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严宗简史
杜顺(西元五五七一一六四0年)于隋开皇十三年(五九三年)依华严立说,著有《法界观门》等书。弟子智俨(西元六0二一一六六八年)著有《搜玄记》、《一乘十玄门》等,华严教义自此渐趋完备。再传至法藏贤首(法藏乃本名,贤首乃唐高宗赐号),正式开立华严宗。
贤首(西元六四二一一七一二年),其先为康居人,自祖父起,归化中国。贤首著作甚多,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名五教章)、《华严旨归》、《金师子章》等,并据梵本补足晋译《六十华严》之缺文,又与人合译华严经,称《八十华严》。除本宗教义外,亦致力其他经论之疏解。
华严宗宗《华严经》,贤首晚年著《华严经新疏》,未毕而逝。弟子慧苑继之作成《续华严经略疏刊行记》,自立异说,主要有二点:
(1)取消“小始终顿圆”五教中之顿教。
(2)改“十玄缘起”为“法相十玄、业用十玄”两种。
后来华严家贬慧苑为异系。至清凉证观(西元七三七一一八三八年:一百零二岁。十九岁时(七五五年)曾从荆溪习天台止观),以恢复华严正统为己任,著《华严大疏钞》,破斥慧苑之异义,发挥贤首之真意。后世尊为华严四祖。
弟子圭峰宗密(西元七八0-八四一年,蜀人)相继为五祖。宗密本是神会禅之法裔,故倡“禅教一致”之论,著有《禅源诸诠》、《原人章》等,宗密卒后之四年,唐武宗发动会昌法难,华严宗遂衰。
到北宋初有长水子璿(西元九六五——一一四0年)重讲华严;弟子净源(西元一0一一——一0八八年)著有《华严经疏记》等,致力于中兴华严,然亦未大盛。
二、华严五教
贤首继天台智者(相距约一世纪)而重新判教。天台判为五时八教,贤首则不分“时”,而依“义”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一)小乘教一一
相当于天台之藏教。重点在说“人空”(生、老、病、死),对“法空”尚不能尽说(对法性空,还不能明确说出)。
(二)大乘始教一一
以般若空宗为“空始教”,瑜伽唯识为“有始教”。二者皆为大乘之初门。
(三)大乘终教一一以真常心系诸经及《起信论》属之,立“真如随缘”义(如来藏缘起),不同于“凝然真如”。
(四)顿教一一
始教、终教,皆有阶位次第,故为渐教。顿教则不说法相,不立法门,无阶位次第之限制。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此应指“绝相离言”之禅宗,但当时禅宗未大盛,故贤首每举《维摩经》为例(无有文字言语,直入不二法门)。
(五)圆教一一
此指《华严经》而言,经中有“圆满因缘修多罗”之语,故称圆教。圆教当然是一乘教。贤首又分为“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以为《法华经》言及“三乘”,但为方便诱引,最后皆引归一乘,其教义乃为三乘人而说,故为“同教一乘”。《华严经》则只说佛境界,不立三乘之说,故为“别教一乘”(其基本前提:(1)缘起性空:(2)毗卢遮那佛法身:(3)海印三昧。)
今按:贤首之判教,实有不妥不尽之处:
(1)顿教无具体内容,似不宜立为一教。天台列“顿教”为化仪四教之一,是也。
(2)既自居圆教(别教一乘圆教),却又承认天台宗亦为圆教(同教一乘圆教)。若别圆教可涵摄同圆教,则天台不得为圆教。若两圆并存,不能摄天台,便是判教不尽。如此各圆其圆,正表示未能消化天台宗之思想,其判教理论对天台宗无法作一妥善之安排。
(3)华严宗自称别教一乘圆教,其所谓别教,是专就“毗卢遮那佛法身”而说之教义一一
以此佛法身为圆极,由佛法身说法界缘起;佛法身法界无尽之法,是在海印定⑤中一起顿现,意即:于佛之智海中印现一切法,妄尽心澄,万法齐现。(此乃一最高之禅定境界。)
(4)佛法身本无不圆,今单就佛法身说圆教,是凸现一高不可及之佛法界,故必与“九法界”隔绝而不相即。隔而不即之圆,乃本末不融之圆(九法界皆未脱离无明,仍然是无明中的法),此乃权圆,尚未达到真正的圆。必须如天台宗“即九法界”而成佛,方是真正的圆实之教。⑥
兹再综括华严五教之简旨如下:
(一)小乘教一一但有六识。(未达第七识与第八识)
(二)大乘始教一一依阿赖耶。
另又有空始教。同时须知,空始教之般若(融通淘汰)乃共法,通大小乘,在此可说作用义的圆。
(三)终教一一依如来藏
(四)顿教一一(此乃化仪,列为一教,并不相称。)
(五)华严圆教一一依“唯一真心回转”。
法华圆教一一依“一念无明法性心”
⑤“海印定”即“海印三昧”又名“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亦可简约为“佛法身三昧”。三昧·正定之意)。“海”者,谓广大,海水清净,无象不现。“印”者,印证、印现。“定”者,正定,谓正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工夫。
⑥佛教之圆教,可有二层意义
(1)圆通无碍:般若融通淘汰之精神,行于一切大小乘至作用层上的圆。
(2)圆满无尽:恒沙佛法佛·即九法界而成佛一一存有层上的圆。
编辑排版:行知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