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卜筮法

导航:更多读经教育与季谦先生文章,请点击查看《王财贵(季谦)先生文章视频总目及链接总目及链接


 

2008年10月07日

 

《易经》难读吗?大部的人说难,他根本没读过,连翻开都没翻过,甚至连见到封皮都没有,就说难。有人真读了,说他读了,真难,问他读了几遍,他说第一次翻开《易经》,读到第三页就停了,这种人没有冒险精神,怎能成事呢?这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原因来自哪里?我归纳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比较外在的,历史的原因,这个时代让他有这种心理,这个历史的机缘从哪里来呢?就从五四时代胡适之以及陈独秀他们这几个人,尤其是胡适之学问比较大,讲得比较清楚,他说,听说有人要读经,他懂经吗?怎么可能懂得经呢?像王国维,他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他对于《诗经》还有十分之一二不懂,对于《尚书》,还有十分之五六。一个国学大师都觉经典难懂了,你是什么人呐,你敢说要读经?而且你自己不懂你还教你的孩子读,你不是自欺欺人吗?胡适之这篇文章叫做“我们还不配读经”,这篇文章的杀伤力很大,一百年来,绝大部分反对读经的人都采用他的说法。各位,胡适之的话有道理没道理?(学生:没道理。)为什么没道理?你怎么反驳他?(学生:否定别人的潜能。)嗯,这样子,或许也是一个理由,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学生:有一半道理。)哪一半有道理?(学生:要看你讲话对象。)他是对所有国民讲话。(学生:这样不行,因为人活着就是要有一个希望吧?他这样讲不就等于只有王国维那样的大师才有希望去读?)嗯,不错,还有没有说法?(学生:他是用专家的标准来要求,对大多数来讲不需要用专家标准要求。)噢,跟刚才的意见差不多,这样的反驳是正中其弊的,是不是你们有人看过我讨论这件事的文章啊?(学生:是。)不过,不管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参考别人的,了解了就可以了。你们这么有见识,怎么不生在五四时代呢?你们若生在那个时代,不是可以讲话了吗?但那个时代就没有人讲能反驳他,中国人笨到这个样子,活该要倒霉。这也是历史上的机缘,中华的命运就要来个文化运动,就要有这么一个崇洋的学派出来,告诉中国人这些话,让中国人自己忘了自己的祖先。他内心是不是真的想这样毁灭中国呢?我们很难猜测,但是不论如何,他们最后的目的是达到了。他们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不要再读中国书,他们大声疾呼,到处作战,经过了将近一百年,他们的目的达成了,但中国失败了,现在不是中国人都不会读中国书了吗?如果会的话我们怎么还要这样讲课呢?我们就真的来《易经》研究了,不必从头讲了。这是历史的理由,但是为什么会造成这历史的理由,他有更深的更内在的人性的理由,因为现实的人性常是片面的,爱出风头的,激切的,看到国家被人欺负,气不过,但他没本事,打不过敌人,只好回头来咀咒自己的祖先。一般人是有这种痞子性格的,这叫不肖子孙,学者也不免,甚至学者更是猖狂。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所以此种论调一出,很多人都容易接受这种论调。所以历史之所以会如此如此发展,会产生一些莫明其妙的事,它的内在都有人性的根源。即使到最近几年,中国文化复苏的迹象渐渐显现,胡适、陈独秀、鲁迅的文章渐渐没有人理会崇拜了,但胡适之的那“不配读经”的咒语到现在还象紧箍咒一样,扎在中国人的头脑上。为什么它这么耸动人心,为什么人们几十年来都相信呢?你看,家长和老师心里一定还想着:经典很难。所以不是胡适之他能有多少口才,固然他有口才,故意用一些假象来迷惑你,但是你为什么会被迷惑?因为你人性中也有这种恶的根源,至少是愚痴的根源,贪嗔痴是本是一家的。这个根源产自于哪里呢?他根源在人性,现实的人性,也就是人的限制性,或说人的片面性、执着性,这种人性会在历史机缘中发,在中国来讲,这个历史机缘就是五四,但五四不是独立的,而是搅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中的机缘,那时整个世界的历史机缘就是西方文化有两百年的精益求精,而中国则有两百多年的文字狱和闭关自守,一遇到西潮东渐,中国处处受打击,科技的落后是一种绝对的落后,留学西方的中国人回国一直灌输这种观念给中国,呼吁中国要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不是时间的观念,现代化是意义的观念,现代化有两大意义,第一是科技化,第二是民主化。