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之复兴与嘉祥吉藏|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4章<佛教在中国的传衍(下)>第3节

南朝佛学,涅槃宗于刘宋时继般若而兴,至于齐、梁,自北南来之成实论合涅槃而盛行。再至于陈,三论夺成论之席,陈隋之间而有天台兴起。兹先略述三论宗之复兴。

 

先是高丽僧朗,有得于关河古义(长安什肇之学),于齐末入南吴,止摄山。僧朗传僧诠,诠传法朗。法朗于陈时(西元五五八年)入都(建业),勅居兴皇寺,盛弘三论般若,表彰关河古义,门徒甚盛,远布荆襄巴蜀。门人嘉祥吉藏(西元五四九~六二三年),本安息人,少从兴皇法朗出家,善承其学。陈亡,避地会稽嘉祥寺,隋文开皇末(西元六〇〇年)诏居扬州慧日道场,又北游洛阳长安,隋炀唐高,皆加优礼。卒于武德六年。

 

吉藏以发扬关河古义,绍继山门正统为己任(僧朗住摄山,傅至法朗,大弘三论,其学称山门义)。学识博洽,号称“文海”。著作甚多,有《中观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论》等,是三论宗集大成者。但其学后继无人,著作亦散佚,直至清末始由日本传回,国人乃能得其思想之要旨。吉藏较明显之主张,如:

 

(一)二谛是教,不二是理——

 

真俗二谛乃如来为化度众生而说(如来,佛法身之名号),故为教(方便说法)。但既为真俗二谛,实意是表不二之道(真俗不二),故不二是理。

 

(二)“于谛”之说——

 

所谓“于谛”,是分别“于凡、于圣”。于凡、以俗谛为谛;于圣、以真谛为谛。圣(佛菩萨)心中初无俗谛,凡心亦不知真谛。故俗谛于凡为实,真谛于圣为实。二谛之说,乃圣心见真谛后,更欲化度众生而方便建立。故二谛法亦名“教谛”(为教化而立)

 

(三)四重二谛——

 

(1)第一重,对阿毗昙(小乘)立“实有、实无”二谛而发,以明“有”为俗谛,“无”为真谛。

 

(2)第二重,对成论师(由小入大)立“假有、假空”而发,以明“空、有”皆俗谛,“非空有”方为真谛。(以“非”字表般若荡相遣执之精神,所谓诡辞为用是也。下同。)

 

(3)第三重,对大乘师立“分别空有二谛为俗,空有不二为真”而发,以明“二、不二”皆俗谛,“非二、非不二”方为真谛。

 

(4)第四重,对大乘师立“三性(安立三性)为俗谛,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谛”而发(按:三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又名真实性)。三无性:相无性(我、法无体性)、生无性(缘生无性)、胜义无性(入妙无性)。),以明“安立谛、非安立谛”皆俗谛,“言亡虑绝”(言语道断,思虑泯息)方为真谛。

 

如再简化,“四重二谛”可表如下:

 

(1)有为俗谛,无为真谛。

(2)空有皆俗,非空有为真。

(3)空有二不二皆俗,非二非不二为真。

(4)安立、非安立皆俗,言亡虑绝方为真。

 

吉藏的思想,大体是罗什所传般若之旧,本质上并无改变,但凭其玄思,发为玄论,使三论思想更为丰富多采,在佛学史上自有不磨之功。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7月24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2年7月31日 下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