵使你的志向是纯正的,你认为事业任何的事业都可以表现你的事业,素富贵,可以行乎富贵,素贫贱,可以行乎贫贱,你无入而不自得焉,你纵使是如此,但是在你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总是还有许多的自由可以选嘛。你要选择什么?虽然君子不器,但是若要你选,你总是要选一项,比较能够切合表现你生命价值的事业,这种事业怎么选?就是跟生命的价值有相关的事业,或是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走向价值,能够启发人的生命走向价值这种事业,这不是最相关的吗?所以教育是心灵的工程,是开发心灵的工程啊,是直接面对的心灵啊,而怎么开发心灵呢?是要就着一个人的心灵的本色开发心灵呢。所以纵使说教育我们也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因为有些人也在做教育,但是他是不是按照开发心灵的工程这种基本意义去做他的教育啦,也就是说教育合不合人性啦,是不是要开发人性啦。那我们现在先假设,我们是已经了解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发人性,所以我们选择了开发人性的这种事业,这不是最聪明的吗?这不是立于不败之地了吗?(众鼓掌)
古今中外的所有圣人,他有不同的主张跟教法,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他们都是教育家。你想一想,耶稣他当然是教育家啦,《登山宝训》,《四福音》啦,他一开口就是教训人,引导人的生命,他让人走向永生,他的教法可以不同,但是这个教育的热诚,教育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耶稣可以说是宗教家,其实任何宗教家都是教育家。苏格拉底是教育家,没话说,他就是因为教育而被处死的,但是他在监狱里面,这个狱卒送毒药来,因为他判死刑嘛,死刑是吃毒药而死,狱卒送了毒药来,他的弟子环坐他身边,狱卒说你喝了这碗毒药,喝下去之后,你先会感觉到你的脚发麻,后来膝盖发麻,大腿发麻,一直麻麻麻,麻上来,麻到你肚子,麻到你心脏的时候你就会死啦。苏格拉底说好,于是就把那一碗药喝了,在他脚开始发麻的时候,他还继续在跟他的弟子在讲学问啦,不想说哎呀我快死了该怎么办呢?这不是教育家嘛。释迦牟尼佛,那当然是教育家,到处说法,说法不是教育吗?我们的孔子当然是教育家。
为什么圣人都选教育这个行业?其实最切中人生的意义嘛,而所谓的圣人就是真正的看准了人生的意义,而且是永恒的意义,因为它是超越的理想,依照超越的理想而对人生做教育。各位,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而没有超越的理想,你又把人引导到哪个地方去呢?引导到空荡荡的、一时轰轰烈烈,最后烟消云散的地方去吗?所以我们马上就可以反省,现在整个世界、国家的教育到底在教人什么呢?这算不算教育啦,那我们自己呢,要怎么教育自己呢?我们如果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我们应该现在十七八岁以上就应该自觉啦,孔子十五岁自觉,我们十七八岁应该自觉了嘛,现在二十七八啦,应该自觉了。要自我教育,乃至于我们要为后代子孙着想,要教育他们,所以教育就是以开发人性为本质,其实教育就是要教一个人立下他的志向,让他也能够以开发他的人性,他一辈子奋斗的目标,让他的生命具有价值,所以我们要选择什么事业,选择教育,但是要选择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以人性来作基准。
人性内涵的全幅性
那么,什么叫作人性?刚才说了你每一个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有所自觉,有所感发。不过,有的人他还会问,这个一直讲人性,一直讲感发,有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让我们把握,我的感发到底真实不真实,切中不切中?我说也可以有的,也可以把人性作一个分析,就是作一个比较清楚的规定,虽然这个清楚的规定,亦有清楚的思考,亦有规定,就已经不是人性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就在你当下的这一念,但在当下的这一念又很难把握,所以要分析它,要用理论来把它定位,你的当下的感发叫作“兴于诗”,一下子就来了,而且心中满满的,说不出来的,这个是一种,这才是真实的,真实的对人性的体贴。