一个是人面对自然,要科技化,一个是人在群众中,要民主化。哪一个国家科技化了民主化了,叫做现代化国家,或叫已开发国家;哪一个国家正在走进这一种时代,叫做开发中国家,还没有开始走的,叫未开发国家,西方人不是这样定的吗?这种分类法,就把人类生存的意义完全以这两方面来衡量。其实,这两方面的背景也是人性。什么人性呢?认知理性,或说思辨理性,也就是康德所谓的纯粹理性,牟先生称为观解的理性。人类有这种能力,人类有这种本性,由于这种本性我们可以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我们必须用逻辑,用数学,用推理,首先把这种能力应用到自然世界上,对自然物做研究,成就了自然科学,其实就是广义的物理学。到最后,以这种心态来认识人群社会,觉得人类社会的运作也有逻辑性、物理性,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组织、架构、管理,于是成就了“民主”的制度。人类的认识心灵,人类的逻辑性,在对世界的处理上,就表现为科学和民主。中国自古以来不是没有对人群物理的管理和研究,但没有近代西方这么成熟,当时国势又积弱,当时中国的知识份子,像胡适鲁迅之流,一方面并没有深厚的文化情怀,一方面时代变化的剧烈,他们来不及思考,于是对西方起了一种欣美,甚至眼红,于是心灵错乱。清末民初是中华民族错乱的时代。如今想起来,我们其实应该先静下心来想一想:追求科学民主对不对?当然对,这是基于人性的成就。那么所谓基于人性,是基于什么人性呢?刚才我们说了,基于认识的心灵。那么在这个认识的心的运作之下,从文化发展的方向上说,你会追求科学和民主。放在教育上说,你会关注理解和实用,产生“理解才是重要的,实用才是有意义”的结论。西方人不是都这样做教育的吗?至少西方的学校是这样做教育的,政府和学者所掌控的世界就是知识的世界。这些教育专家都是“现代化”的知识分子,他们用知识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来推动教育。这有道理吗?当然有,而且理据确凿。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人很容易一下子接受了,而且非常单纯地全盘接受——不是接受西方的全盘文化,而是用全盘的心灵去接受民主与科学两样成果,科学与民主占据了中国人全部的心灵。于是成为素朴的科技主义,就是科学的一元化,泛科学主义,其实就是泛逻辑主义,泛理智主义。人家西方人也没有那么肤浅呐,尤其欧州更不肤浅,我们问今天来访的这一位法国朋友,虽然他说他们法国很肤浅,但是其实西方人没有那么肤浅,最少他们信基督教信天主教啊。信教是科学吗?不是吧。信教是民主吗?不是吧。神父说什么你就要照做,既不科学也不民主啊,这不是看出来了吗?人类的活动本来就可以有两类嘛,因为基于人类的心灵有两类,一类是认知理性,一类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包括圣贤的志向和宗教的情怀,这样不是很明显吗?但是因为西方的强势文化传到中国,而中国在那个文化非常地低落、人心非常地虚弱的情况之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肤浅的眼光,看不到西方文化深度的一面,就只感受到现实的光采,就只知道知识是重要的,教育也就以理解实用为标准了。知识重要理解重要,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不要说西方文化进来,每一个人都知道,现在又有学者一提倡,所以一般的国民,不会思考的国民,不知道人生是整体的,不知道人生是很丰富的,不知道人生有无限的潜能,这种百姓是占大多数的。他们会说:对呀,不理解有什么意义呢?这其中有人性的根源,而这人性的根源在历史的机缘中发作,刚好被胡适之他们掌握到了,他们抓住了人心,就迷惑了众生。到现在为止,如果你没有自己经过大的反省,没有听像我这样讲过,你头脑里可能多多少少还有那种感觉:这么难,怎么读?你刚要选我的课的时候,难道没有晃过一个念头:唉啊,《易经》那么难,我能懂吗?你虽然已经是高级的知识分子了,读到博士了,你还有这样的心理,对不对?你看,深中人心啊,可怕啊!

