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述六经

我们知道《论语》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有读书人都很尊重的,古人对很尊重的书就会给一种称呼,叫做“经”。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跟“五经”放在一起,“四书”也有“经”的地位。宋代以后,号称的“十三经”,其中就包括了“论语”。所以古人是把《论语》当“经”来看的。四书五经——所谓的五经或者称为六经,因为“乐”这部经号称是失传了,或者说“乐”本来就没有文字记录,所以 “乐经”是虚的,因此称六经也可以,称五经就少了乐——所谓易、诗、书、礼、春秋。如果说六经呢,就是在“礼”后面加个“乐”,因为礼跟乐往往是相配合的,所以礼乐可以放在一起。六经的顺序可以这样说,易、书、诗、礼、乐、春秋,还有另外一个顺序,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虽然你随便列举也无所谓,但是要求严格的话,它必须有个顺序,就是这两种顺序。

第一种顺序是什么顺序?——历史的顺序。就是按照这些书成书的历史的早晚,《易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书,号称是从伏羲八卦开始的,所以排在第一位。尚书的第一篇叫做“尧典”,从尧舜开始,就排在第二位。再来是诗,诗就是《诗经》,诗经中最古老的篇章是所谓的“商颂”,商就是商朝,又比尚书再晚些了。再来是礼,礼乐,大体上可以上推到周公的制礼作乐,算是周朝的作品,又晚了些。至于《春秋》,是春秋时代孔子的作品,孔子读鲁国历史,做了笔记,从鲁隐公元年,大约是从周平王东迁,就是从东周初期开始写的,一直写到孔子那一代的鲁哀公十四年,这部书名叫“春秋”。其实“春秋”就是春夏秋冬的意思,以春秋代表四季,四季就是一年,年复一年,就形成历史,历史的记录在鲁国叫做春秋,孔子就着鲁国的春秋作的笔记,也叫“春秋”。这部书所记录的时代,我们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了不起,他著一部书叫春秋,后人就把那个时代叫春秋时代。春秋是六经中最晚出的。

有关这几部书的成书过程,也有相当的意思可谈:这几部书本来都是孔子以前的书,古代流传的书或许不少,但孔子曾整理过这几部书,用来教授弟子,于是它们就保留了下来,而且历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孔子没经手的书,都不见了。而孔子整理这几部书的手法是不一样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孔子整理这六部书,是“删诗书、订礼乐、系易、作春秋”,孔子用删、订、系、作这四种手法来整理这些古代的重要文献。

 “诗书”是用删的,为什么?自古从朝廷贵族作到各地民间各种歌谣,流传下来的诗一定非常多,号称有三千篇,但有些或许是不优美的,或许是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教化作用的,孔子删掉了十分之九,于是剩下目前我们看到305篇,号称“诗三百”。 “书”本是历史的记载,或者是历史的事件,或者是历史中重要人物的言论。历史那么长久,孔子之前从尧舜算起,也两千多年了,从尧舜夏商周以来的文献,一定是很多的。这些文献,有些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而不足以流传,不足以警惕人心的部份,孔子就把它删了,删剩下的,现在所流传的几十篇,叫做尚书。孔子所删掉的都已经泯灭了,孔子所保留的都继续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书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

再说订礼乐。周公曾制礼作乐,但是到了孔子时代,所谓礼坏乐崩,孔子认为必须重新修订。所以礼乐不是要删,礼乐是要订,修订。孔子一生提倡恢复周公之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论语》记载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心,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见孔子不只把握礼的常道,也把握礼的变道,这样才能修订礼。至于乐,《论语》有一章记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是卫国,从卫国再回到鲁国,所以说“吾自卫反鲁”,孔子回国后,“然后乐正”, 鲁国朝廷所演奏的音乐,才恢复正轨,而让“雅、颂各得其所”,雅乐有雅乐的演奏方式和场合,颂乐有颂乐的演奏方式和场合。因为孔子对礼乐有精深的研究,所以连鲁国的国家音乐团的团长,就是所谓的太师,还要接受孔子的教导。《论语》上有一章记载这件事:“子谓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可见孔子音乐素养是很高的,所以礼乐都经过孔子的修订,叫做“订礼乐”。

对于“易”,古代的易是卜筮的参考书,孔子读到“易”,有很深的感受。因为所谓的卜筮,是人问神明,请神明指示吉凶的活动。孔子发现其中隐涵了甚深的意义——所谓“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龟甲的卜和蓍草的卦,可以让人与神相沟通,这等于承认了人心可以通于天心,孔子读《易经》读出了这个意思——人德可以合乎天德。所以《易经》是人德而合乎天德的一部书。《易经》最重要的意涵,就是“穷神知化”——让我们追究神明之德,而体会天地造化之理。将易经这种内蕴说出来,是从孔子开始的。而孔子或是孔门弟子,把孔子对易理的发挥记录下来,放在易经的后面,就好像把古今的易学绑在一起,绑在一起叫做“系”,经过孔子这一手法,就开了中国易经哲学的传统。

至于春秋呢?说春秋是用“作”的。孔子不是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吗?但是春秋却是“以述为作”。孟子曾引孔子说:“知我者其为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为什么呢?因为春秋是历史,历史的写作是王者的事,尤其孔子以历史的记载方式,来表达他对于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评判,这种评判上及诸候王公下及大夫及百姓,谁敢这么判断历史事件和人物呢?只有天子,孔子是代行天子之事了,所以他才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这叫做“道德的判断”,孔子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历史,事件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的,有人不合道德,孔子也要贬的。而孔子的文章做得非常简练,孔子认为好的,赞赏他,用一个字来表示,孔子认为不合理的,贬低他,用一个字表示,叫“一字褒贬”。孔子有圣德,凡是被孔子所褒的,是真好的,称之为“荣于华衮”,比升官进爵还光荣,而凡是被孔子所贬过的,千秋万世你就抬不了头了,叫做“严于斧钺”,就好像斧头大刀架在脖子上,这么样的严酷,令人恐惧。所以孟子才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这叫历史的惩罚。春秋不是原本的历史,原来的历史只是史实,让历史中带有了道德的意味,让历史变成历史哲学,这是孔子加上去的意思,所以说春秋是“作”。

这样子孔子对于古来的六种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了一番的处理,把他以前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智慧的成果,浓缩为这五、六本书,流传下来给我们后代,请问我们要不要去好好珍惜,我们要不要去读经啊!没有这些经典,孔子以前两千多年的智慧就泯灭了,孔子以后,为什么中国人都要去读这些经典呢?为什么都要去尊重孔子呢?这就是一个民族智慧之源!尊重民族的智慧,是一个民族天经地义的事。没有源头活水,这个民族怎么活下去啊!果然中国读书人不负孔子所望,代代相承,源远流长,一直到现在。纵使在历史上,有许多的时候是不信圣人的,不信经典、 毁坏传统,但是它被毁坏了,又很快的再兴起,被忘记了,又很快地再被迎接回来,因为这是人性所在,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乃至于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论语》释题。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2)
郑其嘉的头像郑其嘉管理员
上一篇 2021年7月17日 上午9:18
下一篇 2021年7月23日 下午4: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