那如果再分析呢,分析是思考上来的,人性不是你思考中可以思考的,但是你如果不分析,不用一些理论来说明,对人性的把握啊,好像太过虚幻,所以孔子说要“立于礼”,礼不是仁德啊,礼不是仁啊。但是你不立于礼,就也不能表现你的仁,所以仁是混沦的一片,充实、饱满,但是你又不可琢磨,至于礼呢就是当下每一个人有他的适当的位置,有他应该做的动作,叫立于礼。我们说把握人性,我对人性有所感发,这兴于诗了,但是这人性是什么?假如不给他讲出来,有时候把握的准确不准确,还有你不能够做一次再一次的验证,因为他兴于诗往往会恍惚的,往往会退缩的,所以只好用理论把他确立化,到最后你这个理论再回归到你的真实,理论化掉了,但是不违背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原来是要讲述真实,不过理论不是真实,由于理论的启发再回归真实,这叫“成于乐”。
那所以我们现在用理论来分析一下,什么叫作人性,于是我们才能够把握真正的教育,我对于人性有两种分析,其实第一种就已经可以了,但是因为站在我们教育的立场还有第二种,所以第一种分析就是人性的内涵,从人性的内涵来分析,人性有多少内涵,让我们知道我们一生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或说我们要教育子弟的,要教育他有什么成就,人性的内涵,我称为人性内涵的全幅性。这个在别的地方的演讲也都曾经讲过,所以我现在大略地说一下也就可以。中华民族这一百年来,就是丧失了对人性内涵全幅的了解,于是我们教育就走了偏锋,我们教育之所以走偏锋,我们要想到他的来由,刚才说是因为中国人对于人性全幅性的不了解,而为什么中国人对于人性全幅性的不了解呢?是由于全世界的教育理论是对人性全幅性的偏见,因为中国人这一百年来都是学习西方的理论,所以西方错了,我们中国就不可能对;那西方如果错了,偏颇了,我们中国就一定是偏颇的。当然了,我再讲一句,西方对的,我们中国也不一定对,这麻烦了。那么,人类的全幅性在哪里呢?我们一般说每一个人都可以说,而且说的一下子就中肯,我们要培养学生成就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理想的学生?大家都说品学兼优,道尽了教育的一切的内容,品跟学,只不过两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圣人之徒也是这样讲啊。品跟学,我们请问我们真的注意到了吗?而且是同时注意吗?还有呢还要再加一分,它各占有什么样的分量,是品重要呢,还是学重要,或者只有品就可以,不需要学。我们一般的教育可能是以学为重,以品为轻,甚至于以学的教育来教品,那这样子能教的成吗?所以纵使你有品德的教育课程,有没有品德教育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好好反省的,而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反省,但是反省来反省去到底有没有策略来面对,还是拖着拖着一直走,一直下去。
各位,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很严重的问题啦,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嘛,就是这两方面,每一个人都想一想就好啦。哪一个地方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成就品跟学兼备,而且品跟学的分量恰如其分,你就把孩子送去。假如不是你为什么要把你孩子送去呢?他整个人生方向就走偏了,他能够有他的业绩出现吗?品跟学如果太简单,我们说科技与人文也大略可以表现,很多学者都在谈我们的教育缺失人文,那缺失人文应该怎么办?——不知道。天天喊,天天不知道,一百年了。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你知道吗?因为西方人也不知道,所以我们也就不能知道了,西方人也不知道啊,他们也在烦恼啊。(众鼓掌)那科技、人文大家谈的太多了,老生常谈不注意,我们现在用比较特别的话来讲,牟宗三先生说学问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的学问,一种是生命的学问。