 

古人说读书要明理,为什么要明理呢?明白道理你才能够把人的本性比较良好的整全地开发,要不然,你很容易被时代淹没随波逐流,如果整个时代是光明的,那么,你糊里糊涂还可以幸而免,但不幸的是这个时代正好是个没落的时代。不要说中国没落,西方也没落了,斯宾格勒不是作了一本书嘛,叫《西方的没落》,他在西方正鼎盛的时候看到西方的没落,人性只要偏向一面,人生的价值就有限制,这样就造成人类的没落。所以一定要常常思考,而且要做高明的思考,要做完整的思考,这样才不会被时代、被历史所欺骗。何况五四时代那些学者他是故意来欺骗你,那你就更容易被骗了。

 

如果在教育上采取了唯知识唯理解的策略,认为懂了才能教,教懂才有用,那在体制教育内完全废止读经,也是必定的结局。不过,胡适还留个后路,更加迷惑人了,他说要经典还是需要研究的,但那是专家的事,他把经典当做专业,他把王国维当做是一个经典的专家。王国维为什么会跳水自杀?因为他做学问不只是做专家,他对文化的危亡有痛切感。这点文化意识,忧患情怀,胡适之是完全没有的,至少故意忽略。他完全从专家的角度来看经典,所以说若有人要读经典,可以在中文系里哲学系里读啊。这是什么态度呢?就是把经典等同于古董,专家来了,看看这些字古人怎么解,现代人怎么解,完全把经典中的智慧过滤掉了,他不以智慧来看经典。刚好一般没有智慧的人听到这些话,认为有道理呀,这么难的书当然给专家去读啊,而这个专家是什么专家他们也不管了。所以纵使中文系哲学系还有人读经解经,但如果对文化对人类的本性没有清楚的认识,那些中文系所的老师跟学生也把经典当做是专家学问来读。纵使还有人读经典,并没有领受到经典的智慧,没有生命的受用。读书的目的和方法乱了套,到现在为止不能恢复。所以我提倡读经,让小孩子只是读只是背,不以理解为标准,而是以酝酿为标准,从小长期的酝酿会酝酿到他生命里面去,来转化生命,而不是要他做经学专家。有的人向我说他的孩子将来又不读中文系,干嘛要这么早就读这些经典?我说我让他读经典不是让他读中文系,他听不懂。

 

所以我们要讲《易经》之前要讲一讲这个故事,《易经》难吗?我刚才要你们读二十遍,你们说《易经》这么难,一句都不懂,读二十遍有什么用?就是读一百遍也没有!其实《易经》是很简单的,要不信,你读第一遍就知道了,你会说:噢,原来《易经》是这个样子,原来《易经》是这么有趣,内容是这么深刻,这种深刻不是你懂不懂那种深刻,而是对于你的心灵受到某种启发的那种深刻,你会在默默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所以我说你必定懂。一部《易经》两万四千零二十个字,我们以十个字算一句,有二千四百句,如果说你的语文程度很差,你只懂百分之一,你就懂了二十四句。其实一部《易经》读下来,你只要懂一句,那受益就不得了了,所谓“值回票价”了,你居然懂二十四句,那你岂不是丰收累累吗?何况像你们已经博士班了,你们岂止懂二十四句?要不相信,你就读看看,把你懂的,有心得的,有感想的,你都把它抄出来,看看你能抄几句,我预测,最少抄一百句吧。这样的懂,懂这么多,为什么你不读呢?所以啊,人的心理都是莫名其妙的,而被他莫名其妙的心理耽误了。假如以知识为标准的心灵,他是不能读的,为什么?因为知识是架构型的学问,它的学习法也是架构型的。什么叫架构?我们也可以说建构,木材累积起来叫构,它一层一层叠架起来的。就像爬楼梯一样,爬上第一阶才能再上第二阶,第一层意思懂了,第二层才能懂,这是知识学问的特色。你去学数学,如果第一页看不懂,第二页是不可能懂的,因为越来越难,它是架构,越堆越高。用知识的学问来看《易经》,你也可能第一页就不懂,但不妨碍第二页第三页的懂,甚至不妨碍最后不页的懂,你如果第一页看不懂,就自暴自弃,那真活该。同理,如果用知识的心态想要教读经也是不可能的,尤其大人本身就读不下去,因为你一读就不懂,纵使懂一点,你也不能全懂,所以你就没有兴趣了。读智慧的书不一样,智慧不是架构型的,它是浸润型的,或者说是启发型的。里边充满了启发式的语言,它不是结构式的语言,不是逻辑性的语言。那启发性语言,来开启你的心灵。开启是什么意思?开启不是有打开跟没有打开,不是零与一,它像雾里看花,在朦朦当中看到那边有一朵花,风习习吹着,雾有时浓一点有时淡一点,浓一点的时候就看得比较模糊,淡一点的时候又看得比较清楚,渐渐地,太阳出来了,雾散了,那朵花就粲然在目。读智慧的书就是要不求甚解,读智慧的书就是要雾里看花,甚至读智慧的书就是要断章取义。读知识的书,你不能够雾里看花,你要明明白白,你不可以不求甚解,你正是要求甚解。每一步都要清清楚楚,下一步才走得下去。本来数学科学是知识性的学问,要按知识的特性来教,就是懂了才能教,教懂才有用,前一册学会了才能学下一册,但现在我们国家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就不这么做,它没有让孩子清清楚楚,就一直塞一直塞一直塞,塞到最后,满脑子就堵住了,他脑子成为铁板一块,他脚下踢到铁板。所以我们科学教育也不成功,因为没有按照科学的原理。我们的智慧教育呢,更不成功,因为也没有按照智慧的原理,它把智慧当成科学来读了。一个人还没开始读,就被教导他是不能读的,比较勇敢的人开始读了,也立即觉得读不下去。他不知道智慧在任何一个地方都随时可以展现,而且任何一个地方的展现都通于所有的智慧。《易经》的一句都通于整部《易经》,《论语》的一句都通于整部《论语》,甚至通于整个孔子的心灵,通于整个儒家的思想,这叫“吾道一以贯之”。经典,只要懂一章一节就好,甚至只要懂一句就好,断章取义,你可以把这一句从文章里面挑出来,对这一句特别有体会,你那个体会就是智慧的体会,而经典只不过表现人类的智慧,智慧就是智慧,智慧是活的,一通可以百通,所以一句就够,何况不只是一句呢?那你若要做专家,当然每一个字要去检查了。但是我们现在首先是要当智慧来读,一个有智慧的人当然也可以成为专家,但是一个专家很难有智慧,有句开玩笑的话说“专家专家,专门骗人家”,因为他充其量只有知识,只有片面的知识,而没有全面的智慧。但因为他某一方面是有权威的,你就以为他全部是对的,你就跟着他走,或许他并没有想要骗你,而是你就自己被骗了。所以叫你们读经,请你们勇敢地开始读,就从今天开始,遇到经典就读,每本读它几十遍,读它几百遍,千万不要怀着功利的心,不要怀着我懂不懂的这个疑问。你不要被五四所骗,被五四所骗的人是没有前途的——我这些话要跟谁讲呢?我没有地方去讲,讲了人家也不信,你们被逼迫坐在这里听,听了也不一定信。okay,好,我们来讲《易经》。

