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卫灵公第十五 第36章|总第415章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正而固也。

○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说:“人固贵于持守之定。然守一也,有见理明确,而守之不易者,叫做贞;有偏执己见,而居之不移者,叫做谅。夫人察理不精,而体道不熟,鲜有不以谅为贞者。君子则审时措之宜,以端其贞一之守。”

凡大而经纶显设,小而酬酢云为。义当行,则勇往直前;义当止,则特立不变。精明果确,惟归于至当而已。初未尝不顾是非,不达权变,言必于信,行必于果,而硁硁然执一己之小信也。盖贞若有似于谅,然任理而无所适莫,不可谓之谅也。谅若有似于贞,然任已而不知变通,及有害乎贞矣。贞而不谅,此君子之所以异乎人,而疑似之间,学者可不深辨乎?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贞者,存于己而不变。者,求信于人。贞自可信,不待于谅。孔子尝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义之与比。”义之与比,贞也。言必信,行必果,则匹夫匹妇之为谅。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坚守正道。

:固执小信。

 

【疏解】

○贞与谅就字面来说,都是信实坚确的意思。但在这里孔子则显然是将它们分属两个层次。推寻其意,“谅”应是指行为上的守信,“贞”则是指对最高义理的把握无违。原来行为形式属气质层面的事,因此他总是有限的,只合应时而用,环境变迁了,便也当随之而有所损益的。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但殷、周是根据什么标准来作损益的呢?则无非是根据对最高义理的了悟把握,而这最高义理就是“仁”。所以,有仁之自觉的人,便能自由斟酌损益种种现实形式,而皆合义中理。这最高义理的仁本身,当然是永恒的,所以能把握住它,便可称为“贞”。孔子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与上引文同见于为政23)所可知的也就是这永恒的仁,或说永恒的文化理想。君子能把握住这理想,所以反而能因时而变,而始终不失其正,而成就精神上的自由。小人不知此义,便只能陷于气质的形式中,死守而不知变通,遂有时不免反违大义,此其所以为谅而不贞也。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四【气质的成全】(曾昭旭)第十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午4:07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午4: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