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不要错认了人生问题的重点(《让孔子教我们爱》之十一)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12章

 

前文(按:《让浪漫自己来敲门》曾说儒家虽不否认人生中浪漫纯美的境界,却不鼓励人去徒然追慕这种虚境;而认为人应当先落实到生活中去修炼爱人的能力,等人我的相知相爱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这心心相印、两位一体的浪漫美境自然会水到渠成。否则,不认真修炼基本功,却妄想企及浪漫境,是不可能成功的。

 

孔子这种认真切实的人生态度,在子路问事鬼神这一章中也有非常坚定明白的表达。

 

试问子路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是子路对生前死后的世界好奇吗?恐怕真正的原因是把今生今世的缺憾投射到死后不可知的世,以求取心理上的补偿吧!

 

原来人之所以会问诺如“人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何在”、“既然所有人到最后都不免一死,那为什么要活”等形而上的问题,极少是因为有哲学上的兴趣与慧根,绝大多数是因为他此际活得不好,正陷在烦恼痛苦之中。真的,当一个人正活得充实饱满、快乐自在的时候,是不会问这种问题的。

 

我早年遇到学生问这种问题,也曾就哲学史上各家的说法一一介绍:儒家怎么说,道家的看法如何,佛家又是怎样的理论……却见学生一验不耐烦,夷!不是你问我的吗?为什么跟你说你又不爱听?到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原来他真正的生命问题在于:“我为什么活得这么苦?都没有人了解我、关怀我!”他只是将这主观的生命存在感受,化装成客观的哲学问题来抒发罢了!所以我后来听学生问这种问题,就会先观察感应他这个人,若果然如此,我就会撇开他问的问题,直接拍拍他,温柔地问:“你最近怎么啦?”常常没说几句,对方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开始诉苦。至于刚才问的哲学问题呢?早抛到九霄云外了!

 

但生命存在的烦恼痛苦或说挫折打击,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初看似乎来源复杂,但推根究源,无非是自尊的创伤与爱的失落。而这两者又互为因果,甚至根本就是一体两面。真的,爱或人际的隔阂无非来自一方或两方都放不下自我的矜持,而自我的打击又无非来自对别人的过度期望。要解决这彼此环环相扣的人生疑难,只有反求诸己,试着去建立内在的根本自信,到敢于对人完全地开放自己,不怕被误会被拒绝。同时也从根本自信中引申出对人性的根本信任,知道人性本善,对方的一切迟疑顾虑、防卫拒绝都一定有他生命中的原因而值得谅解。于是人就渐新能开放自己去爱,而又不期待别人在一定期间以一定方式来爱了!于是人就不会失望受伤,且比只知一味求爱的人更容易感知与感动于别人的爱了!人就在当下活得充实悦乐,人也就因此不怕死,也就是在根源上取消了死的问题。

 

孔子真的不是逃避死的问题,而是彻底了解死亡问题(包括对死的疑惧与对死的向往)的根源就在今生此世。我们简直可以如此定义人的死亡疑惧或死亡向往,那就是:“生命存在意义感的阙如!”正是由于人没有善尽人生应尽的责任(就是自立与爱人),积下许多人生的债务,才会怕死,觉得不甘心、死不瞑目。但也因同样的原因,人会想逃避人生的债务,抛掉人生的憾恨,而向往死后天国彼岸的宁静完美。而这种向往事实上正化装成非常繁复的美丽浪漫的虚境,如种种文学艺术作品中所铺陈。但结果呢?常常只诱人陷溺痴迷其中,更加荒废了人生应尽的责任罢了!

 

所以孔子才会简捷驳回了子路的妄问,并点出了人生问题的重点,就是当下就需面对的自立立人的功课!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文章推荐】

 

  唐 君 毅 |孔子与人格世界

  牟 宗 三 |关于生命的学问

  曾 昭 旭 |如何入论孟之门

  季谦先生|读《论语》《孟子》法

  季谦先生|如何看待《论语》中的糟粕(附视频)

 

【专题推荐】

 

  季谦先生|论语七讲——中华书局系列讲座(含视频)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0)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11月5日 上午7:00
下一篇 2021年11月19日 上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