 

上一节课讲过,《易经》的表现的方式跟其它的书不一样,它用什么表现呢?象征。它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它所要表达的意义,那它怎么象征呢?因为象征有无限多种的方法,比如说古人常有图腾,图腾就是一个象征。如果有一个部落,他们是用一个老虎头来做他们部落氏族的象征,那你不可以“死于句下”说:噢,他们是老虎族。他们寄托给这个老虎头很多的意思,乃至于原则上可以到达无穷的意思,我们首先想到是老虎很凶猛,别人不敢侵犯,我们可以想到老虎很健康,对不对?老虎跑得很快对不对,我们这一族人去参加奥运会得奖对不对?老虎的毛很鲜艳对不对?所以我们这一族人都很漂亮对不对?你可以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为什么?这个老虎头不是老虎头,是用老虎头来做一个意义的代表,所以你不可以把它当做老虎头来看,这叫做象征。象征在人的生活中随时可见,但它是个别的,并不能够构成一个系统,而《易经》是一个系统。什么系统?我们说《易经》穷神知化。他构造了事件的系统,同时构造了从人事通往天道的系统,所以《易经》的系统,或者说《易经》它所表达的意义,非常广大、深远。广大、深远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范围”就是笼罩了,笼罩整个天地造化,“而不过”,而没有超过它的,就是没有任何的事物在它的笼罩之外,就是完全笼罩的意思——这种文章作得好。这才是地道的古文呐,要读这种书你的中文程度才会好起来。你看漂亮吧?“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你很难做出这种文章的。唐宋八大家也没有很多这种文章,这叫经典文章,漂亮!一开口就是无限的广大光辉,而且文章作的曲尽奇妙,“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下来呢,“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个“曲”,就是一个角落,一个角落就是一个小地方,所以“曲”者,小也。细微的地方,“曲成万物”就是成就万物的任何细微的地方而毫无遗漏,所以一只老虎不仅成就了一个四脚兽的形状,老虎所有内脏血管通通成就,它的神经系统成就,它的毛一根一根都成就,甚至最近有些数学家发现,我们不是说管中窥豹吗,“管中窥豹”就是豹的皮毛上有很多点,你只看见一点。豹的花纹是一点一点的,但它不是规则的,它是有变化的。有的数学家把豹纹的照片拿来分析,发现那些点的排列合乎非常高度的数学方程式,即使用现代的电脑来绘图,也很难做到那么精密,而天地之化随便就做到,连一根毛都不差。说到动物的毛,还有许多神奇啊,到了秋天,天气渐冷,而且冬天将至,动物要用毛来保暖,毛越长越好,所以从本来的毛的尖端又会长出一段来,不叫毛了,叫做“毫”,所以说“秋毫之末”。“秋毫”代表秋天再长出来那一段,那一段是很细的。你如果要知道什么叫秋毫,你去毛笔店买毛笔,选羊毫,羊毫大概都是白色的,你把它泡开以后,拿起来对着光一看,整支白毛的末端是透明的,那一段透明的就是秋毫。所以一定要在秋天剪羊毛,本来羊到了秋天更需要毛,反而把它毛剪掉,反正人类保暖就好,管它羊去受冻,人类实在太无耻了。比较好的羊毫是“长锋”,长锋就是长毫,所以如果毫比较长,首先就代表弹性好,因为毫长的代表毛健康。其次能收尖,因为毫很细,沾了水以后,越细的东西它越有凝聚力,写下去再收笔的时候它就自然收尖,如果毫太短,或是把毛从中间剪断,那毛笔就象洗衣的刷子一样,你干脆用刷子去写字好了。所以整支毛笔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尖端的地方,毫越长就越贵。连这些毛的细节,天地阴阳造化都给你调理得好好的,这叫“曲成”。曲成这两个字含义很深远。中文程度要好,你才能欣赏这种文章,而当你能欣赏这种文章的时候,你的整个心灵便会随着它走,你就会觉得世界广大,就会觉得义理深远,你的人生好像被它带动,你的心灵就被开启了。