那么,我们把它讲的更明白一点,一种是知识的学问,一种是智慧的学问,也可以表现哪。这两种学问要兼备。但是牟先生曾经这样说,道德的宇宙包含知识的宇宙,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啦。就道德的学问它里面就包含知识的学问,一个有道德者必定会追求知识,但是不能够说知识的学问包含道德的学问;一个有知识者不一定直接从知识能够去触动他要追求道德,但是一个有道德者,一定因为他的道德,可以推着他一定要去追求知识,所以各位这叫作两面,虽然把学问的世界分成两面,但是它分量不一样。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把这个整体的学问能够明白它的范围,而又能够明白它的轻重本末先后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是知所先后才近道矣,就是在教育上也有本末,也有先后,你要知所先后,你才接近教育之道,我们有没有接近教育之道呢?要想一想啊。
那为什么讲来讲去都是这两面呢?它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的观念,或说学者的观念,这个临时体悟,忽然间有这种感觉,它有根据的。这个康德就从人类的理性分析,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理性就是合理的性能,因为人性有许多种表现,因为它有许多功能嘛,所以它有很多表现,有所谓的本能也是能嘛。它有很多种性能,性本来就是能嘛,人性人性嘛。首先是性质,这个是静态地说,动态地说呢,有这个性质就有那个性能,所以人性就是人有这种性质,所以有这种性质。而人类的理性就是合理的性能,有些不合理的性能不谈了,它些类似动物性的性能不谈了,恶劣的性能不谈了,我们谈合理的性能,叫作理性。人类总是有理性的,虽然也有非理性一面,但是人总有理性的,这是我们首先要共识的,你如果连这个也不共识,你怎么做人,你怎么做教育呢?就不要做了。所以我们先不讨论人是不是有理性,我们就先讨论人是有理性的,而这个合理的性能本身它发挥出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一种叫作思辨的使用,思考的使用,一种呢叫作实践的使用,就是生命如何提升境界、价值这方面的使用,康德把这个实践的使用直接规定为道德实践的使用,只有道德才叫实践,没有别的实践啦。我们今天不能讲太多,对于实践这两个字的意思啊,其实追根究底只有一个意思,就是道德实践。这两个字只有这个意思,因为道德的实践才能够有体有用,就是有立脚处,又有它的功能要去发挥,发挥到最后呢又回归到立脚处,所以有体开用,有用显体,这是中国人的思想,康德没有讲的这么深,但是康德讲道德是把握住了人类实践的本色,人类的实践有很多种,各种宗教也都教人实践,但是康德称他们不叫作实践,这里有深意,有很深的意思啊。
那么,总之人类理性有两种大的方向作用,一种是往思辨走,西方文化大体是往这方面有所成就,而东方文化呢包括中国跟印度,大体往实践这方面有所成就。思辨的使用所成就的牟宗三先生称为知识的宇宙,实践的使用所成就的,牟宗三先生称为生命的或是智慧的宇宙。各位,人类的理性如果只有这两种功能,我们的文化表现只有东方跟西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科技跟人文,而这科技跟人文只不过是品跟学。没有别的啦!
人生这么复杂,本来就是这么简单,这个地方认识了,你才知道什么叫作教育,你要教给我们孩子什么东西?要不然的话空忙一场,障碍人生,了解了这样的意义,你往这里去走一步就算一步,你有这样子的理想,以他为方向,就是你的志向,你的志向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有这个志向,刚才的一步一步,每一步都是坚实的,你的事业,你的功业,或说你的成绩啦,你的学业啦,乃至于不是在求学的学业,你将来为人处世所做出来的功业,也都是立于不败。因为你尽了你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色,也就是你尽了天地生下你的本色。你没有对不起你,你没有对不起祖先,你没有对不起民族,你没有对不起天地,所以你是永远不败的,永远真实的。这一节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众鼓掌)
第二场
