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篇》4章)
人不管是因为尚未善尽人生应尽的责任而不甘心死而怕死,还是因为想逃避偿还人生积下的债务而向往死后的清净,总之是误把人生重心从眼前当下推到未来了,遂凭空衍生出许多患得患失的忧疑惧怕。原来人所以会情绪动荡,生命不安,根本原因都在这里。尤其是陷于人与人间的感情纠缠中,更容易造成严重的打击。乃因生命无常,感情易变,愈深切的期望就会带来愈巨大的失望。所以,如何善处感情,的确是人生的一项重要课题。
孔子很显然也对此深有体悟——可能他也受过把感情重心挪到外界的教训吧——所以给自己立了四点戒律,勉励自己要时时警惕信守。
第一戒就是:对还没发生的事不要有任何猜测、希望、期待(毋意,意就是臆想的意思)。原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仅是基于我当下的甘心情愿,而无关于后果,此所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来耕耘,但这也只是因为理当如此,总要这样尽其所能才心安,而不是一定要靠事实上的好收成来支持我们的努力。换言之,好结果只能是应然的推论,而不可以是实然的强求。因为下一秒钟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哪里可能由此刻的我所完全掌控?所以我们一定要保留一分对无常未来的警惕与谦逊,才能凡事但求心之所安,而不致被意外所打击。而且我们也由此可以领悟到“认真做人做事的本身就具有莫大的意义”这项真理,此之谓反求诸己,不假外求;也就是所谓当下即是。
做人做事如此,在爱人的表现上就更不例外。乃因爱人行为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事,而人是比事更无常更难由一己掌控的,所以更需要尊重对方的感受与自由,而不要用任何的预期甚至等待来增加对方的负担。(不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吗:“爱就是不给他负担。”)换言之,爱的本身就已是目的,而不是换取某种回报的手段。真的,只有这样动机无私的付出才算是爱,也才可能让对方由衷感动。
我们由此可以了解为什么情人们总是不免从甜甜蜜蜜开始而以吵吵闹闹结束了。无非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被那无预期而来的关怀所感动(试回想接到情人第一封情书或第一份礼物的感觉),但第一第二封是惊喜,第三封后就变成理所当然,照例接到已没什么感觉,预期落空就更不免责难,情人们的爱情就此褪色耗损,请问杀手是谁?就是不知不觉泛生的预期心理而已。
所以我曾说:要视老妻如初见的恋人,要记得她为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感激。爱情应如一泓活泉,永远有它新鲜的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口诀很简单,就是永不要对未来有理所当然的预期罢了!
孔子的四戒中,这第一戒可说是一个原则或说主眼,第二第三戒都是由此引申而来的。第二戒的“毋必”,就是“凡事都不要强求”的意思,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无常的未来,我们总该时时保持心态上的弹性,才能随时应变,尤其在晴时多云偶阵雨的感情变化上更是如此。
相对于第二戒“毋必”的着重于未来,第三戒“毋固”则是把重点放在过去,要警惕对习以为常的模式,不要有惯性的执着。这样才不会感情一夕生变,就震惊得手足无措,反而能在第一时间稳住心情,好作最正确的研判与应变。
最后第四戒的“毋我”,其实是对前三戒的总结,就是无私的意思。真的,做人本该坦荡无私,才能无入而不自得,尤其在感情关系上,更是无私的最严厉考验。原来人会意会必会固,根本都是因为放不下自我罢了!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文章推荐】
唐 君 毅 |孔子与人格世界
牟 宗 三 |关于生命的学问
曾 昭 旭 |如何入论孟之门
季谦先生|真正的道德:自由意志与自律道德
【专题推荐】
季谦先生|论语七讲——中华书局系列讲座(含视频)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