 

你不读这种书还去读什么书呢?读鲁迅?读琼瑶?我不是说鲁迅、琼瑶不好,他们也相当了不起,但是你读他们的书,你的心灵会闭琐,噢,原来人就是要这样恨啊,要这样爱啊。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读了经典你也可以去读鲁迅、琼瑶,但你不要一天到晚只读鲁迅、琼瑶,因为它会使你的心灵偏激狭隘。我觉得很奇怪,人为什么不读经?因为读不懂,读不懂是因为程度差,为什么程度差?因为你没有经过培养经过训练,为什么没有?整个时代就没有。你看,“曲成”两个字多好!“范围”两个字多好!“范围”从大的说,“曲成”从小的说,所以《易经》的道理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曲成万物,万物就是无限的物,不只一万,一个物一个物都不一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人的验都不一样了,各种物当然更不一样了。但是你再仔细地看,一个个体的任何一个部份都有几乎完美的安排。在水里生活的动物植物,老天就安排了它能够适应水里的生活的那些机能,这不是曲成吗?这是天地造化的奥密,而《易经》,就是要表现如此的道理,因此《易经》的道理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讲《易经》,也是讲天地的造化,《易经》就是一五一十地把天地造化表现出来的一本奇书。所以这本书怎么可以不读呢?读完《易经》你就彷佛了解了天地,也可以说,读完《易经》你就彷佛经历了人类的历史,把人类的历史经过一遍。你也可以说,读完《易经》你就了解一天的日子怎么过的。所以你读了《易经》,心可以说过了一天,也可以说过了一年,过了五千年,这样,你的智慧不就增长了吗?因为整部《易经》就是个象征系统,你往大处说,它的意义就广大,它象征了整个天地、整个历史;你往小处说,它也可以用来解释任何事物的细节,这就是象征的妙处。中国的书只有这本《易经》是用象征的手法做的,乃至于全世界的书也只有这本《易经》是用象征的手法做的。所以西方人看到《易经》就很惊讶。譬如莱布尼兹,他的惊讶是他看出《易经》含有数学的秘密,它用来印证他所发明的二进位法,这二进位后来开启了电脑的世界。所以有人因为《易经》跟电脑有关,说中国人很伟大,不过,伟大也是被别人发现的,而现在的中国人并不伟大。

 

好了,只有象征才能做到这么广大这么精密,怎么运用象征呢?用什么方式象征呢?我曾经遇到一个外国人,他学会了一种埃及古相法,叫“塔罗牌”,几十张。他让你抽一张,然后他有一张表,有许多图案,女王啊,动物啊,刀剑啊,杯子等等的,你抽哪一个他就对着图,开始算你的命。为什么?因为你抽到的这一张牌就象征着你的命运。这一张的牌有其对照的图案,图案在哪一个位置,又与其他图案有关系,这些关系又有了附带的象征,于是越推越广,到最后他真的把你的命算出来——只要他的功力够。说他的功力够是什么意思?首先他在让你抽牌的时候,他是无心的,而你也是无心地抽牌,在这个你也无心他也无心的时候,已经圈定了你的命运。但是接下来,这个象征透露出什么消息,他要有当下地感应,不是每一个人抽到那张牌都有一样的命运,这个图案只是一个切入点,这叫象征。(学生:这和中国测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所有的“算命”都异曲同工,你也可以测头发,你拔一根头发我就给你算命。(学生:拔的时候无心。)你有心的时候就正好是你的命该如此,所以逃不掉的。假如你信命,那命就是逃不掉的限制,所以儒者不讲命,不算命。我看到他塔罗牌这样算,心里想,这种算法有点笨。为什么呢?我们就用教育做比喻,教育很重视阅读,说阅读使人聪明,但比较少人正面提倡漫画,因为看漫画的效果就没有文字阅读好,看漫画的人就比较笨。再下一级,看电视,会使人变白痴。为什么,因为越实在的东西越少启发的功能,越抽象的、离得越远的功能就越大。阅读,是抽象的,只用文字,没有图象、没有色彩、没有动作、没有声响,阅读的时候,你的心灵要参与创造,无穷的图象、色彩、动作、声响都在里面。漫画呢,已经有图象了,有的还有色彩,但它不会动,没有声音,看漫画的人要想象会动有声。等到电视呢,色彩、图象都具备了,又会动,又配了声音。漫画表示声音就是:有一个人很生气了,把门一关,写一个很大的“嘭”字。但是电视呢,这个“嘭”声音真得很大声啊,让你真的吓一跳。这样,头脑可以停止深度的工作,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资讯,也让人停止思考,只有接收就好了,久而久之,人就变笨了。