这是一个大课啊,因为一次就三个多小时,其实这个主办单位是这样安排,把主题讲完了可以开放时间交流,所以我希望等一下留下一点时间,跟大家作问题我来回应。不过大家先有一个心里准备,我大概会讲得超过时间,没有给大家发问的时间,这是我一向的风格,那今天我要自觉地节制一下,留下一点给大家发问啦。
那其实我演讲的意思啊是非常简单的,也不需要讲那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讲的那么啰嗦,但是呢啰嗦也有啰嗦的好处,简洁有简洁的好处,啰嗦有啰嗦的好处。其实只要真的东西,不管你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然后简洁扼要,这个絮絮叨叨啊,讲个不停,反反复复,就只有那几句话,也很好。我们打开《论语》,其实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这个孔子也没有讲多少话,他虽然话很多,意思是很少的,所以大家不要嫌我啰嗦,这个讲了两个多小时只讲了那么一点点意思啊,人家孔子讲了一辈子也讲了那么一点点意思啊!(先生哈哈笑,众笑)
彻上彻下语
这个程明道不就是说了嘛,说“言忠信,行笃静,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原无二语”。我们读《论语》,有些人说我们读《论语》应该选择它的精华来读啊,请问《论语》哪里是精华,选来选去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一些章节。这个“言忠信,行笃静”当然很少人去注意,为什么?因为太简单了,太平常了,但是会读书的人啊,像程明道这种人啊他说,言忠信,行笃静,是圣人彻上彻下语。什么叫彻上彻下?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从人事上通于天德叫作彻上彻下。言忠信,行笃静就是彻上彻下。“圣人原无二语”,圣人原来就没有第二句话,了不起,会读书。所以整部《论语》只剩下这两句“言忠信,行笃敬”,这两句又不在精华之内,嘿嘿,你看我们近代人怎么说读书呢,怎么说复兴文化呢?怎么去选择教材呢?所以我说不必选了,不会读的人读很多还是不懂;会读的人,读两句也就够了。
那么,我讲读经的理论啊已经讲了二十年,到处都有各种的资料流传,大家本来就可以看,会看的人少量的看也就懂了,不会看的人看很多还是不懂,虽然这样说看多了毕竟还是懂的机会比较大,所以我劝大家还是多看为好。呵呵。(众鼓掌)多看多听了好,因为说不定是哪一天哪一个时候,忽然哪一句话被你所把握到了,彻上彻下,到了有这么一天你才可以说你懂了读经教育,不是我故作玄虚,因为我之所以推广读经教育,其实我念兹在兹都问我的心,是不是依照刚才所说的这一种立于不败之志来表现,我是不是可以做出立于不败的业,乃至于我希望所有相信我的话,其实就是你听我的话有所感悟的人,不是你跟着我走,是你跟着自己走,而走出自己生命的本质。如果这样我就很安慰,你也走向了立于不败的志,你也做了立于不败的业。(众鼓掌)要不然,人生有许多事可以做,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人都已经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奔波劳碌,这个没有为什么,他本是如此啊,本来就是这样。(众鼓掌)所以这叫立于不败。
假如不是这样,以我的聪明跟智慧,就是我这么低的聪明跟智慧啦,或者有一点点啦,总之我也在思考问题嘛,我也在读书嘛。我不止是讲读经,读经既然是教育,我们也应该看看别人是怎么讲教育的,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讲教育,假如你不了解别人怎么讲教育,你就没有参照点。这个参照点有些时候是不需要的,因为刚才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心而发,满心而发,它就充塞宇宙,这是陆象山的句子啦。满心而发,这个满心而发发出来的道理或者发出这种丰富的光明的这个内容,它就充满了整个宇宙,所以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等你满心而发就是了。但是我们怎么敢这样自信呢?所以我们也要去参考别人怎么讲,因为别人也认为他可能是满心而发,虽然有些人他根本没有感受到什么叫满心而发,不过或许有些人也感受到。我们相信所有的满心而发的人所发出来的这些理论应该是一样的,那假如不一样呢?
