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对宋明理学的分系,事实上是很笼统的。“濂、洛、关、闽”,只是人与地域之别,无关义理系统。“程朱”与“陆王”二系之分判又有不尽(对周、张、大程与五峰、蕺山无安排)。宋明儒者的学问,乃是心性之学。就心与性之关系而言,应该顺“心性是一”、“心性为二”、“以心著性”而分为三系。①
一、本心即性,心性是一,心与性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心性本体含具道德的理则(仁义之理,内在于心)。故性固然是理,心亦是理。“性即理”与“心即理”同时承认。此即直承孟子的象山学(明代阳明亦属之)。
二、性是理,心属气(气之灵、气之精爽),心性为二,心与性是异质异层的关系。故只能说“性即理”,不能说“心即理”。此即朱子学(上承程伊川)。平常所谓“程朱居敬穷理”,主要是指伊川与朱子,而并不涉及明道的义理,明道被隐去了。
三、以心著性②,性是客观性原则、自性原则;心是主观性原则、形著原则。潜隐自存之性,须由心之觉用而形著之(彰著、彰显之)。性由隐而显而呈现起用,乃是心所形著。此一义理间架,是即胡五峰消化北宋理学而开立的湖湘之学。(由于心之形著对儒学有本质上的必然性、重要性,因此,四五百年之后犹有明末刘蕺山呼应此一理路,是为五峰蕺山系。)
牟先生作此三系之分判,已对“上蔡湖湘系”略有说明,今只就前贤后贤义理传续之脉络,简括如下:
第一、明道提醒学者“须先识仁”,五峰亦以“识仁之体”教学者。
第二、上蔡以“觉”训“仁”(训诂、训解),正是承明道“麻木不仁”之指点,以反显“仁”则“不麻木”。不麻木方能“觉”。五峰子弟胡广仲、胡伯逢,对上蔡“以觉训仁”之义,亦颇有发明。
第三、“成性”二字,语本《易传》“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而来。横渠言“成性”,五峰之父胡安国亦言及之。五峰则顺横渠“心能尽性”而言“尽心以成性”。充分发挥心之觉用,则可以彰显性、形著性,使性成其为具体真实之性。此即心的形著之用。心与性的形著关系,其义理渊源实甚久远。
以下再略述南宋胡氏家学。
胡安国,字康侯,谥文定,福建崇安人。生于北宋,卒于南宋(公元一〇七四~一一三八年),六十五岁。文定不及见明道,亦始终无缘见伊川。他与二程门人,如谢上蔡、杨龟山、游定夫,皆义兼师友。谢、游、杨三人对他都很器重,以斯文之任相期勉。当他因得罪蔡京而除名时,上蔡对他的门人朱震说:“康侯正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使其困厄如此,乃天将降大任焉耳。”全祖望以为,“南渡昌明洛学之功,文定几侔于龟山。”可见它在学术上的成就与影响。
对于洛学而言,文定的功绩主要是在学脉之护持与承续,而他自己所专治的则是春秋学。文定讲春秋,实上承北宋孙复(泰山)尊王攘夷之意。他曾从游于泰山门人朱长文,亦算是泰山的再传。文定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自登第历仕四十年,而实际居官之时不满六载。辞官之后,在江西丰城寓居半年,即定居于湖南衡岳,著书以终老。
文定一家,人才辈出:(1)从子胡宪(藉溪),乃朱子青少年时三师之一。(2)长子胡寅(致堂),著有论语详说、诗文斐然解,另有“崇正辩”专辟佛徒报应变化之论。他志节豪迈,论者谓致堂不附秦桧,可见其人品之正;不染异教,可见其学术之正。(3)次子胡宁(茅堂),长时间侍父左右,佐助修订春秋传。(4)季子胡宏(五峰),开出湖湘学统。全祖望“书宋史胡文定传后”云:
致堂、藉溪、五峰、茅堂四先生,并以大儒树节于南宋之初。盖当时伊洛世嫡,莫有过于文定一门者。四先生故后,广仲尚能继其家学③,而伯逢、季随兄弟游于朱张之门④,称高第,可谓盛矣。
胡五峰作《知言》,是张子《正蒙》之后,另一位有严整的专门著作之人。吕祖谦说“知言胜似正蒙”⑤,此或称许过当,但就思理之精微扼要而言,亦确有《正蒙》不及之处。此下引据《知言》之言,分节述之于后。
① 理学分化,自南宋始。北宋前三家(周、张、大程),只有义理之开展,并无系统之分化。而伊川之义理转向,生前死后,皆只是一条伏线,半个世纪之后,才有朱子之继续贯彻而开出一大系统。合象山、阳明与五峰、蕺山而为三,是为理学三系。
② 按:《中庸》云:“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以心著性”之著,即据此“形著”以为说。心之觉用,能使潜隐自存之性,由隐而显,形著出来起作用。
③ 广仲,名实,五峰之从弟,师事五峰。朱子作“胡子知言疑义”,评议五峰,广仲出而与之辩,以阐明师说。广仲少朱子六岁,可惜年寿不永,卒时仅三十八。
④ 伯逢、致堂长子,学于五峰,与朱子有过激烈之论辩,绝无游于朱子之门的事。季随乃五峰少子,师事张南轩。南轩没,问学于朱子,后师事陆象山。
⑤ 语见《宋元学案》五峰学案,全祖望按语。
编辑排版:其嘉
导航:本文选自蔡仁厚《中国哲学史》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原创文章,作者:蔡仁厚,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https://www.xueruxue.com/hu-shi-jia-x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