 

所以,我就说他们埃及的算命不及《易经》。埃及也是用象征,《易经》也是用象征。我们来看《易经》怎么象征?埃及用图案,《易经》也用图案,但埃及的图案是图画,有形有象的图画,《易经》的图案呢?是用卦。什么叫卦?“卦者挂也”。这叫做音训。卦,为什么叫它叫卦?因为它像悬挂在那里一样,有所表现,它表现出来,指示人某些意义,叫做卦。“卦”这个字从卜,圭声——或说是从卜,挂省声——是形声字。为什么从“卜”呢?这个我们就要讲到《易经》的来由。

 

《易经》本来是“卜筮之书”,卜筮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就是算命。“卜”跟“筮”是同一种目的,但手法不同。算命,是明吉凶、知未来,所谓“逆以知来”。那么人类为什么想要算命呢?这其中也有些道理,狗跟猫好象没有算命的冲动。人类却很喜欢算命,从某方面说人类喜欢算命,也显示了人类的不凡。人类喜欢算命源于人类心灵求完整啊,它不安不满于对现实的无知,它要将整个世界都了解。所以卜筮、算命最深的意义是要了解整个宇宙,至少是要了解自己整个人生的历程。那已经过去的,你知道了,那还没有来的,你还不知道,但是你知道你的人生还有未来,所以你也想要把未来都了解了。比较低层次的算命,是问吉凶,因为他要趋吉避凶,这是出于功利心了。假如去掉功利,纯粹是为了一种求完整的心理,那也是人间很清静的事。

 

首先出现的是“ト”,用“ト”的方法预测未来,后来才演变为用“筮”的方法来预测未来。“卜”的方法是取一种比较容易碎裂的东西,最常用的是“甲”——应该各种甲都可以,但常用的是龟甲;再来就是“骨”——应该各种骨都可以,但常用的是牛骨。“甲”为什么用“龟”,它也有一些道理。因为“龟”的寿命长,寿命长,好像老人比较有智慧,所以寿命长也代表有智慧。于是看到龟就想到智慧,不管是几千年的龟还是刚几年的龟,反正龟就代表智慧了。甚至连龟的声音都代表什么,我画给大家看,这是一只站起来的龟,这是象形字,但是呢,只能画它的形状,我们怎么叫它呢,《说文解字》说“龟,旧也”,那什么是“旧”,旧,老也,所以“龟,老也”。用“旧”来解释“龟”很有意思,因为这两个字音相同——你念一念河洛话,就是最古老的汉语——闽南语,两个字都念gu,把老的意义加在龟的身上,所以不管是老龟还是幼龟,都叫做龟,似乎就有智慧。于是取它的甲,来做卜问吉凶的媒介,应该比较灵验。所以一个人最好不要太厉害,龟因为有这个特质,就被杀掉取它的甲。庄子有个故事,他带着学生要去朋友家,路边有人在砍树,只有一棵树没有被砍,学生问,为什么这棵树独存?庄子说别的树都有用,都成材。这棵树无用,不成材。所以庄子告诫学生:注意了,一个人不可以有才,有才就像那些树一样,你无才才能永远无忧活着。后来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兴,朋友说,我请客请客,叫仆人杀一只鹅,仆人问,我们有两只鹅,有一只会叫,有一只不会叫,要杀哪一只?他说杀那个不会叫的,它笨。庄子一听就警告学生:记住了,你不可以无材,你连叫都不会叫,人家就先把你杀了。这些学生迷糊了,老师刚才叫我们不可以有材,现在又叫我们不可以无材,老师那你自己怎么办?庄子说“吾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嘿!这个庄子!。看吧龟因为有才就被杀了。

 