各位,请问你怎么办?你是靠名气吗?靠时代的潮流吗?这些可靠吗?到最后还是靠这个刚才说了立于不败的那个志与业,来衡量哪一家所说的是对的,或许说哪一家是比较对的,比较对有两种方式可以说,一种说它包涵比较广大,刚才说了两面都具备;第二点呢,它比较高明,它可以笼罩。那比较高明就必须分出刚才说了人性的全幅性,本身就自己要分出高下,所以知识的学问、生命的学问,或是康德所说的思辨的理性跟实践的理性,不可以这样分,要怎么分呢?要这样分,我们一定要建立我们的头脑,让它可以有左右的分法,也有上下的分法,对于某些不同的事物,有的是应该左右分的,你一定要左右分,有的是应该上下分的,你就不可以左右分,而要上下分。
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自觉的,一般人比较常有的他假如有分析的能力,比较有的是左右分的能力,要具备到上下分的能力是不容易的,虽然这也是人类基本的能力,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下读书人的基本能力——上下分。刚才不是引用了嘛,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这是彻上彻下语,这不是有两个上下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本末就是先后,不是也可以叫作上下吗?价值的高低,或说价值的内外,要有这样的思考,这本来是中国读书人的特色,现在我们忘记了,所以请问品学我们是这样分吗?这个三好学生,这是一二三,三好吗,还是一二三。各位,不容易的啦。西方人说人的智慧分为七大类八大类,这个是现在整个世界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人类的智慧有多样,叫作多元文化的智慧。有哪些智慧呢?有语文智慧,有逻辑数学智慧,还是空间的、时间的,还有自我的反省的与人际关系的,还有与自然的关系的等等,分成七大类。这个所谓多元的智慧,大家怎么看的呢,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它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总是它是一个立体型的结构。那么假如只知道人类总体的内涵而不知道学问中的内涵,智慧的总体内涵,它里面有所谓的价值的高低,你还是认识不清的。放在教育上我们就可以举个例子,说这人生有许多种能力,也可以说人生必须含有,教育必须开发出很多智慧,那么这种理论是说有些孩子天性上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智慧,我们就不需要强迫他学别的智慧,这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个中国儒家的精神,中国儒家精神不按照一个人他天生的禀赋、个性适合学什么,就给他学什么。虽然有现在大家都说这样子做比较容易成功,中国的教育不以成功为标准,而是以本末先后为标准。各位啊,你要去想一想你怎么成就自己,你怎么成就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你是以什么为标准?那我们如果以本末先后为标准,我们说何者为本,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刚才也透露了就是本可以赅末,末呢不能够涵本,所以这个本就涵着末呢,这叫作笼罩性,或是说核心性,从内可以开外,外呢它不可以开内,所以不能先讲外王,一定要讲内圣。而这个讲内圣不必讲外王也可以,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内圣必定包涵外王,才叫作内圣,这本来是中国人的思考啊,非常简洁明白,而且程序清楚,现在人丧失了这种能力了,我们要恢复。那恢复从自己开始,每一次想问题就想品学到底哪一个重要,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以重要为重要,还是以不重要的变成重要,叫作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因小失大,他是买椟还珠啦,这样你有你的业吗?你的志没有立好,你的业就是打折扣的,涣散的,乃至于是负面的,所以也要有相当的见识,你才能够立了你的志。
所以志的立有两种啦,再说一遍。一种是满心而发,充塞宇宙,一下子若有所悟,但是你要经过分析,你觉得你投入的这种教育(读经教育)真好,好到哪里,我不知道,我就知道它好,这也可以,这也相当有智慧,但是最好你是能够经过考验,所以你要去研究各种的教育理论。但是你已经默默当中有这一种本末先后上下轻重的分析能力,你就可以去掌握各种的教育理论,而不至于为它所欺,为它所骗,就是“两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啦,你没有见识,他讲的振振有词,他的书皇皇巨著,整个世界都跟着他走,你怎么敢在这里,你怎么敢赞一词,你怎么敢去说它的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才能够大方,不随时代脚跟走,你这样做你才能够选择你要做什么教育啊。那我们说这七大智慧我们做教育,第一大智慧——语文,不是排在左边,也不是排在右边,应该排在上面,因为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这个不是我们是以语文教育为主,所以我们这样讲。而是本质如此,如果你是本质如此啦,有人误会你也没有关系,你坚定你的信念。
所以接下去要再讲这个志跟你的业,假如落实下来这个要立真志的人是不多的,可以说你在整个生活环境当中,你纵使立了这个志,外面有许多的反对的声音,乃至于你亲近的人就开始反对,为什么?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跟着潮流走的,所谓潮流就是随波而去,叫作随波逐流啦,叫作盲从啦。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自觉,没有经过自己立的志,而你就开始去走你的路,没有志而开始走你的路,也就开始做了你的业,请问有什么意义?但是,佛教说人生本来就是苦海,人如果没有无明你就不会出生,你就不会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所以众生都来受苦的,其中最大的受苦是白活一辈子,这是最大的苦啦,所以你乐还是苦啦。(众鼓掌)你乐个什么东西啊,你乐是短暂的,所以苦固然是苦,乐也是苦,你这样才了解佛教真正苦的意义。
但是我们老夫子都说人生可乐,第一章就讲“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他不亦悦、不亦乐,这都自己发,自己内在里面自己享受叫作悦,与人共同享受叫作乐,都从自己发,至于第三类呢,是别人影响到你,干扰到你,你都还是不愠,不是乐嘛,所以一乐到底嘛,真的乐透!(众笑,众鼓掌)你能把他怎么样,他就乐,立于不败啊各位,你没有这个功力,你怎么立于不败?
