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犹晓也。
○义者,天理之所宜。
○利者,人情之所欲。
○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喻字,解做晓字。
○义,是天理之所宜。
○利,是人情之所欲。
○孔子说:“天下之道二,义与利而已,而君子小人,实于此辨焉。”
○君子循天理,有好义之心,又有精义之学。故其立身行己,只在义上见得分明,义当进则进,不然则退,义当受则受,不然则辞。虽有时不避形迹,而涉于为利者,亦不过委曲以成其义耳。是君子之心,惟知有义,而义之外,皆非所知矣。小人徇人欲,有怀利之心,又有谋利之巧,故其立身行已,只在利上见得分明,有利则趋,无利则避,利于己则为,利于人则否。虽有时假托形迹,似乎为义者,亦不过借此以图其利耳。是小人之心,惟知有利,而利之外,皆非所知矣。
○夫君子小人所喻不同如此。然喻义则君子固自成其君子,而天下之事,亦因以济。喻利则小人固终陷于小人,而天下之事亦因以坏。修己用人者,可不慎择而深辨之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喻,晓义。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用心不同,故其所晓了亦异。
○或说:此章君子小人以位言。董仲舒有言,“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乃此章之确解。今按:董氏之说,亦谓在上位者当喻于仁义,在下位者常喻于财利耳。非谓在下位者必当喻于财利,在上位者必自喻于仁义也。然则在下位而喻于义者非君子乎?在上位而喻于利者非小人乎?本章自有通义,而又何必拘守董氏之言以为解。
○又按:宋儒陆象山于白鹿洞讲此章,曰:“人之所喻,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于此章喻字外特拈出习字志字,可谓探本之见。读者当以此章与“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章舍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所了解的在义,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 喻:懂得,爱好。
【疏解】
○ 上一章(编按:宪问23)说君子所追求的在上,也就是道德人格的建立;小人所追求的在下,也就是现实生活的满足。但什么叫道德人格?而追求衣食的特点又在何处?却还未详说。在这一章,孔子就通过“义”与“利”的观念来更作说明。
○ 所谓喻于利,其最重要的涵义就是仅为个人打算的,因为衣食本来就只照顾自己的躯体肚皮。小人的生活目的既然只为衣食,所忧既然只在饥寒,那么又怎么会不只为自己打算呢?所以说小人眼中只看到一个利字,心中只明白一个利字。
当然,在这里仍要提醒的,是这里所说的私利、所说的“仅为自己打算”,还没有后世那种损人利己乃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强烈意涵;而只是平平道来,纯只描写人的爱心尚未启发之前,那种邻于动物的、自然如是的生活状态。
○ 而至于喻于义,其最重要的含义当然也就相应地是指不仅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更能扩及于他人,对人我做一整体的、合宜的考虑。乃因君子所重,既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求仁,而“仁者爱人”(颜渊22),所谓道德人格是不可能封闭在一己之内而得到完成的。他必须要超越过一己生命的封限,以通到他人的生命中与之合为一体,也通到他物之中而赋予它丰富的意义。所以他一定视人如己,而且爱物惜物;因之他凡事的考虑也一定是要将他人他物包括进来,予以一体考虑的,如此才叫做义,心中才会安。否则,若只为一己打算,以致有意无意地伤损到他人他物,便会于心难安。所以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2),而如果一己的衣食生存与整体的存在矛盾,则基于整体的考虑,甚至宁愿牺牲一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以求心安,所以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9)凡此,就是表示君子心中,时时刻刻所执持的处事标准,只是一个义,一个人我一体之感。
○ 当然,仍要提醒的是,这人我一体中所谓的他人他物,并不是指遍全宇宙的一切人一切物(若要如此遍指也只能是原则地说、形式地说),而只是指当下与我发生关系的对象而言。当下发生关系的对象只有甲,其一体考虑便只须包括甲;只有乙,便只须包括乙。其当下发生关系的对象多,其一体考虑所包括的便多;少,其所包括的便也少。这便称为“能近取譬,其为仁之方也已。”(雍也30)这样才是合宜,才是义。否则,事无大小都是弥天盖地去考虑,那便成事实上之不可能,而不成其为孔子之义了。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四【存在的命限】(曾昭旭)第二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原创文章,作者:泽之,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https://www.xueruxue.com/jun-zi-yu-yu-y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