那我们讲这个龟甲,怎么卜呢?在卜以前先做个说明,先对龟甲,其实就是先对神明做一个祈祷。然后随机地在龟甲一个地方钻一个小孔,然后把龟甲放在火上烤,物体受冷会缩受热会涨,对不对?这个有小洞的地方膨涨系数和其他地方不同,就会产生拉扯,拉扯到某一个阶段,它会就崩裂,像这样,也可以这样(在黑板上画几个裂纹形),反正都是这个字,后来简化固定成这样子(一竖中间一分叉),原卜这个字就是龟甲裂开的象形字。而给它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我们念做“卜”,这个声音是模仿龟甲裂开的时候那一声“bò”,崩裂的声音很清脆,所以这个字是入声字,这个字念作“bò”,你如果会闽南语,卜卦怎么念?“bò”卦。“ト”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灼剥龟也”——《说文解字》的文章也很难读,佶屈聱牙,但是你读顺了也就记得了。什么叫“灼剥龟”?就是三个字三个意思,龟是龟甲的意思,剥呢,《说文》说“剥,裂也。”是剥裂的意思,和“卜”的声音相同,意思很相近,两字可通用。灼呢,是烤灼的意思。烤灼而使龟甲剥裂,叫“卜”,它的形状是裂开,它的声音是裂开的声音“bò”,它的意义就是去“卜问”。就是查看龟甲裂开的纹路,以这个裂纹做象征,然后来推测所问的吉凶,这样子的活动叫做卜。这个卜的活动在殷商最盛行,史家说“殷人尚鬼”,重鬼的意思就是它们常常有一些神秘的活动。看他们常常卜问就知道了,卜有时候用龟,有时候用骨,卜完了以后会把这一次卜的活动记录下来,记录有多有少,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甲骨文大概都在“殷墟”出土的,商朝的都城的废墟叫殷墟,古代的官职有一种叫卜人,是专门负责卜筮的官。现在发现很多甲骨文,都是卜出来的。

 

到了周朝,卜问的方法改了。我们师大以前有一位戴连章教授说,龟在商朝都被杀光了,所以周朝没有龟可以卜了,于是他们就改变用“筮”的方法,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筮法可能是周朝姬姓部族的传承,这个筮的方法怎么做呢?“筮”就是用蓍草,方便地说,可以说是用蓍草来卜了,但是既然用着草,就不叫做卜了,而是用蓍草来筮了。那么什么叫蓍草?你看这个字,上面是草,大家都知道,然后,你看出什么玄机没有?(学生:有“老”。)哎,不错,了不起。要从这个细微的地方看,这也是“曲成万物而不遗”呀,要从这个细微的地方来增进你的中文程度。你一看到这个字,一下子就有很多的这种资讯产生,我们刚才讲“龟”字,它的发音有老的意思,现在“蓍”字的字形直接就有“老”在其中,这个字的涵义就不言而喻了。但如果详细地说,它本来是“从草耆声”,而耆是“从老省,旨声”,是老的意思。所以蓍字中的老字原来不是老,而是老省去了下半边,而加上旨作声,旨的上半边和老的下半边类似,所以看起来还是个老字,总之,是老的意思没错。那为什么用草头呢?因为蓍本来就是一种草啊,是什么草呢?是一种老的草。老的草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它长得很慢,像电的长寿一样?不然,老可以代表什么意思?刚才讲过,有智慧嘛,所以说它老是因为它是有智慧的草。有智慧的动物就是龟,有智慧的草叫蓍。蓍和龟都可通于神明,可以卜问吉凶,苏东坡“祭欧阳文忠公文”就说欧阳修是“国之蓍龟”。国家有事,都请教欧阳修,就可以断其吉凶利弊。现在马英九就没有蓍龟,所以台湾政治才麻烦。

 

如果这样说,那蓍草一定是很奇特的草,我以前没看过,不是我不认真,我问过所有的算命的,教《易经》的教授,古董店,他们也没有看过。十几年前我特别托朋友去北京的古董街,叫做琉璃厂,帮我问问,他们有没有蓍草,那个朋友听不懂蓍草,我就在纸条上写“蓍草”两个字让他带去,朋友回来后跟我说他问了整条街,那些老板也都听不懂,拿纸条给他们看,也不认识这个字,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以前在师大研究所修《易经》课的时候,也曾问教授,他也没看过。古人为什么选用蓍草?有两种说法,说文解字说蓍是一种蒿草,而“一本百茎”,一本就是一个头,长很多枝枒,而且蓍草到处可见,容易取得。但另一种说法,说蓍草很难得,只有三个地方有,第一个就是伏羲的坟墓上有,第二个就是文王的坟墓上有,第三个是孔子的坟墓上有。就长在这三个地方,那糟糕了,我们怎么得到呢?伏羲和文王的坟墓我没有去过,孔子的坟墓我倒去过,在山东曲阜。曲阜孔庙的后面叫孔林,孔林的意思就是孔子坟墓旁边,历代的天子或是国君都在这里边种树,所以这个树有几千年,有几百年的,那大部分是松柏,变成一座大森林,叫做孔林,孔子的坟墓就在孔林前端,当地旅游局用铁栏杆围起来,远远可以看到孔子的坟墓,孔子坟墓的前面有一个小房子,上头题字是“子贡庐墓处”。当然这个房子是经过多次地再重修的了,子贡当年应该不是住那个砖房,而应该是草房。孔子死了以后,弟子们想为夫子守丧,因为古代没有师丧礼,所以弟子议礼,认为父母之丧三年,兄弟之丧一年,我们视夫子如父母,比兄弟还要亲,所以不能只服丧一年,但是又不是亲父母,所以照礼也不可以服三年之丧,不过大家愿意服三年丧,既然不可以正式服丧三年,所以叫做“心丧三年”。群弟子都去庐墓去,在孔子坟墓旁住了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治任将归”,整理行李要回去了,“相向而哭”,大家都抱头痛哭。子贡就说,你们先走吧,我还要在这里三年,所以子贡庐墓了六年,留下千古佳话,也留下了这个“子贡庐墓处”。我远远看孔子坟墓,我一直找看有没有蓍草,但距离还十几公尺,看不清楚,即使看到也拔不到啊,这个机会算是错过了。前年我去河南,去到一个地方叫许昌。我到的时候,本地人就跟我介绍,说他们这个地方有什么什么风景名胜,其中最珍贵的是伏羲的坟墓,就在他们城镇里,只要二十分钟就到了。刚好再过几天是伏羲节,希望我多住几天看节目,我说还有行程没有办法住几天,他们说最少去伏羲的庙,也就是伏羲墓所在,去看一看,伏羲的庙的旁边有一个低洼的地方,那一个地方里边有长一些草,据说是蓍草。咦,我第一次听到别人讲到蓍草,我说,好,那去看,我要折些蓍草带回去。但是我当天早上在许昌讲一场,下午又要赶到项城再讲,早上连吃饭都来不及了,午餐也要在车上吃,实在抽不出时间去,所以又错过一次机会。所以我就没有看过蓍草,不能够跟你们报告,以后再去文王墓看一看。

