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今天整理自己的电脑档案,看到存盘中有去年为陈女士的书写的一篇序,当时觉得平淡无奇,老生常谈,所以应命以后,就搁在那里,没有在意。今天重看了一下,又觉得似乎讲出了一点意思——对读经教育有另个讲法,所以复制出来,转贴在这里,或许有闲的朋友可以看看,要不然,做个备忘罢。
又,文后所附的一小篇从小学读经教育实验计划抽出来的读经教育基本原理,我觉得也相当如理,颇中时弊,且简捷扼要,纲举目张,足供向人推介读经理念者之参考。——噫,夸自己了,不好意思!其实,翻来覆去,左说右说,我只有一颗心:都为读经好,都想让朋友高兴。学学老王卖一下瓜,请勿见怪是幸。
古人说:“良知只有隐显,没有存亡”。因为良知只有存,没有亡。只是对于其“存”的实在性,有些人在有些时觉悟了,则良知当下自觉其“显现”了;有些人在有些时不能觉悟,好像良知消亡了,其实这只是良知一时被隐蔽,没能显现罢了,良知还是存在在他心灵深处的。总之,良知是不会真正亡失的,因为这是人性秉彝所在。只要是人,则人性在,只要人性在,则良知在!
凡是与人性相关的事物,皆可如此看。例如,在教育工作上,古人行之数千年作为人生教育基础的“传统启蒙教育”,如果是不合理的,亦即不合人性的,则这种民族长年累月活在非人性的生活中,老早就已经自我毁灭了,还能在世上存活数千年而写下光辉的历史吗?但,如果“传统启蒙教育”是合理的,亦即合乎人性的,则不管是谁,用如何大的力量,想要摧毁它,总是摧毁不尽的,纵使那反人性力量如日中天,终有一旦,会成强弩之末。人性是永在的,此一永在的人性,必会随时找寻恰当的时机选择合乎人性的教育模式,从新兴起。
当前的“儿童读经教育”,可以说就是“传统启蒙教育”的劫后重生!
但这一番重生,不是“复古”,乃是“复人性”。本来,完全的复古是不可能的,何况在此民智大开的大时代里还作复古的大梦,岂不可笑?所以,吾人当前所推广的读经教育,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古,乃是自觉地本着人性而设计的。所谓本着人性,一是就着人性内容之全量,一是就着人性发展之程序。所谓“人性内容之全量”,在现时代里,我们的教育内容,至少应综摄中西古今所有文化智慧之成就;所谓“人性发展之程序”,我们的教育施设,应针对人性的潜能,就着其年龄成长的每一个历程,给予最适当最大量的开发。
所以,读经教育不是传统启蒙教育的直接延续,而是人性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所以这样做。如果读经教育,有暗合于传统启蒙教育的地方,那也因为传统启蒙教育的这部份是合乎人性而不可改变的。但吾人推广的读经教育也有诸多不按照传统启蒙的地方,那是因为传统启蒙教育并不尽合人性,所以不必完全遵从,我国的传统启蒙教育,自从被五四诸名人极力污蔑以后,中国人无不以为笑柄,或许有人以为现在再提倡与它相似的读经教育,岂不重蹈覆辙而自取其辱?吾人以为不然。原来五四诸人,有一种变态心理,即“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他们对其所钟情的西方,都专举好处看,而且一美则一切皆美;他们对其所厌恶的中国,则专举坏事看,而且一恶则凡事皆恶。他们对自己亲身所受的传统启蒙教育的好处,一概不说,为了打倒中国,专举传统教育不合人性的地方尽情地嘲笑。难道他们说得没道理?其实他们说的也是实情,只是偏颇了,因此不尽可信。
所以,我们一方面面对三百年来西方人的成就,一方面反省九十年来中国人的愚昧,重新思考教育的途径,提出“儿童读经”的理念。儿童读经教育,并不排斥其他的教育理论,因为不论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或西方所谓新式教育,都有好处,所以都应该吸收。但不论传统教育或西方教育都不免有所缺憾,吾人提出“儿童读经教育”理念之时,已经自觉地避免了双方所有的缺憾。所以,吾人认为读经教育是最合乎人性的教育,否则,吾人不会如此大声疾呼地推广。
照理上说,凡是合乎人性的,必定能在人间产生广远的作用;从现实上看,十五年来的推广,也真带动了包括两岸以及海外华人至少五千万人以上接受了读经教育。我预测,读经教育将影响世界教育的潮流,哪一个民族先开始读经教育,哪一个民族就及早人才辈出领袖世界。这不是那一个人的力量,而是人性之本然!
陈秀绒小姐这本著作,因着当前的读经教育的盛况,回溯两千年来的传统启蒙教育,对传统启蒙教育的沿革及其教材与教法,有相当详尽的整理与论述,预料将成为这一领域中良好的参考书。当然,对当前读经教育的理论和实务,也做了很平实的介绍。至于以上所举读经教育的深度价值,以及读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处,则隐而未发。
或许因为我是读经教育的推广者,承蒙作者邀我为本书之出版作一序言,我无德无文,不知所以为报,乃略说读经教育之深层意涵以充之。读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看来虽似简单,易懂易行,而其所根源者,则甚深远,非三言两语所能尽,但愿读经教育之全幅内容日渐为人所了解。
是为序。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一辑《新儒家情怀》。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