所以你没有透彻,你在这个你的生活环境当中,你只有受更多的苦而已呀,所以有很多人真的是有苦,他本来苦还没有那么大,本来苦只是迷迷糊糊,迷迷糊糊说这个好像很共需。他现在知道读经了,结果呢这个四面受敌,这样苦不是更重啦(先生笑),虽然质量不一样,但是很重的苦,有的跟我讲起来呀,是这个涕泪满面啊,这个苦啦,我都很不好意思。(众笑)
有人说自从认识王财贵,就有很多破事(先生哈哈笑,众笑),遇到很多破人,没办法。耶稣老早就说啦,我不是带来和平,我是带来战争,我带来的是儿子跟父亲斗战争,夫妻互相战争,朋友之间互相战争,看起来悚然啊,令人毛骨悚然啊,不是传福音嘛,怎么带来战争?是真的。假如你身边的人哪,没有来听过王财贵的演讲哪,那你一直是在战争之中。(众鼓掌)所以啊我现在就要告诉你,你要清楚明白这个战争是一定的,这个比钓鱼岛啊还要麻烦。(先生呵呵笑,众笑,众鼓掌)
人生要不要讲的这样彻底呢,这么毛骨悚然呢,我认为也不必要,不需要。真正了解道理的人,要把那些不了解的人全部都包容进来,你本来知道一定会有人反对你,于是你心就不慌了。所以有人说,我看你推广读经好像天天都很高兴的样子,你不是会受很多挫折吗,这个跟你的想法恰恰相反,那你受挫折怎么办呢?那我就说我推广读经就是一路顺风,因为有许多人支持我的,支持我的人我当然很高兴;有一些人是反对我的,反对我的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因为我老早就知道有人会反对,而且反对是这样子反对法,他会用这一种口气,这一种词语来反对我,你看我多么厉害,我老早就知道了,一定被我拆掉,嘿嘿。(先生笑,众鼓掌)所以有人支持我高兴,有人反对我更高兴。
理无碍,事无碍
如果你不了解现实,你只有一个理想,哦,我立了志了,我将有业了,告诉你想的美啦,(众笑),你想的美啊,你的智慧被打击了,你的业是很难展现的,什么叫作不败。不过还是要回到原来的意思,那就是不败,成就是不败啦,你败还是不败,你看这不是不败嘛,嘿嘿,所以你不要怕反对啊,你不要惊讶,其实也不需要对抗。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总是知道如果是合乎人性的,只要是人一定会跟我一样的看法,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别人你想说那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我一定会跟他一样的看法,他的看法跟我不一样是你同他呢,还是他同你呢,是要成为共识,你共他的识,还是他共你的识呢?这里不是各说各话吗,告诉你他不是各说各话的,真理只有一个,谁把握到了真理是一成永成,一定永定,每一个都要回归到这里,叫作“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先生加重语气说,众鼓掌)那他不归怎么办?不归很简单,等吧,嘿嘿嘿,你就等。
当然你的智慧越高,你的光辉就能够展现,所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你有没有诸己,你自己是到底明白了清楚了,度数有多高,要有诸己啊,真的是拥有了,志于道,要据于德啊,有诸己之谓信哪,“充实之谓美”不仅是实在,而且是充满的实在啊,你心中就是一个充满,没有别的理论再可以进去了,所有的理论都被他吸收了,都被他消化了,叫作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啊,你要想一想你的生命有没有光辉,你现在了解的这个教育的道理会不会放出光辉,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大不是你的很大气的样子,这个讲话得理不饶人,不是这个大。