 

(后按:后来伏羲墓整修除草,许昌的朋友特别为我找了管理员,要了一绲蓍草,寄给我。我和朋友一看,原来是满山遍野到处都长的一种草。但古人为什么说只有三个圣人的坟上有呢?是不是圣人坟上长的比较灵,就不知道了。不过,依“道在天下”的道理,诚则灵,天下的蓍草都可以用吧?后来,我就自己做了几套备用。)

 

蓍草,一本百茎,取茎五十根,截取八寸或一尺长,就是卜筮用的蓍了。卜时就用这蓍草来揲,什么叫揲,揲就是分的意思,将五十根一把的蓍草,按照一个程序,用两手来分,一直分一直分,分到最后会有数目出现。凭那些数目,便可有感应,就可以断言吉凶,这就是“知来之术”。注意,这个术从哪里来?从数来,所以合称为“数术”。那数从哪里来?从阴阳造化来,阴阳造化叫什么?叫气,所以合称为气数。从数就可以推测造化、窥见天机。什么叫天机?就是阴阳的流行,天地造化的原始点。而阴阳又从哪里来,阴阳从道来,所以原则上,卜筮或算命的道理,是上通天道的。天道降一格就是阴阳,阴阳的变化,就叫造化。说《易经》是“穷神知化”的书,神就是道,化就是阴阳,所以《易经》从卜筮之道,可以通造化之理。卜卦最先表现为数,“数”这个东西是有些神秘的,古希腊毕达歌拉斯不是说数是宇宙万物的基础吗?它赋与数以形上学的意义。从《易经》的传统来看,中国人对数是相当敏感的,从那时候就用数来推算天地的造化,那数怎么得来的?从蓍草,五十根蓍草来分,你们就问怎么分?我说经过一定的程序来分,有程序的,一般用的是朱熹的那一套,不知道是不是真传。朱熹有一套蓍法,附在他的《周易本义》前面,称为“筮仪”,仪就是式,一个仪轨,一个规则,有如轨道,叫仪轨,就是一个步骤,你们如果想要知道这个步骤,想要学会算命,你们就要乖一点,让我高兴一点,到学期后就教你们。(学生:可以算自己得几分吗?)哦,这个眼前的吉凶比较无所谓,最主要的是学会了这个方法,将来被当掉了,反正还可以去摆地摊,你有这种眼光,就心安了。你课可以不听,作业可以不作。算出来,居然是摆地摊的命,你就可以号称半仙,行走江湖了。

 

好,像这样就是卜筮,而这个卜筮出来就有数,以这个数来定卦,所以这个卦就是一个象征,从卦来推算吉凶,因为这个卦是从数而来,而这个数可以通于气,气就是造化。造化怎么运转,就表现在这里,以象表现,以数表现,观数体象,就可以窥测天机,这就是卜筮的原理,这就是算命的原理。那么什么叫卦?卦怎么形成的,数跟卦有什么关系等等,我们对卦的了解,下一次再讲,下一次我们要讲成卦,成卦有一个程序,卦怎么来的?为什么卦会有象征的意义?而且为什么它能够象征那么广大、精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等于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而且“能通天下之志,能成天地之务”,怎么有这么样的神奇?我们下个星期再讲,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好,下课了。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六辑《易经讲课录(上)》。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4年2月2日 上午4:30
下一篇 2024年2月14日 上午4: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