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dǎo)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dǎo)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音导,下同。
○道,犹引导,谓先之也。
○政,谓法制禁令也。
○齐,所以一之也。
○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道,是率先引导的意思。
○政,是法制禁令。
○齐,是齐一。
○刑,是刑罚。
○孔子说:“人君之治天下,不过是要人为善,禁人为恶而已。”
○但出之有本,而致之有机。若不知本原所在,只把法制禁令去开导他。如事亲则禁约他不孝,事长则禁约他不弟,使之奉行遵守。其有不从教令的,便加之以刑罚,使一齐都归于孝弟,无有违犯。这等样治民,虽则能使民不敢为恶,然只是惧怕刑罚,苟免于一时,而其中不知愧耻,为恶的心依旧还在,岂能久而不犯乎!所以说民免而无耻。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道之以政:之,指下民字。道,引导领导义。以政事领导民众,仍是居上临下,法制禁令,其效不能深入人心。
○齐之以刑:导之而不从,以刑罚齐一之,民知有畏而已,其心无所感化。
○民免而无耻:免,求免于罚。耻,心耻有所不及。求苟免于刑罚,心无羞愧,非感而自化。
○道之以德:德者,在上者自己之人格与心地,以此为领导,乃人与人、心与心之相感相通,非居上临下之比。
○齐之以礼:礼,制度品节。人人蹈行于制度品节中。此亦有齐一之效。然一于礼,不一于刑。礼之本在于双方之情意相通,由感召,不以畏惧。
○有耻且格:格,至义。在上者以德化之,又能以礼齐之,在下者自知耻所不及,而与上同至其所。格又有正义,如今言格式,规格。在下者耻所不及,必求达在上者所定之标准。二义相通。
○孔门政治理想,主德化,主礼治。此章深发其趣。盖人道相处,义属平等,理贵相通。其主要枢机、在己之一心。教育政治、其道一贯。事非异趋。此亦孔门通义,虽古今异时,此道无可违。
【白话试译】
○先生说:“用政治来领导人。用刑法来整齐人,人求免于刑罚便算了,不感不服领导是可耻。若把德来领导人,把礼来整齐人,人人心中将感到违背领导是耻辱,自能正确地到达在上者所要领导他们到达的方向去。”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道:同导,引导的意思。
○政:指政令而言。
○齐:是整饬的意思。
○刑:指刑罚而言。
○免:此处是指“免罪、免祸”的意思。
○格:正的意思。
【疏解】
○儒学外王,一者通向历史文化的传统,二者通向家国天下的治道。通向家国天下的治道,就周文大一统之义说,一方面有礼乐征伐出自天子的天下有道,另一方面有礼乐征伐出自诸侯与大夫的天下无道。然就周文的人文教化说,孔子有政令刑施与德化的治之更深一层的反省。
○周文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堪称人文富盛,然周文礼乐,筑基于宗法封建:血缘亲近,名位尊贵。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贵族,庶人是平民。这是一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平等,所谓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是周文治道的客观事实。虽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12),然礼敬乐和的治道美善,却仅限于贵族,天下平民却在政苛刑重的强力统治下,这显然是阶级的歧视。
圣人立教,首重平等。孔子在周文精神因亲情淡薄与悖离,而告崩坏之后,虽试图复活周文的精神,重建天下的秩序,却不再奠基在宗法封建的王室亲情,转而在天下人民的内在仁心上,找寻礼乐的实质根基。天下人民皆有内在之仁,故人人皆高贵,高贵不在王室的血统,而在人的道德心。由是,礼乐不再是贵族的特权独享,而可以下及平民的身上。
○由是言之,周公礼乐,本来是贵族生活的轨道,到了孔子,转为平民生活的规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礼不下庶人的治道,而以政令刑施来治理老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是礼下庶人的治道,以德化礼治来教化人民。“之”皆指天下人民而言。故这一章的真实意涵,不在儒法之争,而在孔子对周文阶级统治的反抗与扭转。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14)孔子继承周公的,只在人文富盛的诗书礼乐,而把诗书礼乐带到民间的则是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8),就是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道。文化本是以“文”化“质”的意思,治道是治理人民之道,自当以“人文”化成“自然”为理想,故治道与文化本来不可分,这就是政教合一的意思。孔子“吾从周”,就外王说,具有文化与政治的双重意义,既通向历史文化的传统,又通向家国天下的治道。
○德化礼治是人文教养,开发人性自觉向善的根源,由仁的发心而有义的判断,就可以闻善能徙,知过能改,也就是使天下人民有羞耻心,而能修养人格实践德行;反之,政令刑施的严刑峻罚,不能开发道德生命的内在根源,人民仅求逃避刑罚,而不会自觉向善。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尊严不能肯定,存在的价值也难维系护住。此礼记缁衣篇云:“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耻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孟子尽心上云:“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民免而无耻,就是民畏之而有遯心,有耻且格,就是民爱之而有格心。
○综上言之,儒家就文化说政治,是理想政治,是圣人教化百姓的事,把政治提升到道德价值的层次,此显然与后起的法家思想,与当代的法治观念,都有不同,此不可不辨。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六【文化的抟造】(王邦雄)第六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