这个他自然就有感动的大,所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你不必去争的,你要回归到这个人性,你要相信所有的人都有人性,而且你要自己充实你自己,让自己光辉而大,到最后呢大而化之之谓圣,刚才说了你不必盛气凌人,所以自己不能感动别人,是因为你的诚意不够,乃至于你的智慧不够,要不然人是很容易被感动的。(众鼓掌)所以我就不相信一百年来中国人不读经,中国人就永远不会读经啦,我们现在不是做出来了吗?!你不是已经都在做了吗?你这个人不感动你就到别的地方去,那个人会被感动,三个人不感动,第四个人或许会感动。所以就好像有人说读《易经》很难,我说《易经》难什么难你说,我读第一页都不懂,我说那你读第二页,说第二页我也不懂,说第三页有你懂的你为什么不读了。那你说推广读经很难,我跟第一个人讲他是反对,我跟第二个人他也反对,算了,我说你为什么不跟第三个人讲,他说我真的跟第三个人讲了也反对了,我说第四个呢,也反对,我说你讲了几个,他说我讲了十个,第十一个可能就不反对了,(众笑)他如果说我讲一百个,第一百零一个就不反对了,这叫作立于不败啦。(众鼓掌)你没有这种充实而有光辉的这种自修,你怎么可能照亮别人,所以立于不败也不是说我在这里了解了,你了解到了真实,有真知必有真行,而且行之永久,永久到什么时候,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就不相信你感动不了人!(众鼓掌)
所以你立先要立于不败的志,这个立于不败是客观立于不败;你自己也不可以失败,这是主观的立于不败。客观的立于不败就是我们的这个志是天下之志立于不败,主观的志是我这个志不可能败,因为充满我整个心,满心而发,乃至于充满整个宇宙,你怎么会败呢?那立于不败它必定能够产生作用,德智者流行,由自由而创命啦!(众鼓掌)君子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你经过的地方,你讲过的他就变化啦,这是所过者化。那不化怎么办?不化没关系,你化了当然有成功啦,有业绩啦,不化就没成功,没业绩吗?不是,孟子说了“所存者神”,你纵使不化,留下来的——神,为什么神?神妙的作用,永远起作用,永远的永远哪,你不在这里了,它还在起作用,你的生命已经不在世间啦,它还在起作用,请问孔子的所过是不是化,他所存是不是神,到现在是不是孔子还在起作用?你就知道啦!(众鼓掌)
你没有这种志,你怎么会有这种业,所以啊不要太天真,踏踏实实,每一步每一个人生都是真实的,你遇到的别人的反对这也是真实的,真实的生命的环境,你要把环境也都包容进来,你的生命才是更加的真实。所以这种真实有两类:一种是内心的明明白白,透彻的了解;一种是你付诸实践当中,一点一滴,通过你的努力这叫作创造,所谓创造是从无生有,叫作创造。本来天地间没有人读经,你的环境中没有人知道读经,从这个没有当中让它有了,这叫创造,这叫道德,这叫作成就,这叫作你的业绩啦。所以推广读经你要立于不败,要有这种心胸,有这种雅量,有这种等待,你要有长远的心灵,这个心灵哪既广大又长久,广大是横线,长远纵线,你的生命就十字打开,这也就不以成败论英雄,因为你所过者化,所存者是神。那当然遇到了这些不如意的、不赞同你的一些声音,乃至于行动,确实你心中也真的会有一种,人心不是铁做的,你总是也有些难受。不过,你要在时时回归到你原本的心灵叫作初发心,初发心是佛教的词语,这个《华严经》说初发心就是菩萨,你初发刚刚发起来的那颗心就是菩萨,你就是一个向往于道的人,你就是一个志于道的人,虽然不一定有据于德,但是你已经志于道了,将来就有机会据于德,依于仁,然后再游于艺,叫作初发心就是菩萨,这是一种勉励人的话,初发心也不是菩萨,初发心就可以走向菩萨,于是你在走的历程当中,随时要回归你的初发心,维持你这个原来的方向,因此你遇到了许多的挫折,请你一定要自己保护自己,如果还能够有朋友大家都有同样的理想,希望能够结交朋友,所以我们今天的培训也有这种让大家来这里结交朋友的意思啦,让大家“德不孤,必有邻”啦!(众鼓掌)
