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一家,籍本福建,由于文定数度为官荆湘,而得亲接于上蔡诸人,晚年又隐居于衡山;文定既卒,五峰复居湘衡二十余年而不出,专事著书讲学,其子弟门人亦多从五峰隐遁湘衡。故五峰一脉,称湖湘之学。兹先略介其重要之子弟门人于后。
(1)胡实,字广仲,文定之从子。在胡氏诸兄弟中,广仲年最少,文定卒时,他只有三岁。广仲十五岁习辞艺,五峰告诫他说:“文章小技。所谓道者,人之所以生;而圣贤得之,所以为圣贤也。”广仲答道:“窃有志于此,愿有以诏之。”从此就学,师事五峰。广仲以门荫补将仕郎,但他“不就铨选”,而以讲学论道为事。当朱子作“胡子知言疑义”评议五峰之学,而张南轩亦多随和朱子,说“知言恐不免有病”之时,广仲即与同门出而与朱子南轩相论辩,以阐明师说。广仲少朱子六岁,可惜年寿不永,卒时仅三十八。五峰学案胡广仲案有“广仲问答”,多论谢上蔡“以觉训仁”之旨。
(2)胡大原,字伯逢,致堂之长子,师事五峰。伯逢与广仲、吴晦叔等,守师说甚固,与朱子南轩皆有辩论,而不以朱子“知言疑义”为然。五峰学案胡伯逢案有“伯逢问答”。
(3)彪居正,字德美,湖南湘潭人。其父虎臣,尝从文定游,居正奉父命师事五峰。居正之著述不传,但在五峰门下地位甚高,当时有彪夫子之称。朱子与南轩之书信,亦称居正为彪丈,则其年辈当略长于朱子。
(4)吴翌,字晦叔,福建建宁人,游学于衡山,师事五峰。五峰没,又与南轩、广仲、伯逢论学。南轩门人在衡湘者甚众,无不从晦叔参决所疑。晦叔亦与朱子辩论“观过知仁”,以为观,乃观省之义,人若将孔子“观过,斯知仁矣”的指示,收归于“主体”而付诸实践,真去作实践的观省,则在此观省之中必将怦然心动,知其偏失之过而不安,而思有以化除之;进而亦必能豁然醒悟,翻然自证,原来只此怦然心动、知偏失而不安之心,即是吾人之本心,即是仁体,即是仁心觉情。此便是就“观”字所呈露的本心以识仁之切义与实义。故晦叔又有“先知后行”之说。此是承明道“学者须先识仁”以及五峰“先识仁之体”而来。“先知”是先知仁体,先由逆觉的体证以知仁体,亦即伯逢所谓“必先有所觉知,然后有地可以施功而为仁”也。此亦大体即是“先察识后涵养”之路。
(5)五峰门下最有声光者是张南轩,而对师门之学最不善绍述的,亦是张南轩。南轩名栻,字敬夫,亦作钦夫。父浚,为中兴名将,并做过高宗朝之丞相。南轩天资明敏,又因父亲之故,早在社会出头。五峰卒后,学者多归南轩。南轩初欲拜谒五峰,五峰“辞以疾”。人以为异,五峰曰:“渠家好佛,见他则甚!”南轩闻言,再次涕泣求见,遂得受学。⑫南轩自己说:“始时,闻五峰先生之名,辛巳岁(二十九岁)方获拜于文定草堂·······然仅得一再见耳,而先生没。”⑬又说:“所恨在先生门阑之日甚少。”⑭南轩在五峰门下,亲炙之日既短,则其所得盖亦甚浅而未能真切,所以当朱子作“胡子知言疑义”非难五峰之学时,南轩与朱子书信往返,形式上是辩论,事实上大多随着朱子的议论走,甚至还说他老师的“知言”一书,某处“为病矣”,某处“诚为不当”,某处“不必存”,某处“当删去”,某处“当悉删去”一类之言。⑮而引起五峰子弟门人之不满。南轩天资虽明敏,心思亦灵活,但秉性清弱,体未强固(故易为朱子所牵转)。吕祖谦与朱子书有云:“荆州(指南轩)从游之士,多不得力,不知何故如此。”⑯
全祖望谓“五峰弟子,寥寥寡传”。而且湖湘之学,一传而衰。此何以故?我以为其中原故,不外下列数端。
(1)五峰卒时(姑以绍兴三十一年为准),其门人年岁可考者,胡广仲二十六岁,张南轩二十九岁,吴晦叔三十三岁。一般学者思想家之成熟,总在四十以后。而从上举三人的年岁看,五峰卒时,他们恐皆尚未成熟,而锻鍊之功亦可能有所不足,对于弘扬师门之学,或难免力不从心。
(2)五峰门下,除张南轩外,大多潜隐湖湘讲学,少与各方通声气;而南宋时代的湖南,亦不算学术之区,所以五峰门下的衡麓讲学,影响不大。
(3)五峰卒后,张南轩俨然为同门领袖。但南轩并不能守护师门之学,且随顺朱子之说而评议五峰之“知言”。
(4)胡广仲、胡伯逢、吴晦叔,虽坚守师说,纷纷与朱子南轩辩论,但他们的学力既皆不如朱子,而又享年不永(广仲三十八,早朱子二十七年卒;晦叔四十九,早朱子二十二年卒;南轩四十八,亦早朱子二十年卒),未能继续发明师学,所以终为朱子所贬压。
(5)湖湘学者虽遭朱子驳斥,却并未服输,亦不表示他们论点站不住。但一则僻处湘衡,声光不显,而双方又只是书信往返以致辩,他们的论点与学术立场,局外人鲜有知闻。二则在双方论辩之时,陆象山已崛起江西,成为朱子最大之论敌,而广仲与晦叔卒时前后,朱子与象山兄弟且有鹅湖之会(西元一一七五年)。此后,天下耳目为“朱陆异同”所吸引,而湖湘之学便从此寂然隐没了。
⑫ 见五峰学案、南轩学案附录。
⑬ 见南轩文集卷二、答陈平甫书。
⑭ 见南轩文集卷一、答胡伯逢书。
⑮ 皆南轩与朱子讨论“知言疑义”时语。今《宋元学案》五峰学案中并见。
⑯ 见南轩学案附录。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