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创造意义的最佳途径就是去爱(《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四十四)

所谓“自我认同”的核心要义:我乃是认同我为我,而不是认同某些外在标签(如土地、血统、国号、政党、球队、身份、地位、别人的评价乃至自我的期许……)为我。也就是说,纯粹的自我是没有任何内容的,它只是一点单纯的自我意识。人必须看透到这一层,才能建立绝对无条件的自尊与自信,才能如陆象山所说:“某虽不识得一个字,也需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翻成现代口语就是:“就算我一无所有,也依然顶天立地!”这样的自我意识,才是独立、自由的真我,能这样面对自我,才算是忠(忠于自我)。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24章)

 

在我们这本书刚开始的引言中(见本书代序),我们曾意译了《里仁篇》15章:“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到如今,我们不妨再拿来换个方式重温一下。

 

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是说孔子的学问,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以创造人生的意义价值为本。这当然是一种实践的学问而不是知解的学问,所以对门人的疑问曾子也没法子用语言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只能指点他们两条接近道的实践途径,就是忠(诚实地面对自己)和恕(无私地对待他人)。换言之,这问题的解答(不是标准答案)是只有靠每个人自己通过实践的方式(而不是思辨的方式)去体验得到的,这就是所谓创造(不是由别人告诉我们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解答)。当然,到最后每人体验到的那种意义感、价值感、尊严感或者说“道”是一样的,所以说“一以贯之”。但虽然最后每人体验到的道或境界一样,可接近道的途径却人各不同,皆由独创,所以无法抄袭沿用,只能每人自己摸索前行。总之,这是一种殊途同归,同归却殊途的学问形态。

 

既然这实践型的学问必须靠每个人自己摸索前行,那要怎样摸索才能减少犯错的危险,提高成功的几率呢?曾子于是为老师的这种实践学问提出了两点“行动准则”,就是忠和恕。忠就是回归真我,以便顺人的真性情、真志愿而行(所谓本性、本愿),这样到最后才有可能充分地自我实现,乃至死而无憾。否则若以假为真,盲目追逐外在的社会潮流(金钱、权力、升学、第一名、时髦的服饰打扮、炫酷的行动言谈……)而不管是否真出于自由意志,就会目迷五色、疲于奔命,陷落到为追求自我反而迷失自我的困境。所以,“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乃是每一个想活出自我的人必须严肃面对的根本课题。

 

那么好!到底什么才是人真正想要的呢?答案很吊诡,那就是每个人自己(而不是任何外在对象),“我真正想要的就是真的我”,这可以说就是所谓“自我认同”的核心要义:我乃是认同我为我,而不是认同某些外在标签(如土地、血统、国号、政党、球队、身份、地位、别人的评价乃至自我的期许……)为我。也就是说,纯粹的自我是没有任何内容的,它只是一点单纯的自我意识。人必须看透到这一层,才能建立绝对无条件的自尊与自信,才能如陆象山所说:“某虽不识得一个字,也需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翻成现代口语就是:“就算我一无所有,也依然顶天立地!”这样的自我意识,才是独立、自由的真我,能这样面对自我,才算是忠(忠于自我)。

 

至于恕呢,它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爱人。用孔子回答子贡的话来诠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别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人。)我们简直可以说,这就是爱人的最本质定义。

 

但什么是我最不愿意别人拿来看待我的方式呢?换言之,就是我最希望别人怎样看待我呢?答案当然就是:我最希望别人把我当“人”来看待,尊重我的独立人格、自由意愿;而不用他的方式强求于我,不用他的偏见成见来误解我、批判我。换言之,我愿自己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我也当祝福别人、协助别人同样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这才是真的爱人(所谓“爱之以德”)啊!而当我们真的由衷愿世上人人都是自由人,且竭尽所能帮助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步上自由独立,才真实反映出我们的人格果然自由独立,乐于无私地爱人(径以所爱者为目的),而不是假借爱的名义实则多少夹带有自利的成分(遂变为以所爱者为利用的工具)。所以,爱或恕成为自我或忠的更充分实现的形式,所以孔子才直接以恕(爱)为人生最核心的行动准则。

 

真的,我们要如何进行人生意义的创造呢?一个行动层面的答案就是去爱,去勇敢无私地爱。

 

当然这不是乱爱、假爱,而是基于普遍的人性而向外推扩的真爱。它的原则虽唯一(一以贯之),它的途径却人各不同,要靠每个人凭真诚无私的心去摸索与创造。

 

编辑排版:躬厚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江西教育出版社《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1)
躬厚的头像躬厚编辑
上一篇 2022年7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