本来一个君子不需要,因为“德不孤,必有邻”,然后才能够自己安慰自己,这个孔子讲“德不孤,必有邻”也不是安慰人,他是讲一个现实的因果,你德不孤,你一定有邻,本来就如此。他不是说因为德不孤必有邻,我一定有人支持我的,所以我才去坚持我的德,不可以这样的,所以随时回归到它本然,于是你就随时心灵能够平稳、平安,你就能够和祥,你的所作所为你才能够渐渐地让人看得到,看得到你这个光辉。这个不拘于你有什么地位,你有多少学问,你有多好口才,一定要突破这个关口,这个现实上表现的关口,一定要回归到你的初发心。这样子你的稳定性才真的稳定,你还要有所凭借,你看我教的学生有成果啦,我展现给你看,我有数据给你看,你来这里参观,然后我把王财贵的理论都给你看,我拉几个朋友来一起说服你,这些当然都可以,你总是如珠走盘,不出盘中,你围绕着一个核心,你做很多的事,但是不是因为这些事来支持你的这个志,也不是用这些事情来表现你的业想要影响别人。
各位,讲起来好像明白了,其实做起来不容易。你以后在推广读经历程当中,在读经教学当中,你在教学生,你在开学堂……不管怎么样,如果心中有一丝一毫的受挫折感,我就告诉你——你失败啦!(先生加重语气,众鼓掌)但是还好,失败还可以复起,只要你这一颗心还在,所以每一个人要回归到自己,常常反省自己,你就会觉得这一件事真的是人生第一大事,这一件事情真的是所向无敌,因为“仁者无敌”嘛。这一件事情真的是一帆风顺,势如破竹,是一日千里,如火燎原哪!(先生语气慢慢加重,众鼓掌)没有被挡的,是挡不住的,只要他是人,就不可能挡住的。
各位我们两面说,理想,现实,到最后理想要照顾现实,现实中表现理想,这叫作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希望我们推广读经的人,随时要回归到你的初发心,把其他的夹杂尽量地去除,虽然我们不敢说有夹杂就是一种罪过,或是一种错误,人生难免有些夹杂。譬如说你说我要做教育,或许有一些条件附和着你的这个教育的这一颗心,但是让它越清凈越好,而清凈以后不是那些条件都不要,乃是那些条件都归你的这个初心所用,所以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事业,乃至当作家业,当作你养家糊口的一个职业。但是呢你并你在轻重本末之间,你看的很清楚,千万不要像有些人办读经,办读经就一定要什么呢,一定要义务的,要免费的啦,哎么这个我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很惭愧,你不必惭愧,你要惭愧的是你这个心干净不干净,而不是有没有附带的条件,你的心不干净都没有附带条件,还是有条件的。你的心干净了,附带条件再多,还是无条件的!(先生重口气,众鼓掌)还是清凈的!只问你清凈不清凈,所以这也是立于不败啊,没有人可以质疑你,有人质疑你,“人不知而不愠”。用一句很俗的话说,路遥知马力,是事久见人心,这一句话为什么说它很俗呢,它还是有条件的,因为事久你就见人心啦,你就不会再误会我啦,那时候不是真相大白了吗,那时候我不是返回意诚了吗,那时候你不就会赞叹我了吗。像这样子还是不够的,要回归到,再回归一层,本质如此,不管路遥是不是知马力,是不是事久见人心,本来就这样,于是你就真的立于不败了!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各位!(众鼓掌)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二辑《立于不败之志与业》。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